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共话川江流域文化!2024长江文明论坛又见学术成果

发布时间:2024-11-21
2024-11-21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川江流域文化,不仅是重庆文化IP,更是世界世俗文化的范本。11月19日下午,由四川美术学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日报联合主办的跨学科视野中长江文化系列工作坊(第二期)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行,来自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专家教授,以“世俗文化”为视角,通过跨学科视野,探讨了长江上游文明,延续拓展2024长江文明论坛的学术成果。

长江文化系列工作坊现场。受访者供图

长江文化系列工作坊,旨在聚焦“跨学科视野中的长江文化”大主题,邀请行业内具有革新意识和影响力的引领者、践行者、策展人,进行专题演讲、深度对话、展览导赏等,通过策展实践与学术理论、在场体验与深度对话、跨学科与多维度融合等,深度挖掘长江文化独特魅力,塑造长江文化形象,不断开辟传承展示新领域新赛道,塑造长江文化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现在学术界兴起的流域历史地理学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比较研究,不仅要立足于流域上、中、下游进行比较,尤其需要从世界视野的角度来进行比较。”在主旨演讲中,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二级教授蓝勇分享了他的观点。

他称,从全球视角分析中国川江流域历史文化的特色和地位,中国长江上游文明是世界少见的大河上游文明,其文明特色鲜明。因为从全球视野来看,长江上游是在历时性上的世界唯一大河上游文明,因为历时性上来看世界的其它大河文明的文明主要在大河的中下游地区。

在他看来,作为大河上游文明最有特色的区域是川江流域,这里有全世界唯一个沉淀了几千年人类文明的世界级大峡谷——长江三峡大峡谷,因为世界上的其它大峡谷几乎都仅是纯自然的大峡谷,缺乏几千年文明的积淀支撑。因此,长江三峡文明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在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是世界上少有的一个四向闭塞,但相当富庶而面积巨大的大盆地,这也是长江上游文化的重要lP。

“川江流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区位地缘,塑造出世界历史上一个世俗化程度最高的文化区,赋予了川江流域历史文化地位有世界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如世俗化的传统石刻艺术、丰富的传统文化、深入社会的饮食生活等。”他说。

他还举例论证称,川江流域的历史文化显现出多个世界唯一和第一,包括内河木船种类最多的地区、内河航运繁忙但又最危险的地区、规模宏大的拉纤盘滩提驳场景、内容丰富的劳作号子文艺、大量特殊的水文地名群、丰富的水文专门文献等,因此川江流域文化是世界世俗文化的范本。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馆员、重庆市文物鉴定专家组成员、“壮丽三峡”策展人彭学斌表示,历史地理学的门类丰富,展示了时空大范围的概念,在这一框架下进行观察可以提升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彭学斌分享观点。受访者供图

老版本的壮丽三峡展览以自然表现三峡风貌,他策划的“壮丽三峡”展览侧重于讲述大河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三峡文明,站在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讲述三峡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的共性与个性。

彭学斌认为,三峡文明是璀璨的,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奇观和人文风貌。喀斯特地貌给人提供了天然居所,密布的河网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立体型气候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食物资源,三者条件决定了这一文化的发达。世俗化的表达表现在方方面面,表现在川渝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民协理事、重庆市文联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千年文脉·生生之美:长江流域民间手工艺创新设计展”策展人谢亚平则分享称,长江流域的民间手工艺灿若繁星,元代的龙泉窑双耳带环青瓷瓶、明代的供春树紫砂壶、战国的楚式铜剑、唐代的长沙窑青瓷褐绿彩连珠纹盘口壶等都是实证。

谢亚平分享观点。受访者供图

“千年文脉·生生之美:长江流域民间手工艺创新设计展”展出了200余件工艺美术珍品,既有我国历代的珍贵文物,也有与古为新的时代精品,分“源:万象创生”“流:互融共生”“汇:巧力新生”三个单元,以文物和民艺数据图谱,展示了文化根脉传承之“源”;以民间手工艺的生态智慧,彰显了区域文化交流互动和多元发展之“流”;以六种协同创新设计模式,体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之“汇”。同时,展览将文物、手工艺、设计作品和当代艺术融合,通过探讨设计深度参与民间工艺的创新性发展路径,充分阐释长江文化的包容力与当代性。

“在深入研究中,我们发现,长江流域的工艺材料具有特殊性,蕴含了长江流域生活日常中的生态意识、生命意识与生活意识”谢亚平说。

据介绍,接下来,长江文化系列工作坊还将继续以跨学科视角,举行学术活动,深度挖掘长江文化独特魅力,释放学术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