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施“目录+计分”人才认定机制 重庆探路人才评价改革

发布时间:2024-08-22
2024-08-22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8月21日,记者从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了解到,重庆市锚定人才强市战略,正创新实施“目录+计分”人才认定机制,深入推进人才评价改革探路先行。

从申报到认定成功,缩短了20余天

自主申报,数智评分,通过复核、公示,重庆机电增材制造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段虎明成功被认定为新重庆D类人才,可享受创新创业、金融支持、生活服务等73项“公共+市场化”人才服务。

从申报到认定成功,缩短了20余天。高效、便捷的人才评估认定,受益于今年4月新出台的《新重庆人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及一同发布的《新重庆人才分类目录(2024版)》和《新重庆人才计分规则(2024版)》。符合“目录+计分”人才认定机制且认定成功的人才,将会享受到由市级、区县提供的全面广泛的全链条专属服务。

“我们积极破除人才评价‘唯帽子论’,创新实施‘目录+计分’人才评价机制。”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坚持“以贡献论英雄”的价值导向,让更多优秀人才“轻装上阵”,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提供材料证书就能参评,不需要面谈评审

新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的人才发展治理结构、方式和手段都面临重大挑战。

据了解,重庆适时修订印发《新重庆人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将人才卡A卡细化为“A、B、C、D”、B卡细化为“E、F”六类。通过“目录+计分”认定机制确定人才类别。

目录认定方面,主要通过人才已取得的称号、荣誉及重大科研项目等直接确定类别。有效推动人才资源“关键变量”转化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进一步优化提升人才服务,聚力引育各领域人才队伍共谋发展。

计分认定方面,聚焦我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需要,重点将我市参保企业(非机关、事业单位)、新型研发机构(非事业单位人员身份的人员)在职人员纳入人才评价队伍,优先考虑研发、制造类岗位一线人才,进一步扩大人才认定行业领域范围。从年龄、学历及职称、工作经验、薪资等6个维度综合计算分值予以认定人才类别,突出社会认同、企业认可,突出实绩实干,突出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导向。将人才在行业领域贡献程度进行量化呈现,让人才的认定过程更加透明和公正,确保各类人才能够根据自身实际贡献获得相应的认可和待遇。

人才认定数字化,服务工作向“智治”转变。符合认定条件的人才,只需登录“渝快办”APP,搜索“渝才荟”应用,在其功能页面点击“目录认定”或“计分认定”,根据相应要求完成操作,即可提交认定信息。认定完成后,系统将自动为人才赋码,人才则可获得相应类别服务。

“提供材料证书就能参评,而且不需要面谈评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计分认定是对我能力的一种认可。”被成功认定为新重庆F类人才的重庆天辰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副高级工程师丁中华感慨地说。

全市已累计参加计分认定测评2136人

“目录+计分”人才认定机制的实施,有效解决了人才发展的“高频事项”和人才关心的“关键小事”,能进一步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综合环境。

据了解,对于外地来渝人才,可通过“渝才荟”进行人才认定,落地后即可享受相应服务。另一方面,我市根据人才需求,精准推介相关单位,实现人才与产业的精准匹配,推动人岗相适、才尽其用。

通过“目录+计分”人才认定政策,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正在集聚重庆,以人才新质态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在沪渝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冶赛迪信息技术(重庆)有限公司、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主动提交正式认定申请51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参加计分认定测评2136人。

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加强评价结果运用,推动共通共享、凝聚共识共力,保障人才合理流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现代化新重庆汇聚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磅礴力量。

符合认定条件的人才,请登录“渝快办”APP,进入“渝才荟”-“计分认定”页面。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具体操作流程。重庆市人力社保局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