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华创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创智能”)是一家2019年底才成立的研究型高科技企业,其核心团队都来自重庆大学,也是国内最早组建并从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及系统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及工程实现的专业团队。
一年来,公司研发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成果应用于无人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水下设备等无线充电,解决了特殊环境下供电的灵活性和安全性问题。
高校的科技成果实现快速转化,得益于我市全面深化科技成果管理改革。
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过程中,重庆大学积极探索成果赋权方式,将评估价值为3000万元的40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方向的专利成果,在收取一定资源占用费后,授权该校自动化学院王智慧团队自行实施成果转化。通过知识产权作价,团队占华创智能60%的股份,而王智慧也成为了公司法人,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无线电能传输的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及产业化运营。
这仅是我市深化科技成果管理改革的一个缩影。
12月8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职务科技成果“三权”下放、转化收益激励、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初创期科技企业融资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也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职务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
极大调动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按照我国法律法规,职务发明创造归单位所有,这也意味着科技成果是否允许转化、转化方式及效益分配比例的决定权在单位,科技成果实际发明人、核心技术掌握人没有处置权,缺乏议价权,导致职务发明人有动力转化却没权力转化,而单位有权力转化又没有足够动力转化。
“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权限至单位,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部分所有权,可以更直接、更有效地激励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3月,我市出台《关于市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管理权限,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对持有的财政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自主决定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开展转移转化活动。
今年3月,我市新修订的《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规定,在不变更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前提下,可以将职务科技成果部分或全部给予科技成果完成人使用、转让、投资等。同时,《条例》在地方性法规层面率先规定,鼓励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等改革试点。
重庆理工大学积极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权赋权机制,学校与科技成果完成团队可以约定按份共有,即经学校批准后可在科技成果转化前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80%所有权。
该校刘小康、彭东林教授团队研发的纳米时栅位移测量技术,是一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可用于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极大规模集成电路专用设备等领域。记者了解到,目前团队已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拟将其中37项专利技术作价合资组建新公司,共同实施纳米时栅的应用和推广。根据按份共有科技成果所有权的约定,刘小康、彭东林团队被赋予上述37项专利技术80%所有权。
此外,重庆大学通过积极探索权益让渡转化方式,在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进行作价投资时,学校收取一定比例资源占用费后,赋予科研人员所有权自行实施转化。近一年来累计有6组成果(含64项专利)经专业机构评估价值5222万元,经核算收取资源占用费314万元后实施了权益让渡,吸引投资超过3亿元,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探索贡献大小为导向的收益分配方式
科技成果完成人享受奖励不低于70%
科技成果转化涉及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人员等多方利益主体,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奖励激励政策在实践中很难真正兑现给成果完成人。对此,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制度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分配改革,通过探索贡献大小为导向的收益分配方式、明确收益分配比例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
“新修订的《重庆市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加强了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相关的分配比例、净收入计算、限期奖励等方面条款设置,提高科技成果完成人享受奖励比例。”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高校院所未规定、也未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和报酬方式和数额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可以从转让或者许可净收入、对应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
例如,重庆文理学院自主研发了PDE5抑制剂一类新药,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ED)、肺动脉高压(孤儿药)和前列腺增生与肥大等疾病,已获得ED适应症中国和美国新药临床批文,肺动脉高压适应症中国新药临床批文。
2019年5月,重庆文理学院将该项成果转让给重庆迪康尔乐制药有限公司,获得现金收益3000万元。根据该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规定,成果完成团队获得了转让金额80%的奖励,共2400万元。
启动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示范建设
推动大学科研成果就近转移转化
为了给科技成果供需双方提供有效对接和高水平服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的良性循环,2018年以来,我市启动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示范建设,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构建适应于创新创业创造需求的优良生态环境,推动大学科研成果就近转移转化。
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打造了3.5万平方米的光谷·智创园,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打造了约2.5万平方米的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各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围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和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整合利用高校周边闲置厂房、楼宇等载体,搭建了各类创新创业平台。
环重庆医科大学创新生态圈重点打造国内外医疗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孵化、引进、转化等全链条服务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该校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黄爱龙教授团队,联合相关企业组成应急攻关小组,在较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包括全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化学发光法新冠抗体检测试剂盒在内的系列抗体检测产品。截至目前,已有4款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注册审批,7款产品通过欧盟CE认证。
据统计,截至今年三季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累计入孵企业1803家、团队1281个,孵化毕业企业622家、高新技术企业46家,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提速。
“科技成果转化从‘0到1’的过程风险高、难度大,初创期科技企业普遍难以获得创投资本的支持。”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此,我市通过开展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组建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投资基金等,拓宽了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市场化融资渠道,有效解决了初创期科技企业融资难题。
其中,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让科技型企业凭借自身知识价值的信用换来“真金白银”,融资成本较传统商业贷款降低了50%。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实现区县全覆盖,截至目前,参与改革的合作银行累计为4782家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140.02亿元。
市委改革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市委深改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近期召开的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专门研究部署我市科技体制改革有关工作,下一步还将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