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建造·慧享未来”建筑机器人大赛现场智能幕墙安装机器人正在操作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会客厅
鸟瞰重庆 摄/龙帆
时近岁末,重庆住建领域喜讯不断——
11月,国家发改委与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全国首批45家“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名单,重庆两座污水处理厂入围;
12月初,第二届“中国建造·慧享未来”建筑机器人大赛暨第四届川渝住房城乡建设博览会在渝举行,19个省市104个团队122项产品作品参赛参展,多维度展示了中国智造的硬核实力;
近期,住房城乡建设部先后公布《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二批)》《住房公积金数据质量提升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重庆四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经验和两项住房公积金经验分别上榜并向全国推广……
频频获得市场和行业认可的背后,是重庆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坚持向“新”而行、为“质”而动、借“智”发力,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生动写照。今年以来,市住房城乡建委以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为引领,聚焦城市更新、和美乡村建设、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稳定、智能建造、扩大开放等热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心耕耘、锐意进取,不仅推动城乡建设加速向“新”,让市民美好生活提“质”,也激发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新动能。
城乡加快焕新
颜值“亮眼”气质“入心”
一年多以前,“90后”女孩封莎辞掉了在外地的工作,回到自己儿时生活的地方——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创业。
“别看现在的民主村店铺林立、游人如织,过去却是脏乱不堪,让人窝心。”封莎说,民主村地处背街小巷,最老的房屋“年龄”超过70年。居民楼年久失修、环境脏乱无序,与周边时尚、大气的重庆万象城等商圈形成强烈反差。
变化,发生在2022年。
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区)之一,九龙坡区将原为国营建设机床厂家属区的民主村社区纳入城市更新改造的重点范围。经过两年多精心“手术”,该片区已改造建筑11万多平方米、保留建筑31万多平方米、拆除危房4万多平方米,初步实现“居民新家园、商圈新纽带、创业新天地”的目标。目前,民主村社区二期改造进入尾声,计划2025年元旦前对外开放。
民主村片区改造后,颜值“亮眼”、气质“入心”,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大幅增强。当地居民彭阿姨表示,去年一期工程改造完工后,居民们成立民主村片区艺术总团,威风锣鼓、太极舞剑、扇子歌舞等队伍迅速壮大,团员人数超过400人。“生活在这样美丽的小区,拥有这么多姿多彩的晚年,我感到很幸福。”她说。
实现“逆生长”的不仅是民主村社区。近年来,我市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全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截至目前,重庆市级城市更新项目库在库项目达到288个,涉及更新改造面积1.4亿平方米,其中续建项目115个,完工投用50个。
老旧小区改造,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同时,也让许多居民过上了品质新生活。数据显示,自2018年启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以来,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启动改造老旧小区8689个、1.92亿平方米,惠及居民202万户;累计同步改造提升养老托幼、农贸商超、社区食堂、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9400余处,新增停车位6万余个,加装电梯6100余部。
城市面貌蝶变焕新,乡村建设同样如火如荼。
为推动川渝两地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重庆市和四川省决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展“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建设,计划“十四五”时期,两地重点建成100个省市级“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自2022年启动首批示范片建设以来,截至目前,重庆已建成“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项目29个。
保护发展并重,让我市许多传统村落焕发全新生机。截至目前,重庆5个区县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建成传统村落保护市级示范点100个,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3项,命名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7项,培育巴渝传统建筑工匠820名,建设巴渝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实体馆)5个,初步形成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体系,留住最美乡愁。
住房保障有力
市民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住房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
让更多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安上提质,我市一手抓保障,一手抓市场,积极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今年10月,重庆嘉寓公司收购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第二个项目——佳寓华成路店正式投入使用。该店距华成路地铁站仅20米,空调、热水器、衣柜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月租金均价1100元左右,吸引了不少新市民、青年人咨询、签约。
这是我市加快发展保障性住房的一个剪影。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需定建、以需定购,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加快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持续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一方面,坚持存量盘活为主的发展思路,优先利用存量房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截至目前,重庆保障性租赁住房已累计筹集29万套(间),已投用18.2万套(间),解决了39万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
另一方面,我市针对住房困难的工薪收入群体,推进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推进项目建设。今年开工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7000套,涉及主城都市区14个项目。
此外,持续完善公租房运行、管理机制,给困难群众营造温暖的“家”。在我市,公租房则主要面向本地户籍和在我市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的住房困难家庭。截至目前,全市公租房累计分配56.6万套,帮助140余万人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
在持续兜牢住房保障底线的同时,我市还多措并举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满足群众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今年以来,我市发布《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支持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的通知》、优化调整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以及取消普通住宅标准等重磅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企稳回暖。10月,中心城区商品住房率先止跌回稳,特别是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量同比增长8.4%,环比增长1.6%,实现年内以来首次双增长。11月,中心城区一、二手住房网签成交176万平方米、1.7万套,同比增长14.2%、环比增长8.7%。
千方百计稳民生、解民忧,我市还全力以赴打好“保交楼”“保交房”攻坚战。建立市、区(县)、项目三级工作专班,专人专职集中办公,纵深推进保交楼工作,实现线上线下跟踪管控;住建、法院、财政、公安、信访、金融监管等部门加强协同联动,从项目手续办理、涉法涉诉问题处置、项目资金追回、新增配套融资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疏通保交楼工作难点、堵点问题;坚持每日调度、责任到区、责任到人,各项工作持续闭环管控,项目建设交付打表推进……随着各方形成合力,“保交楼”工作有力、有序推进。截至今年11月,全市237个“保交楼”项目累计交付房屋21.3万套,解决了60多万群众急难愁盼的接房问题。
“保交房”工作也取得可喜进展。今年以来,截至11月底,全市“保交房”项目累计交付房屋4.7万套,切实保障了许多购房市民的合法权益。
行业提“智”增效
高质量发展动力强劲
时值隆冬,位于江津区的重庆团结湖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以下简称“团结湖产业园项目”)却是“热度”和“速度”不减。工人们忙着进行外立面幕墙施工、机电安装、装饰装修,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团结湖产业园项目不仅是全国首批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项目之一,也是我市2023年首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之一。该工程之所以推进迅速,在于其应用BIM技术开展参数化设计,解决“错、漏、碰、缺”问题1050条,降低返工成本500万元;应用自研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管理效率50%,实现项目建造减碳30%;机器人技术在主体结构施工、装饰装修、质量检测等重要工序的应用,也帮助项目大大缩短了建设工期。
在我市,像团结湖产业园这样推行数字化、绿色化施工的项目还有许多。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因地制宜发展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围绕数字住建、智能制造做文章,持续推动行业提“智”增效,打造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积极推进试点方面,我市按照“试点区县—示范企业—试点项目”的工作体系,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建设,推广建筑机器人等智能建造技术集成式、体系化、系统性应用。目前,全市已培育智能建造试点区县5个、示范企业10家、试点项目42个,推动10余款100余台(套)建筑机器人与智能施工装备落地应用。
政策扶持、资金激励方面,将建筑机器人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建设重庆智能建造研究院科创中心,集中攻关关键技术;筹集资金5000万元,成立重庆智能建造产业专项天使投资基金;出台《重庆市“机器人+”应用行动计划(2024—2027年)》,将“机器人+智能建造”作为重点发展方向……预计今年,全市与智能建造、建筑工业化相关的现代建筑产业产值将突破2900亿元。
深化区域合作方面,川渝两地通过标准互认、新技术推广目录等,促进两地建筑业技术进步。川渝两省市建立继京津冀之后全国第二个区域工程建设标准一体化发展机制,累计互认工程建设标准5部,在全国率先跨区域推广应用新技术58项。
加快数字赋能方面,推进数字住建“1+7+1+N”(即1个住建大脑、7大应用板块、1个数据底座)架构建设,加快打造贯通市区的住房城乡建设“一网智治”平台,努力形成全市住建业务“一张网服务、一张图治理、一平台调度”的整体智治体系,初步建成住建领域CIM平台。
数据印证了我市深入推进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的成效。我市通过强制推广和激励引导双向并举的机制,“十四五”以来,全市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设计阶段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民用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60%;累计组织实施绿色建筑1.18亿平方米,竣工绿色建筑约1.46亿平方米,组织实施高星级绿色建筑项目约1543万平方米。
随着重庆积极探索“数智融合”新路径,建筑业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的动能更足,不少建筑企业的实力增强,“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
前三季度,我市完成建筑业产值7230.2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全市房屋建筑业实现产值超过4600亿元、增长3.4%;土木工程建筑业实现产值超过2000亿元、增长4.9%。1—9月,本地企业出渝承揽工程实现产值超过2000亿元、增长8.2%,占比达28%。
下一步,市住房城乡建委将继续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稳中求进中守正创新,全力以赴稳增长、促发展、谋创新,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推动住建领域经济运行全面提质提速,奋力谱写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这些数字彰显重庆建筑业发展新活力>>>
■截至目前,重庆市级城市更新项目库在库项目达288个,其中续建项目115个,完工投用50个。
■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启动改造老旧小区8689个、1.92亿平方米,惠及居民202.14万户。
■今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轨道站点步行便捷性提升两件市级重点民生实事开工率均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加快推进首批8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预计惠及近6万人。
■截至今年11月,全市237个保交楼项目累计交付房屋14.4万套,解决了40多万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累计建成29个“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项目;5个区县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建成传统村落保护市级示范点100个。
■全市累计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9万套(间),投用18.2万套(间),解决了39万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新开工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7000套,在全国范围率先上线保障性住房资金监管系统。
■培育智能建造试点区县5个、示范企业10家、试点项目42个,推动10余款100余台(套)建筑机器人与智能施工装备落地应用。
■开展川渝共推新技术探索示范行动,在全国率先跨区域推广应用新技术58项。
■采取“一企一专班”方式帮扶企业晋升资质,新增特级企业1家,一级企业43家;大力引进36家建筑业央企入渝落户,入渝建筑业央企总量超过60家。
■组织建筑业暨房地产业“渝水天山、同心共建”展示推介活动,渝新两地300余位企业代表、行业专家等参加,与新疆业主单位现场签约41.2亿元。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