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打开

(欢迎您)注销

市市场监管局:创新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 激发优化营商环境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2-12-08 07:52
发布时间:2022-12-08 07:52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实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电子化管理,全市11.2万余张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全部实现电子化;出台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持续减少行政执法行为对市场主体日常经营活动的影响;在食品药品领域建立全流程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时下的重庆,一项项市场监管创新机制不断完善,为各类市场主体持续发展吃下了“定心丸”。

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不断强化依法监管、开门监管、智慧监管理念,不断完善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方式、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智慧监管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机制,提高市场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为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全程保驾护航。

立足重点领域监管

建立清单管理处置机制

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市场主体和行为呈现多元化,市场监管理念、方式、手段、能力等面临新挑战。如何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实现靶向监管,提高监管效能成为了创新和加强市场监管的破题之举。

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针对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等行业、领域,建立重点监管清单化管理制度,明确监管对象、监管内容、监管措施,确保市场监管情况清、责任明、落地快。

在落实“双随机”清单化模式方面,我市领先建成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重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建立市、区县两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制定联合抽查细则和工作指引,印发抽查事项清单和联合监管计划,涉及22个部门、31个领域、78个抽查事项,部门覆盖达100%。2022年,共发布跨部门联合抽查任务839个,检查市场主体4324户次。

在创新“服务新经济”清单化手段方面,试行助力新经济发展服务监管工作,构建市场监管领域新经济市场主体名录库,量身定制16条服务监管措施,出台《重庆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建立疫情防控容错容缺清单,制定26条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政策。探索实行“观察期”管理和“触发式”监管,探索“无事不扰”“沙盒监管”、非现场监管方式。

“我们还针对全市食品生产及经营企业、特种设备获证企业实行全覆盖、全过程信用监管。立足‘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出台《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重点监管清单化管理。”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唱响“山城有信”品牌

为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画像

“这是我们店铺的健康码,扫一扫就可以看到我们店铺的相关信息。”近日,市民周女士在重庆万象城一家服饰店购买了衣服,通过扫码查看商铺健康码,商家有无行政处罚、是否有失信情况等信息映入眼帘,让消费者的信心更足了。

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首创“山城有信”平台,构建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监管链,力促监管对象信息更全面,画像更精准。我市已为全市所有存活市场主体赋“山城有信”二维码,为实施智慧化监管打下了基础。

其中,“一企一码”将注册登记、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知识产权、执法办案等内部业务数据融合,完成市场主体基础画像。“一品一码”将进口冷链食品、大米的源头信息、环节信息,电梯、锅炉等特种设备的基础信息、使用信息、维保信息记载于所属市场主体名下,完成市场主体重点商品画像。“一人一码” 将市场主体吊销数据库、行业禁入数据库,法院“失信被执行人”数据库、存量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数据库中受限人员,以及特种设备违法违规作业人员、餐饮行业违法警示从业人员、被吊销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相关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人员相关数据关联到涉及市场主体名下,完成市场主体重点人员画像。

“依托‘山城有信’平台,把握市场环境和经营状态,增强消费者‘码上知信’,市场主体‘码上明信’,第三方‘码上管理’,监管人员‘码上履职’效果。”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监管人员可根据市场主体“健康码”“周期图”,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监管。

此外,为加快智慧监管一体化平台建设,市市场监管局率先启用“互联网+监管”“联合监管”,首次建设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协同监管”,建成智慧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系统、气瓶质量安全监管平台、药品智慧监管平台,不断利用智慧化手段为市场监管赋能。

加强全链条式覆盖

打造精准高效监管体系

市场主体发展日新月异,长期以来形成了“重事中事后监管、轻事前监管”。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协同,专门组建事中事后监管专项工作小组,打通准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监管环节,全流程、全链式监管体系正日益完善。

从创建分类化市场准入管控机制着手,根据重点行业特点和风险程度,在登记环节对2537户市场主体采取严格登记、部门会商、监测预警、提级审批等措施,避免“准入不准营”。建设登记异常监测系统,监测外地异常投资、行业异常变动、设立异常集中等行为实现提前预警,源头治理。采取事前信用承诺+风险预判,完善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申报承诺、信用修复承诺等制度,优化后续监管规则,对4.22万户住所登记申报承诺市场主体实施后续核查。全面运用大数据智能平台,发现问题、研判风险、提前预警、快速处置。累计获取案源信息7.89万条,引领查办案件5.72万件。

运用事中分级分类监管+社会共治,制定5大类25中类81小类风险指标,为107.59万户企业标注“红黄绿”码。将相关风险预警结果运用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针对不同风险等级、信用水平的检查对象采取差异化分类监管。监管人员使用“山城有信”平台,针对所有市场主体或特定市场主体普发或点对点发送提示信息、风险预警和书面函询,创新远程监管、不见面监管路径。

通过事后信用惩戒+行政处罚+主体退市,编制市场主体信用档案,规范应用信用奖惩和信用修复制度,探索市场主体信用与自然人信用挂钩机制。持续做好企业简易注销、批量吊销、主体除名、特殊标注、强制退出等工作。完善全链条监管正不断激活市场环境“一池春水”。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 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