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今日重庆

全力以赴夺取一季度“开门红”——重庆市区县委书记和部门一把手例会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25-01-26 07:30
发布时间:2025-01-26 07:30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1月23日,市委召开区县委书记和部门一把手例会,要求持续巩固增强经济向上向好态势,全力以赴夺取一季度“开门红”。两江新区、九龙坡区、长寿区、璧山区、荣昌区、忠县、石柱县、市财政局、市大数据发展局负责人作书面交流发言。以下为发言摘登。

坚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

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委常委,两江新区党工委书记 罗蔺

两江新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加快跑出经济发展加速度。2024年,两江新区全域GDP突破5000亿元大关,其中直管区GDP增长7.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9%、社零增长8.9%、进出口总额增长2.9%。

一、围绕新质生产力抓产业,增强发展带动力。推动传统产业“向新而行”,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以“新”破“卷”,新能源汽车产量超55万辆、产值增长177.6%,新型显示产业加快转型、增长11.6%。推动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培育生物医药新增长点,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丹纳赫。推动未来产业“加速成势”,找准AI机器人发展突破点,培育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等10家人工智能产业服务平台,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二、围绕新质生产力促转化,厚植发展驱动力。以“改革”护航新成果,完善创新要素配置机制,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450亿元。以“平台”催生新产品,引育南洋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等5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全球首款3D热弯微晶手机盖板等硬核产品问世。以“应用”牵引新项目,利用低空场景优势,集聚中国星网、壹零空间等190余家企业,构建空天领域全链条产业体系。

三、围绕新质生产力强企业,塑造发展竞争力。以精准招商“引企”,引进8英寸碳化硅等尖端项目,推动旷视与吉利、力帆联手打造全新车BU。以金融活水“育企”,构建2000亿元全周期科创基金矩阵,推动设立重庆首支AIC股权投资试点基金。以一流环境“惠企”,完善服务企业“双专员”等3项机制,推动2024年迁入企业2487户、增长76.7%。加快建设龙盛新城,产业人口从15万增长到近20万。

空间重构 场景重建 体系重塑

奋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

九龙坡区委书记 覃昌德

九龙坡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2024年GDP达2060亿元、增长6%,成为全市第2个“两千亿”经济大区。

一、立足“空间重构”拓展产业新布局。推动先进制造业向现代园区、产业链条、新兴产业集中,举全区之力打造重庆枢纽港产业园九龙新城,铝产业千亿集群呼之欲出,氢能产值增长118.7%,“三攻坚一盘活”主要指标超额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456.7亿元。推动现代服务业向核心商圈、产业楼宇、专业市场集聚,杨家坪商圈全国百强,万象城销售额全市单体购物中心第一,产业楼宇、专业市场营收分别增长20.5%、10%。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共建近零碳园区,2个产品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技改投资增长170.5%。

二、立足“场景重建”塑造产业新业态。打造开放场景,“1+8”平台拉开开放开发格局,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5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7.8%。构建数字场景,大力推进数字重庆建设,数字核心产业收入增长30%。拓展消费场景,社零总额971亿元、批零销售额6908亿元,商贸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8.6%。挖掘治理场景,实施城市现代化治理“十大行动”,策划机会清单19项。

三、立足“体系重塑”优化产业新生态。迭代营商环境,打造“办事不求人”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满意率达99.9%,市场主体总量保持全市第一。迭代人才体系,集聚高层次人才1235人,打造人才公寓3644套,人才总量达22.5万。迭代创新生态,集聚高新技术企业736家、科技型企业4150家,科技创新指数居全市第一梯队。

扛起新使命 实现新作为

加快建设现代化渝东新城

长寿区委书记 江夏

长寿区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78.5亿元、增长6.1%,长寿经开区入选中国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30强。

一、大抓工业经济,加快建设万亿级先进材料核心承载区。一是抓“优中育强”。支持2家百亿级、5家50亿级、14家10亿级企业扩产扩能,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增长12.7%。二是抓“强干繁枝”。落地30亿级以上重大项目10个,62个项目投产、新增产能237.2亿元。落地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配套企业21家,赛力斯长寿基地产值增长125%。三是抓“老树新枝”。70万吨钢铁材料深加工项目入驻重钢“园中园”,百万吨级冷轧涂镀板项目投产。

二、大抓动能培育,当好全市改革开放排头兵。一是加快智改数转网联。试点建设全市首批先进材料行业产业大脑,博腾制药入选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攻克退役动力电池有价金属萃取等“卡脖子”技术,全球首套纳米硅基气凝胶产线量产。三是加快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今年三季度可封关运行,动力锂电池全国铁路试运在长首发,经西部陆海新通道发货标箱增长137%。

三、大抓经营主体,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一是实施扩量提质行动。7家企业入选重庆民营企业百强,新增经营主体13613户、新发展率16.5%。二是实施纾困解难行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34.8%。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率100%。三是实施长伴服务行动。“企业+项目”双专员服务机制获评全市服务企业10佳优秀案例,企业迎检频次下降60%。

强平台 育产业 优生态

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动力源

璧山区委书记、区长 江志斌

璧山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要求,在强平台、育产业、优生态上聚力攻坚,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4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07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5%。

一、提能蓄势强平台,打造高水平创新载体。做强战略科创平台。璧山高新区综合排名全国74位,亩均税收增速居全市第二,中新生命科技城成果转化中心建成、签约项目37个241亿元。做大企业创新主体。实施“万家创新”工程,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数量均居全市前列。做优成果转化载体。成立国家级高能效装备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建成55家研究院公司,推动100余项高端技术产业化。

二、聚链成群育产业,塑造高能级创新集群。数字化赋能产业升级。设立西部数据交易中心璧山专区,“电气火灾智防一件事”、中科曙光数据中心分别入选国家数据局、工信部典型案例。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达600亿元,大健康产业产值增长22%。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打造低空装备产业发展试点区,联合重庆中医药学院共建中医药领域特色产业孵化平台,生物制造产业中试平台入选国家支持重点项目清单。

三、用心用情优生态,营造高品质创新环境。优化要素保障。“八大资金池”助企信用贷款83.9亿元,探索商转工等方式盘活闲置土地2540亩。强化人才赋能。在中西部率先建成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入选工信部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色案例。深化涉企服务。上线供需对接服务平台“璧商荟”,民营经济质效评价机制获评全国工商联十佳案例。

燃动投资消费“双引擎”拓宽增收致富“新空间”

全面提振经济活力 增强发展信心

荣昌区委书记 高洪波

荣昌区实施“转型升级十大行动”“民生改善十大工程”,奋力建设成渝腹心现代化新兴城市。2024年GDP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

一、做大产业,增强企业投资信心。打造工业投资高地,做大6个市级特色产业园(基地),构建“2335”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工业投资增长41.8%,占固定资产投资52.8%。打造民间投资洼地。唱响做靓“123456”营商环境品牌,服务民营经济形成“日周月季年”工作格局,民间投资增长17.8%,占固定资产投资57.9%。打造招商引资热土。实施“招进来、引回来、育起来”行动计划,通过“一把手”招商、基金招商等,新签约项目68个,合同额295亿元。

二、引流消费,增强个体户创业信心。抓好政策稳定大宗消费,举办购物节、消费季等展销活动50场次,汽车、家电、家装等商户销售额平均增长30%左右。办好活动吸引外来消费,擦靓“千年荣昌”城市名片,全年开展文体活动300多场次,带动零售、住宿、餐饮分别增长23.9%、23.5%、30.8%。用好新媒体刺激本地消费,打造市级“三农”电商直播基地4个,引导传统商业开通视频号引流,培育电商企业450家,线上销售超过41亿元。

三、提高收入,增强人民发展信心。搭平台促就业,用好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实施“荣昌人回家”工程,通过“订单式培训”培育技能人才11.42万人,产业工人超过5万人。优环境引人才,“一对一”结对帮扶高校毕业生1356名,带动来荣就业青年5115名,人才净流入同比增加39%。做慈善强救助。提高特困人员生活品质,大力弘扬慈善文化,2024年募集善款1700余万元,2025年上班第一天募集600万元,惠及困难群众8万余人次。

改革创新 深谋实干

积极探索库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忠县县委书记 李电

2024年,忠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认真贯彻市委书记袁家军调研忠县指示要求,深化落实我县“1116”总体工作思路,奋力交出经济社会发展高分报表,GDP增长6.7%。

一是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产业发展机制,超导体新材料及数据传输设备西部生产基地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升规,建成全国最大单体柑橘智能分选车间。完善投资扩大机制,262个重点项目新开工129个、完工投产投用119个,新开工率、完工项目数均创近三年新高。完善消费促进机制,三峡柑橘交易中心正式开业,入围2024年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全年接待游客、实现旅游总花费分别增长24.1%、28.3%。

二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强化关键引领,数字重庆应用贯通数居全市前列,盘活国有资产完成率居全市第三,回收资金完成率居全市第五,新增国家级改革试点10个。强化开放引领,近三年招商项目到位资金年均增长20%以上。成功开通“忠县—东盟”跨境班车,“忠橙”稳居全市柑橘类出口前列。强化创新引领,“双倍增”完成率分别为102.9%、142.2%。

三是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做实主体培育,净增经营主体1万余户,“四上”企业总数突破500家,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1.1%。做实政策扶持,持续举办政银企对接会,全年为企业减税降费和兑现政策4.42亿元。做实纾困解难,建立健全“走宣解”服务民营经济、重点企业“四定八帮”专班服务等工作机制,累计收集解决企业困难问题6600多个,问题解决率达90%以上,以利企强企新成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忠县力量。

擦亮“三色”产业金名片

绘就强村富民新画卷

石柱县委书记 张华

石柱县依山就势做大做强“三色”产业,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固投增长1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

聚力扩量提质,厚植“三色”产业底色。优化布局扩规模,打造以红色辣椒为代表的调味品基地12万亩、以黄色黄连为代表的中药材基地32万亩、以绿色莼菜为代表的生态果蔬基地31万亩,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科技赋能提品质,辣椒良种自繁自供率100%,新增黄连GAP基地1万亩,“石柱莼菜”纳入全市具有“西部辐射力”的“土特产”品牌重点培育。壮大龙头强加工,开发“三色”系列产品260余种,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5.8%。

聚力融合发展,增添“三色”产业亮色。融合做强生态工业,新签约康养消费品产业项目15个,带动盘活园区闲置厂房16.6万平方米,工业投资增长47.4%。融合做靓康养文旅,培育思政研学、艺术写生、特色民宿等农文旅新业态,成功创建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融合做大外经外贸,成功签约1亿美元的农特产品出口订单,实现原材料出口到加工产品出口、贴牌转出口到自营出口的“双突破”。

聚力改革创新,放大“三色”产业成色。育好企业助增收,1183家民营企业实施兴村产业项目1296个,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增长23%,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户全面清零。用好收益惠民生,创新设立“两不愁三保障”基金、互助养老共享食堂、“十户互助”联防联控体系,惠及群众10万余人。守好底线促转型,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纳入“6·25土地日”全国五个宣传示范点之一,“林连互利共生”模式入选全国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

唯实争先 使命必达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财政力量

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小强

市财政充分发挥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加大改革力度,构建现代预算管理体系,用好每一分钱,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3%;积极争取中央各类转移支付2901亿元、新增政府债券,全市财政平稳运行,风险化解有序有效。

一、抢机遇促发展,持续注入经济增长动力源。保障重大战略落地,投入5300亿元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建设。投入276亿元,提升“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能级,加快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落实695亿元筹资任务,推进城建、交通等重点领域投资放量。有效激发消费潜能,投入42亿元,释放“两新”政策红利,拉动大宗商品销售增长。

二、防风险保运转,聚力打好风险防范攻坚战。提速提质化解债务风险,千方百计降低存量债务风险,采取置换债券、盘活资产等方式,持续压减隐性债务。加力加效兜牢基层“三保”,坚持财力下沉,市对区县“三保”财力补助增长25%,有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严防严控重点领域风险,发挥转贷应急周转金效用,为市场主体担保增信。优化房产税、公积金政策,助力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

三、抓改革强监管,全力下好应变求变先手棋。牵头抓总资产盘活,全力盘活国有资产,有效释放资产价值。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压减一般性支出。推进数字财政建设,迭代升级“财政智管”,提升以“智”促“治”水平。加大财会监督力度,加强与巡视、纪检、审计等监督协同协作,切实督导问题整改,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坚持改革创新 深化数字赋能

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坚实支撑

市大数据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 代小红

市大数据发展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数字重庆建设为引领,提升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基础支撑能力,增强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协同实战能力,推动数字赋能超大城市治理取得新成效。

一、坚持“以数提质”,赋能提升超大城市发展能力。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打造汽车、金融等行业专区。实施“疆算入渝”工程,完善“算力+数据+产业”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算力服务。强化AI创新应用,推动长安汽车等开发大模型,赋能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发展。构建经济监测体系,设置经济发展板块,梳理经济领域KPI、体征指标400余个。

二、坚持“以数惠民”,赋能提升超大城市服务能力。打造全国首个三网深度融合“渝快办”,推动85件“一件事”集成350项事项,平均减环节72%、减跑动90%。构建惠民利企应用体系,推动“医检互认”“企业码上服务”等应用贯通实战,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等场景。

三、坚持“以数固安”,赋能提升超大城市治理能力。迭代城市精细治理构架,设置八大板块、跑道子跑道,梳理KPI、体征指标、智能预案等。完善“韧性安全城市治理一张图”,实现风险全落图、感知全接入、事件全汇聚、隐患信息全提示。打造融合指挥调度体系,上线森林防火等综合场景驾驶舱,形成C4ISR城市治理新质战斗力。构建中心城区地下管网数字孪生系统,形成地下管网监测预警能力。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