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今日重庆

产业大脑重塑农业生态

发布时间:2025-09-02 07:13
发布时间:2025-09-02 07:13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七月五日,巫山曲尺乡,无人机跨江运输巫山脆李。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近段时间,全国各地的生猪交易、消费曲线呈现出上扬趋势。这些变化,都被荣昌区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的大屏实时记录。在这里,不仅生猪的交易、消费情况一目了然,透过“生猪产业大脑”还能实时掌握生猪养殖、加工、价格等全产业链的数据。

这只是我市数智赋能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生产场景的一个缩影。去年来,我市以数字重庆建设为契机,利用AI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加快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新模式,让农业生产“耳聪目明”。这些模式如何赋能种植、养殖业高质量发展,连日来记者选取生猪、脆李、榨菜3个“产业大脑”进行了探访。

生猪产业大脑

养殖数据变“新农资”,户均增收800元左右

8月25日,位于荣昌区广顺街道的琪金·荣昌猪资源保种场。

一排排自动化猪舍内,用于通风、控温的智能风机水帘根据预设好的“最适宜”数据,自动启动或暂停,以确保养殖场内温度、湿度基本恒定,让猪舍冬暖夏凉、干燥整洁。圈舍内,戴着智能耳标的荣昌种猪膘肥体壮。

保种场工作人员王建军介绍,这个养殖场内的生猪一生下来就会戴上“耳标”,这相当于它们的“身份证”。猪儿要进食时,智能饲料塔会自动读取“耳标”内储存的相关信息,并根据该猪的生长阶段,提供相应的“营养餐”。

目前,保种场配套建设了电子测定站、电子饲喂站、自动料线、自动环控系统及大数据服务等智能化软硬件设施设备。这些养殖数据,被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下属公司国农(重庆)生猪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收集,纳入“生猪产业大脑”的数据库。

“生猪产业大脑”是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联合荣昌区政府开发的数字应用。它构建起“1+1+6+N”的架构,包括1个数据仓、1个AI能力中心、6个要素库、N个应用,对生产、消费、服务、监管4个核心业务进行数智化建设。

“我们在打造‘生猪产业大脑’的过程中,汇聚了大量行业部门和企业的数据,这些数据成了‘新农资’,通过数据采集共享、分析挖掘、建模,可以帮助养殖户建设智慧猪场。”国农(重庆)生猪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产品总监王娟说,在“生猪产业大脑”的帮助下,目前已有100余户养殖户建起了智慧猪场。

据测算,“产业大脑+未来猪场”已帮助养殖企业降低20%人工成本、减少10%饲料浪费,每头生猪节省养殖成本100元至200元;通过金融服务已帮助养殖户融资5000万元,有效解决养殖主体融资难问题;完成36万次自动识别预警,大幅提升监管时效性与精准度;通过“猪猪认证+联农带农+云养云卖”模式,带动310户农户年均增收800元左右。

巫山脆李产业大脑

接入近4000户种植户,从望天收到“掌中控”

8月26日,从巫山县曲尺乡万亩脆李园观景台上望去,李子树在烈日下依然生机勃勃。

立秋已过,暑气仍未消,以往遇到高温天气,曲尺乡权发村脆李种植大户王恩海会动员全家,抗旱保果树。意外的是,今年老王却躺在沙发上“玩”手机。

“有了这个帮手,现在种脆李比前几年轻松多了!”王恩海点开手机上的“巫山未来果园”小程序,里面能看到自家20多亩果园的情况、当前农事提醒。这天,屏幕弹出的是巫山将持续高温天气,为避免土壤水分含量不足,影响李子树生长,“产业大脑”提醒及时做好灌溉。

王恩海把记者带到果园,从一棵李子树下的泥土里拔起一个装置:这是一个状如电器插头的土壤湿度传感器,可以连续测量土壤墒情,为是否浇水、浇多少水提供参考。同时,智能高清摄像头也在监管果树不同阶段的生长情况,叶面出现黄斑、虫害,都难逃它的“法眼”。

王恩海提到的“产业大脑”是一个名为“巫山脆李产业大脑”的数智化运行平台,涵盖了“李好管家”“李好生产”“李好服务”“李好金融”“李好决策”5个一级核心业务应用场景和26个二级应用场景,如经营主体电子档案、生产技术智慧运用、农事生产追踪溯源、电子交易中心等,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数据的有效应用,让数据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前县里的果农,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用上‘产业大脑’后,实现了从望天收到‘掌中控’。”巫山县果品产业中心主任刘仁鹏说。

目前,当地已有近4000户种植户接入“巫山脆李产业大脑”,覆盖种植面积22.31万亩,并通过“李好生产”指导种植技术,实现农事管理、果园管护;通过“李好服务”,果农遇上技术难题可在线咨询农技专家。

涪陵榨菜产业大脑

连接16万余户种植户,AI算法驱动产销对接

榨菜丝、脆口榨菜……走进位于涪陵区的重庆市涪陵区国色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色食品)生产车间,两条生产线24小时连轴转。传送带旁,几名工人正忙着打包装箱。

“有了‘大脑’的决策参考,不到一个月,我家的榨菜销量增长了30%以上。”看到源源不断的订单,国色食品负责人薛加余自豪地说。

原来,前不久榨菜产业大脑经过AI智能算法,筛选出了今年上半年企业销量排行前五的榨菜产品。收到“大脑”推送的信息后,薛加余随即调整了榨菜生产计划。

国色食品是一家成长于涪陵本地的榨菜加工企业,生产的榨菜产品有上百个,主要畅销川渝、华南、华中、东北等地区。去年以来,公司不断开发榨菜新产品,拓展市场。其中推出的陈香手工榨菜新品,深受消费者喜欢。

“消费者喜欢哪款产品,我们也没有广泛调查过,为了尽可能降低销售风险,公司只能平均生产各种产品。”薛加余说。

去年9月,榨菜产业大脑2.0版本上线,国色食品成为抢先注册的首批用户。“大脑”集成了产业链上下游数据,通过自带算法分析,很快统计出哪款产品在哪些区域受欢迎,企业就能根据市场反馈再组织榨菜生产。

据介绍,榨菜产业大脑是涪陵区整合榨菜全产业数据搭建的智能化能力中心,集成了种菜帮手、加工助手、营销高手、监管能手、服务好手五大场景,能为青菜头的种植、加工、成品销售提供全流程决策服务。

“有了‘大脑’的精准画像,生产端和市场端实现了精准对接。”薛加余说,目前他们正根据“大脑”反馈的市场信息,创新开发更多的新产品。

如今,“榨菜产业大脑”已连接榨菜种植户16万余户、197家榨菜股份合作社、41家榨菜生产企业,并完成了精准画像,初步摸清了产业链堵点、难点。

涪陵榨菜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涪陵将依托汇总的数据信息,进一步完善大脑功能,让数据动起来,服务更多种植户和加工企业。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