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 > 便民提示

近期蜱虫多发需高度警惕! 野外活动这样防控

发布时间:2020-07-13 16:28
发布时间:2020-07-13 16:28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蜱虫示意图。图自市疾控中心

华龙网消息,据重庆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监测,近期市内多地出现蜱。市疾控中心7月11日发布特别提醒,夏季是蜱虫高发期,野外踏青或者干农活的时候,要警惕一种叫“蜱”的生物,因为被它咬一口,可能危及生命。

据介绍,蜱,属于蛛型纲蜱螨亚纲,是广泛分布的吸血节肢动物,分为硬蜱(壳质化盾板)和软蜱(无盾板)。虫体椭圆形,外表呈红褐色或灰褐色,大小如芝麻,拥有4对步足和强悍的吸血口器。

蜱虫发育过程有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游离蜱主要栖息于阴暗潮湿的地方,最常栖息的地方是树叶尖上,还有草地、墙壁、石缝及动物巢穴处。成蜱多寄生于大型家畜或野生动物,幼虫及若虫则多寄生于小型哺乳动物。人或动物从中经过时会攀爬到身上,主要附着在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柔软部位。

蜱在吸食脊椎动物血液的过程,传播多种病原,引发各种严重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有“致命蜱”之称,市民应高度警戒。

蜱幼虫、若虫和成虫都需寻找宿主寄生吸血,与蚊子不同,蜱叮上人以后不易更换地方连吸数天,吸血量高,吸血后体型增长几十倍,如亚洲璃眼蜱每只雌蜱要吸食8.9ml血液。在蜱类种群的高发期,寄主动物可能由于过度失血而死亡。

目前所知蜱类通过叮咬可传播至少217种感染性微生物(包括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细菌、原生动物等)、寄生虫以及蜱瘫毒素,是目前所有医学媒介生物中传播病原种类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一类媒介生物。大家所熟知的莱姆病、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蜱传斑疹伤寒等均是蜱传疾病。

我国2010年首次报道的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就是蜱虫叮咬传播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该病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11个省市发生或流行,临床表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防止蜱传播疾病的最佳方法是避免成为蜱虫的宿主,市民该怎么做?

野外游玩做好个人防护

避免在草地树林长时间坐卧,尽量在步道行走;穿浅色有衣领、紧口的长袖衣裤,扎紧领口、袖口和裤脚;外露部位涂擦驱避剂;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喷洒驱虫剂。

定期或离开野外时做好检查

检查自己和孩子是否有蜱虫;脱衣服,仔细查看所有的皮肤表面,特别注重头皮、耳后、颈部、腋下、腰部、大腿内侧和膝窝;有些未吸饱血的蜱体积很小,需仔细查看皮肤上黑色或棕色的斑点。

定期检查宠物,特别是野外玩耍归来,检查的部位也是要注意耳朵后面、颈部、腋窝后面,是容易被蜱虫叮咬的地方,要注意检查。

发现蜱虫咬伤怎么办?

“4不要”

由于蜱的口器非常特别,处理不当,很可能会把它的口器留在皮肤里,造成潜在的危害,切勿恐慌,谨记“4不要”。

不要拍打,不要硬拔,不要捏爆,不要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它。

及时前往医院

最好及时赶往医院,由医生用专业的工具处理后消毒。

自行处理

如果医院远,可能不能及时赶到医院,建议用尖头小镊子轻轻地一点一点缓慢地把蜱虫取出来,稳定、压力均匀地向上提拉,扭转/猛拉动蜱可能会导致蜱的口器残留在皮肤中。

拔出蜱后,用酒精或者肥皂水清洗伤口和手。如果有可能拔下来的蜱不要扔掉或破坏,可以留给医生鉴定检查。

自行清除蜱后数周内开始出现皮疹或发热症状,请及时就医,向医生详细阐述遭到蜱叮咬的时间、部位以及最有可能粘附上蜱的地点。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