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打开

(欢迎您)注销

重庆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酸化土壤综合治理、土壤“三普”等工作——严守红线 让每寸耕地多产粮产好粮

发布时间:2024-06-25 07:35
发布时间:2024-06-25 07:35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开州区大德镇,庄稼长势喜人,与山峦、云海、民居相映成景,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资料图片)通讯员 王晓宇 摄/视觉重庆

姜国强(左)在给种植大户讲解设施蔬菜种植要点。(受访者供图)

王帅(右)在采集土壤样品。(受访者供图)

邓帅(右)在为农户讲解土壤数据。记者 赵伟平 摄\视觉重庆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6月25日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

为严守耕地红线,近年来,重庆坚决落实好“藏粮于地”战略,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行动、酸化土壤综合治理、土壤“三普”等工作,通过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市耕地数量、质量进一步提升,“巴掌田”“鸡窝地”变成了“聚宝盆”,为确保全市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打下基础。

重庆如何守好“饭碗田”,让每一寸耕地多产粮产好粮?近日,记者采访了种植蔬菜的新农人,为土地“看病”的农技人员、为土壤全面“体检”的“三普”工作者,听他们讲述和土壤的故事。

蔬菜种植新农人姜国强:

引入先进技术 用更少土地种出更多菜

从传统露天种植,到大棚集约种植,再到无土栽培,14年来,姜国强不断对蔬菜种植模式进行升级换代。

姜国强今年37岁,出生在四川泸州叙永县的一个小山村,由于看好农业发展前景,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种植蔬菜。

起初姜国强主要种植传统露天蔬菜,“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较少,但缺点也很明显,蔬菜的亩产相对较低。要赚更多钱,只能租用更多土地。”姜国强说。

随着土地租金以及劳动力成本增加,姜国强意识到,靠扩大种植面积来提高蔬菜产量不可取。于是,2015年,他将发展重心转向了大棚种植。“一亩大棚的投入虽增加了10多倍,但亩产却是露天种植的3倍多,算下来一年就能收回成本。”姜国强说。见效益可观,他陆续将大棚蔬菜的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

走进南川区腾春蔬菜专业合作社,智慧化大棚一字排开。通过分布在基地的传感器和视频设备,姜国强在数据中心就可查看基地运营情况。

他告诉记者,目前基地设有数据采集、数据设定和预警、自动化生产作业、病虫害收集和图像上传等智能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大棚的温度、湿度等,实现远程智能控制水肥一体化灌溉、诱导杀虫等操作。“有了这些帮手,现在一亩‘翡翠丝瓜’有2万多斤产量,是露天种植的3倍多,换句话说,按照传统种植模式,要达到这个亩产需要多种3亩地。”

2020年,姜国强又尝试引入占地空间更少的无土栽培、水培等蔬菜种植模式。这种模式采用营养液栽培蔬菜,蔬菜得病的概率更低,且颜值和品质更高。重要的是,在亩均效益相同的情况下,相比大棚蔬菜,无土栽培蔬菜能节约1/4的土地。姜国强接着又投入500万元,在大观镇中江村新建10亩无土栽培蔬菜,预计今年9月将建成投用。

如今,在姜国强的影响下,武隆、涪陵、南川等区县,累计发展大棚有土栽培蔬菜、无土栽培蔬菜面积达2000亩。“下一步,腾春蔬菜专业合作社还将联合四川种植大户,联合推广节约、集约土地效果突出的设施蔬菜种植模式。”姜国强说。

市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王帅:

为土壤配“营养餐” 让果树起死回生

“大家千万记住,种苗移栽后,要像我这样打个窝子再增施有机肥,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土,保证农作物营养不流失。”

前不久,彭水县岩东乡河坝村的100多亩闲置地被开垦出来,即将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为此,王帅来到田间给村民讲解土壤培肥技术。作为一名从事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研究20多年的科技工作者,类似这样的授课,王帅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

王帅表示,近些年,我市粮油产业以及重要农产品实现较快增长,但由于人们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

2021年5月,市农业农村委选派王帅到河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通过调查走访,王帅发现村民正准备把发展起来的青脆李砍掉。“落果不说,产量越来越低,品质也越来越差,哪还有信心种嘛。”九组村民周信朴拉着王帅的手抱怨。

原来,2012年村里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3000亩青脆李。前几年李子产量、品质都还不错,但最近两三年,种出来的李子不仅裂果、落果严重,口味也变得青涩,根本没有市场,“最恼火时,仅有200亩果树结果,但品质也很差,果农宁愿李子烂在树上也不愿摘。”王帅说。

“砍不得!”经验丰富的王帅观察果树、查看土壤、询问果农种植管理情况后,发现了问题的根源——果树不结果,出现裂果、落果现象是土壤“生病”了。王帅指着树下的土坑说:“大家长时间施农药、化肥,而且也没采用科学的方法,土壤都板结了,哪还有肥力给果树提供营养,要想让果树起死回生,必须增施有机肥给土壤补钙。”

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加上为果树修枝、整形,通过大半年的调理,过去干枯的果树重新焕发出生机。“现在果树不仅长得更粗壮,果子产量也更高,味道也更甜了,这让我们看到了绿色生态种植技术的好处。”周信朴说。

2016年,由王帅主笔的《重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印发,填补了我市科学施肥技术指标体系的空白。同时,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重庆化肥总量由2015年的97.7万吨,下降为目前的70万吨,连续多年实现负增长,确保全市化肥施用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全市的土壤肥力有所提升,但化肥、农药减量的路还任重道远。我将继续扎根田间地头,为大家送去科学的土壤配方施肥技术。”王帅说。

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5地质队工作人员邓帅:

为土壤全面“体检” 农民种地心中有“数”

6月21日,永川区来苏镇石牛寺村,千余亩秧苗拔节生长,一派生机。

“今年水稻长势比过去几年都要好,只要天公作美,水稻丰收不成问题。”看到长势喜人的秧苗,重庆来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闵南娟说。

算上今年,这已是闵南娟种植水稻的第14个年头。为什么今年她能提前预判水稻的收成?这与我市正在开展的土壤“三普”紧密相关。

土壤“三普”是2022年国家部署的一次对土壤的“全面体检”。普查内容包括土壤性状、类型、立地条件、利用状况等,通过土壤普查,可查清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去年7月,邓帅通过市“三普”办的考试、培训后,和同事一起来到永川,负责当地土壤的采样、检测、数据整理分析等。

大半年里,邓帅和同事们对永川全域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常量元素等54项指标进行了检测,通过对上百万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最终绘制出了30多种土壤属性图,让全区的土壤“家底”一目了然。

2012年闵南娟和丈夫辞去教师工作,回到老家石牛寺村种植水稻,很快她就成为了当地的种粮能手。“我们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种粮上,但水稻的产量、品质一直上不去。”闵南娟从水质、种植技术等方面都找过原因,但都没有结果。

今年3月,邓帅带着土壤属性图到永川的采样点进行实地复查,看到自家水稻田的“体检表”后,闵南娟这才恍然大悟。“从永川全域来看,茶山镇一带,土壤酸性较高,适合种喜酸的农作物,比如茶叶、竹子等;来苏一带,土壤氮磷钾较为缺乏,若要发展种植业,要多施氮磷钾含量高的复合肥……”邓帅向闵南娟建议。

今年,闵南娟针对性地对稻田追施了高含量的氮磷钾复合肥。“由于我们精确地掌握了土壤的各种数据,施肥用量很精准,避免了浪费。”闵南娟说。

邓帅说,下一步,他们将联合永川区农业农村委共建“线上档案馆”,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让业主今后可随时随地查看土壤数据信息,提前指导规划农业生产,让大家种粮更加心中有“数”。

数读>>>

370个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370个,覆盖了全市35个区县,构建起了有效的监测网络,其中国家级监测点23个,市级监测点354个

300余万亩

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开展酸化土壤治理推广面积300余万亩,建成酸化耕地治理千亩示范区5个、示范面积达3万亩,示范区作物增产8%以上

1950万亩

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新建高标准农田达1950万亩。提出到2027年,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其中每年改造提升200万亩高标准农田

相关新闻>>>

我市全面完成土壤“三普”外采调查采样

6月24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截至5月20日,重庆历时8个月、共计50194个土壤“三普”表层样点调查采样全部结束,为我市高质量完成1亿多亩农用地“全面体检”奠定了基础。

据介绍,土壤“三普”的对象为全域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普查内容为土壤性状、类型、立地条件、利用状况等。国家下达我市的“三普”表层采样点有5万多个、剖面样1492个。根据安排,我市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10万人次,完成全市土壤的“家底”摸排。

“通过土壤普查,可清楚了解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查清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同时,普查结果可为土壤的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等提供科学支撑,也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等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市土壤“三普”办综合组组长杨守正介绍,但要全面掌握全市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土壤性状和土壤适宜性,需要土壤、地质、地理、生态、环境及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协同,共同推进土壤外业调查采样、内业化验、成果制图。

去年5月,我市在完成对南川、江津土壤普查试点基础上,全面铺开了土壤“三普”工作,计划到2025年,形成全市及各区县土壤普查报告和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以及完成土壤质量分布图、酸化土壤分布图等成果,为守住耕地红线,确保我市粮食安全打下基础。

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50194个表层样点的外业调查采样,其中样品制备已完成81%,样品检测已完成28%。下一步,我市将加快完成土壤内业化验、成果制图以及土壤数据的复查和审核,力争早日摸清全市土壤“家底”。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 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