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就业群体服务、基层治理创新、产业链升级等重点领域 重庆创新“党建+”模式解民忧纾企困

发布时间:2025-03-30
2025-03-30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每天与时间赛跑的压力确实让人焦虑,今天能和同行们倾诉烦恼,感觉心里轻松了许多。”近日,在沙坪坝区新就业群体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上,从业五年的骑手李伟在“心声树洞”环节结束后袒露心声。

为做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心理健康工作,帮助他们提升压力调适能力,沙坪坝区委社会工作部特地开展了这场活动。

活动中,外卖骑手在专业心理辅导师引导下,通过“情绪画像”“压力光谱”等互动环节,抒发情绪,释放压力,并以沙龙形式展开深入交流。

这样的场景,正是重庆推进骑手友好街区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重庆坚持党建统领,聚焦产业链升级、新就业群体服务、基层治理创新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党建强链、服务暖心、治理增效”的实践路径。

“党建+社工”

外卖骑手的小孩有人照看

“小朋友,把你们捏好的黏土贴在矿泉水瓶上,这样一个笔筒就做好了。”3月20日晚上6点,在巴南区莲花街道南园社区美团袋鼠宝贝之家,社工带着做完作业的孩子制作手工。

与其他托管课堂不同,美团袋鼠宝贝之家是国内首个面向新就业群体家庭推出的公益帮扶计划,旨在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未成年子女提供健康关怀和教育支持。

南园社区美团袋鼠宝贝之家是美团公益帮扶计划在重庆的首个落地项目。该项目是由美团与市委社会工作部、团市委、重庆社会工作发展创新基金会联合共建,重庆愉悦社工中心负责日常运营,是多方共同探索“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的一个尝试。

“相较于时间固定的上班族,新就业群体在午餐、晚餐以及节假日等会更繁忙。”南园社区党委书记周莉介绍,在子女课后以及周末的时间,新就业群体面临兼顾工作和照顾孩子的难题。今年3月1日,该项目一经推出,受到社区内新就业群体家庭的欢迎。

“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37岁的外卖骑手向小丽对袋鼠宝贝之家赞不绝口。她说,自己和丈夫工作忙没时间带孩子,新学期开学时正愁孩子放学后没有合适的去处。当得知袋鼠宝贝之家开业的消息,她立刻报名。

在袋鼠宝贝之家,向小丽的儿子不仅可以学习新知识,还能和同龄朋友一起玩耍。这让向小丽没了后顾之忧。

像向小丽家这样受益的家庭还有很多。项目负责人袁永成介绍,站点每周二至周五开展常态化活动,项目启动以来,平均每天服务20人次,已服务19场,服务达380人次。全年计划开展189场。

据悉,为让新就业群体家庭有更多获得感,巴南区委社会工作部、团巴南区委还为项目链接了“团团活力圈”“假期公益托管行动”等资源,实现工作日、周末、寒暑假托管有效衔接。

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正积极构建对新就业群体的全方位关爱服务体系,将联动推出暖“新”驿站、暖“新”食堂、免费体检、专属保险、婚恋交友等53项服务项目,为新就业群体解决停车难、充电难、就餐难、休息难、融入难、保障难、发展难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党建+治理”

小哥化身城市治理“合伙人”

刘昌荣是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重庆市渝中分公司的快递员。前段时间他在一小区送货时,发现公共道路上一个窨井盖掉落,存在安全隐患。

刘昌荣赶紧上前把窨井盖捞起来盖好。简单处理后,他又拿出手机拍下现场,随后将照片和信息上传至渝中区石油路街道“智慧石油路”小程序上。很快,石油路街道进行了回复,并派人到现场完成收尾工作。

作为新经济催生出来的灵活就业群体,骑手、快递小哥走街串巷服务人间烟火,是城市生活的“摆渡人”,片区熟、人头清,行动“快稳准”成为他们的职业优势。

如何发挥他们的职业优势,拓宽新就业群体助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路径,成为基层治理工作的一道新课题。

对此,渝中区创新路径,与平台企业签订共建协议,将骑手、快递小哥等参与志愿服务纳入企业评优指标,激励165名骑手、快递小哥主动担任“网格N力量”。

企业则通过优化派单机制,为参与志愿服务的骑手提供弹性接单时间,在公益服务与职业发展中找到平衡。

如今,在石油路街道二普小区,由流动党员带头发起、60名骨干骑手参与的“流动红骑”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骑手为社区送温暖、社区为骑手送关怀”活动,成为街头一景。

为发挥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石油路街道将“流动红骑”纳入共享积分系统。骑手通过“随手拍”直报治安、安全、环卫等问题线索,线上可获积分奖励,线下可积分换礼。

刘昌荣就是“网格N力量”之一,每次发现问题线索后,他都会通过“随手拍”上报。“能够为城市做些贡献,我觉得很有价值。”刘昌荣说。

我市在助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推动新兴领域治理与“141”基层智治体系深度融合上,探索出台积分兑换等9条具体措施,引导新就业群体兼任网格员,组建“红岩骑手”等志愿服务队164支,预警隐患1200余次、服务群众5万余人,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贡献“新”力量。

“党建+产业链”

江津花椒有了更广阔天地

江津是著名的“中国花椒之乡”。花椒是江津农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催生出相关市场主体3000余家,惠及28万户62万椒农,形成的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综合产值55亿元。

为推动花椒产业集群发展,2023年2月,江津以龙头企业凯扬农业为主体成立花椒(凯扬农业)产业链党委。这条产业链党委整合了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囊括了花椒种植村的党组织书记、种植大户、农民,形成一个在党建引领下涵盖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化联合体。

去年夏天连晴高温,部分花椒树受损。为减少损失,夏天一过,产业链党委就组织一批技术人员帮助种植大户和椒农加强秋季管理。产业链党委副书记、江津花椒产业协会会长陈秀强作为技术骨干,在江津区李市镇沙埂村开展技术培训,几乎整村的椒农都来了。

“从早上9点一直讲到中午,结束时还有许多椒农留在现场,向我咨询问题。”陈秀强说,虽然花椒市场价格走低、精深加工不足,但椒农们依然表现出极大的信心,去年夏天这么热都没有弃种,有的椒农甚至凌晨3点就起来给花椒树浇水。这份信心,离不开产业链党委的支持。

为推动江津花椒精细化管理,产业链党委牵头推广花椒“轻简化”改良技术,改良后的花椒个头大、颜色正,每亩产量提升30%。产业链党委还积极对接协调链上主体,帮助建设冷库设施体系,实现保鲜花椒“淡储旺销”……

在产业链党委积极推动下,花椒产业化联合体、“花椒银行”相继成立,上下游企业沟通合作进一步加强,也让江津花椒量质齐升。去年,江津的鲜花椒产量达32.5万吨,每公斤价格稳定在4.8元以上,花椒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55亿元。

“产业链党委不仅是‘黏合剂’,更是‘加速器’。”陈秀强说,“一链一党委、一企一专班”等机制,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掌握关键技术、共享市场资源,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化学反应”日益凸显。

近年来,重庆在12条主要产业链和33条重点产业链上建立联合党组织,指导产业链整合资源推动解决链上企业发展难题、激发改革活力。据介绍,全市深入开展“党建联建·助企强链”行动以来,已成立产业链联合党委122个,组织涉链部门梳理产业政策1472项,开展政策宣讲3000余场次,迭代“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助企纾困解难51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