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劳务协作助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重庆英才·职等您来”公共就业人才网络直播招聘
职业技能培训
“就在山城·渝创渝新”招聘会
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刚刚过去的2020年,战疫战贫战洪水,复工复产稳就业。全市人力社保系统守住了民生底线,服务了发展大局,书写了充满温度、力度和厚度的人力社保工作新篇章。
面对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我市人力社保系统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务实奋进,推动“六稳”、“六保”任务圆满完成,全市就业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5.6万人
2020年,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稳就业系列政策,提出60余条细化政策措施,从“减降缓补”、金融支持、财税纾困等方面形成“政策包”,千方百计稳企业、稳岗位、保就业。全年发放中小企业援企稳岗返还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7.7亿元,落实社保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资金17亿元。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扩展享受范围,举办以“新服务、新业态、新职业”为主题的创业创新大赛,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建成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02家,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44家。全市新增市场主体50.5万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8亿元。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5.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7%。
短视频展示工作环境、老员工畅谈工作感受、HR详解薪酬待遇……2020年,在抗疫的大环境下,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主办的“重庆英才·职等您来”公共就业人才网络直播招聘正式开播。早在疫情发生之初,重庆就谋划通过“云端”招聘稳就业,通过开展“春风行动”线上招聘和“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为劳动者提供岗位信息。引入“直播带岗”,优化“线上招聘”,重庆人社部门举办直播招聘活动25期,吸引845万人次在线观看,实现就业5.7万人,受到各方好评,助力实现“稳就业”。
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班,通过建立“人社+教育+其他市级部门+高校+区县”五方联动机制,实施就业创业推进行动,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实现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基层项目招募、企业吸纳、征兵入伍、升学扩招、科研助理、社区岗位“8个扩大”,我市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56%。
支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扶贫车间就地吸纳、组织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安置等举措,优先帮扶全市76.17万名贫困劳动力“应转尽转”,超过2019年全年规模,促进贫困劳动力增收,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其中,全市累计建成扶贫车间451个,吸纳建卡贫困劳动力就业4106人。
推进农民工返岗复工,建立了分组编队、行前建群、准备物资、出发签到、途中衔接、抵达对接“六步工作法”,通过专车专列包车厢等方式,成规模、成批次组织低风险地区农民工返岗复工,实现从“家门”到“车门”再到“厂门”的无缝衔接,基本实现“应走尽走”。
实施“百日攻坚计划”,开展宣传入心、就业舒心、培训贴心、社保安心、兜底暖心“五心行动”。深入渔民家庭走访,全面摸清摸准退捕渔民就业、社保状态和就业创业、培训意愿,面对面宣讲安置保障政策、开展就业指导、就业适应性培训。设立退捕渔民帮扶专员,针对性制定“一对一”帮扶方案,开展专场招聘40余场、职业介绍1.2万余人次,实现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养老保险参保、技能培训覆盖、兜底保障“四个100%”。
社区精准搭建“就业桥”
企业省钱员工得实惠
江苏万园物业公司重庆分公司人事经理张娟在某招聘网站一年花费5000多元没有招到一个人;到某人力市场招聘,一年花费1800元招聘11次,招到2名员工,干了3个月就离职了。钱花出去,却没效果,让张娟很着急。
正在这时,她遇到了九龙坡区人力社保局与社区一起搭建的“就业超市”,对找工作和招工单位服务都是免费的。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张娟参加了招聘会,不花一分钱就招到了10多名员工,其中4人稳定在职。现在张娟每月都来参加社区招聘会。
在人力社保部门的推动下,社区建起了“就业超市”,解决信息精准对接难,针对居民就业难、企业招工难问题。
“创业苗圃”降低创业门槛
针对部分有创业意愿但欠缺经验、资金、项目的民安华福社区居民,社区从2012年开始腾挪出1000平方米区域打造自主创业一条街,包括日杂百货、蔬菜水果、副食品3个经营区和411个摊位的“创业苗圃”,实行“志愿者+创业人员+指导站”自主管理模式。“创业苗圃”每个摊位在2平方米以内,由社区以“零租金”方式提供给辖区居民使用,社区每月只收取100元-150元的清洁管理费。社区每月发布摊位招租信息,有创业需求的居民先在社区登记,然后以抓阄方式确定摊位。
截至目前,“创业苗圃”成功解决1174人就业,并帮助45人成功创业,120人经“创业苗圃”历练后找到了更好的工作。社区居民周勇在“创业苗圃”经营手机配件,月均收入8000元,不但实现“家门口”创业的愿望,家庭收入也得到大幅提高。他深有感触地说:“多亏了‘创业苗圃’,让我从创业‘菜鸟’变成了一个经验丰富的创业者。”经过3年多历练,周勇于去年初走出“创业苗圃”,在华府大道租赁了50平方米的门面经营手机配件及手机维修,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据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以来,聚焦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创新,积极应对疫情挑战,创新思维开拓新局,努力在“新三线”和数字经济发展中实现新突破,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新作为,推动“渝创渝新”创业促进行动取得新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
新增创业人数较2019年增长。全市实现新增创业44.6万人,同比增长12.8%。
扶持创业贷款超额完成目标。全市新发放扶持创业贷款近88亿元。
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全市102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中在孵市场主体近6100户。
挑战之下逆势而上,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量再创历史新高。《关于明确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全市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政策惠民效益进一步放大。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扩范围;二是降门槛;三是提额度;四是优流程;五是新尝试。政策支持持续发力,助推创业载体走出疫情困境。印发《关于开展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疫情期间孵化助创补助”申报工作的通知》,对疫情期间履行社会责任有担当、孵化服务有成效的基地(园区)给予18万元或28万元“疫情期间孵化助创补助”,共计补助基地(园区)49家,发放补助1222万元。印发《关于开展“渝创渝新——重庆大学生创业启航计划”的通知》,对优秀大学生项目给予资助,引领带动更多大学生积极创业、成功创业。
全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培训71.2万人次
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持续抓好新职业、以工代训、新型学徒制培训,新认定170余个特色职业(工种),全年政府补贴性培训71.2万人次。在全市遴选认定三批次350余所新职业从业人员培训机构,依托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立重庆市新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开发公布27个新职业的培训标准、考核标准。2019年以来,全市开展新职业及相关特色工种职业技能培训16万人次以上,培训急需紧缺大数据智能化专业技术人才近1000人。
去年6月,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祝童就享受到了政策带来的福利。经过毕业季“海投”简历找工作失利后,一天,班级群中发布了一条信息,仙桃大数据学院举行新职业培训,培训项目是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培训还可以享受补贴。祝童上网查了一些资料,觉得自己专业对口,报名参加了培训。培训结束以后,学院还提供了许多就业实习的机会,来培训的同学很多都通过学院找到了心仪的工作。祝童最终通过面试,以教研助理的身份进入了学院。“我找到了就业的幸福感。”祝童说,“很感谢有这么好的政策,我没有花一分钱,在新职业培训中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还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建起成渝“朋友圈”
实现“零跑路”“就近办”
建立“1+N”合作模式,市人力社保局与四川省人社厅“云签约”,双方确定的80项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相关处室(单位)和区县积极主动加强与四川对接,签约协议77个,川渝合作“好戏连台”。点上攻坚突破。24项“跨省通办”事项全面完成,实现人社信息化“两地通”、招聘求职“一点通”、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就地认”、失业保险“就近领”、人才流动档案办理“零跑路”、社保卡“就近办”,两地互签电子社保卡2.4万余张,互办养老待遇资格认证7800余次。加强就业协作,成立就业创业协同发展联盟,联合开展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共同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线上招聘,发布岗位188万个,达成就业意向40万人次;成功举办首届西部农民工返乡创业大赛,第十四个重庆农民日活动吸引约50万名农民工参与。加强人力资源协作,成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盟,联动成都、走进内江、携手宜宾,形成了区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合力。加强人才合作交流,推进两地博士后学术交流和专家资源共享,打造“才兴川渝”引才品牌、“智汇巴蜀”赛事品牌,组织210名专家为200多个基层发展项目提供智力支持;10所学校成立技工教育川渝联盟。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