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推出一系列政务服务改革举措
改革举措一
项目全流程帮办
建立“1+9+N”帮办服务机制(即:1支帮办队伍+ 9个业务部门联动,N个窗口与代办专员联办),围绕项目引进、开工、投产等全生命周期,绘制标准化、精简化办事流程图,根据项目、流程特点甄选相应专业背景服务专员,组建专属帮办团队,提供定制化、菜单式落地服务,通过“线上下单、线下上门”方式,由邮政政务专递免费收取资料、递送证照,实现重点项目办事“一次不跑”。
目前,已实现工程建设领域投资备案、竣工验收等33个事项全流程帮代办服务。
改革举措二
签约即发照
推行“招商+政务服务”,在项目洽谈环节同步介入服务,服务专员“一对一”主动对接企业方,超前为项目业主提供政策解答、注册登记、社保开户等服务,等到项目正式签约时,企业即可拿到营业执照。
通过签约前为意向企业办好注册事项,让犹豫企业先体验营商环境,为企业签约投资吃下“定心丸”,有效提升项目落户成功率。
改革举措三
项目竣工“并联办”
加强项目审批部门联动,将规划核实、人防、消防、档案专项验收纳入竣工联合验收,相关部门进行现场联合验收,验收事项全部符合法定要求,可现场出具《竣工联合验收意见书》,取消竣工验收备案,并以竣工联合验收意见书取代竣工验收备案证,已对40余个项目进行联合验收。
改革举措四
项目全流程管理
针对重点项目年度工作、年度投资计划等建立“项目进度跟踪系统”,将“项目推进情况”“项目难点卡点”“协调及解决节点”等关键环节作为服务的重点跟踪方向,及时通报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主动服务,有力推动项目落地。
改革举措五
“双医”联办审批
卫生部门和医保部门将医疗机构登记与医保定点申请合并办理,医疗机构申请执业及医保定点的新设、变更、注销办理只需进一个窗口、提交一次资料、填写一份申请表、准备一次现场检查。办理时限由6个工作日缩短为1小时,跑动次数由至少2次减为最多跑一次。
改革举措六
成渝高新区“一业一证”跨省通办
与成都高新区建立“远程办理、免费邮寄、协同联动”服务模式。
申请人只需前往办理窗口提出申请,提供审批地“一业一证”行业套餐所需的全部材料后,窗口工作人员依照属地审批部门行业主题套餐实施事项清单对相关材料进行审核。
接件窗口初审后,相关审批部门会同审批地部门进入审批程序。对提交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按承诺时限予以办结,并出具综合许可证书,由通办窗口相关人员通知申请人领取办理结果或直接免费邮寄至指定收件地址。
目前,已实现餐饮、便利店等67个行业异地受理和异地发证。
改革举措七
建设“慧商码”系统
推出“慧商码”系统,推动市场监管由“传统监管”向“智慧服务”转变,营造“明白消费,规范经营”的良好营商环境,民众只需通过滑动商家门口摆放的智慧公示牌,即可了解商家主体信息,包括经营主体资格、行业审批内容等,让消费更加透明,进一步规范商家经营行为。
改革举措八
推行“一诺即营”
构建以“信用+审批+监管”为基础的极简审批服务机制,依托承诺制和容缺后补机制,通过信用监管,推动一批行业通过一次性告知承诺、一次性获得准入准营证照,实现“一诺即营”。
梳理行业许可条件、材料等要素,将行业准入准营涉及的多张表单整合为一张综合表单,市场主体开业所需的“多事多流程”为“多事一流程”,市场主体作出承诺已具备经营许可条件并按要求提交材料的,即可当场收到办理结果。
目前,已在22个行业实现 “一窗受理、一表申请、只跑一次、一诺即营”,其中,足浴馆、婴幼儿沐浴室、桑拿室等已实现“一诺即营”全程网办。
改革举措九
“N件事一次办”改革
针对拟于同一时间段在注册地址相对集中的园区、商场、街区等开业的多个商户,由商业街、综合体项目产权方收集开店需求,各行业部门联动,上门为商户集体指导、办理和审批办事材料,实现跨部门“N件事一次办”。
推动创业从“分头办”向“协同办”、从“多次跑”到“一次不跑”转变,平均开业时间由筹备7天减少至0.5天,跑动次数由3次减为0次,进一步激活市场主体创业活力,助力市场主体复工复产。
改革举措十
放射辐射“联审联办”
对医疗机构申请辐射安全许可和放射诊疗许可实现“一次申请、一套资料,一次检查、全程网办、两证同发”,精简重复提交或非必要办件材料20项,压缩办件时限38个工作日。
改革举措十一
行政办事员“持证上岗”
推行区级和镇街级政务服务场所窗口人员行政办事员(政务服务综合窗口办事员)持证上岗及职业化发展,并将持证情况与窗口人员考评挂钩,开设午间课堂、夜间课堂、周末课堂、网上课堂,学在平时、练在平时、用在平时,推动“普通办事人员”向“全科受理人才”转变。
目前,已完成初级和中级行政办事员资格考试。
改革举措十二
推出“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件事”
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件事”服务平台,按照“政策导航+平台地图”模式,开设政策资讯、双创活动、人才服务等5大办事模块,集成33条创新创业政策、3个金融服务平台、295家全市孵化载体、5个区级创业指导工作室、23个办理事项等服务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
截至目前,平台访问量已达2万人次。
改革举措十三
“出生一件事”全程网办
联动卫生、公安、社保、医保等部门,改变多部门、跨领域断点式申报模式,推动新生儿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登记、医保缴费、社会保障卡申领等6大事项在“渝快办”平台全程网办,实现全流程“一网办理”“一次不跑”。
改革举措十四
涉外服务“一站通享”
在“渝快办”开设“涉外服务专区”,为外资企业和境外人士提供全流程、全领域、全方位的一站式综合服务。
梳理整合了外资企业开办、经营、注销等51项高频涉企事项、6条外资投资政策,针对境外个人提供出入境服务、居住证办理、就业服务等31项涉外个人业务和13条便民政策指引,实现涉外服务“一站通享”“一网通办”。
改革举措十五
金融服务“一窗综办”
成立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中心,通过组织多家银行开设综合服务窗口,采用“1+10”模式(1个首贷续贷中心,10家银行),为开办企业提供信贷政策咨询、贷款产品介绍和贷款受理等一站式、便捷化、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实现申报“全集成”、贷款“一窗办”、开户“居家办”、款项“3日达”,贷款办理手续大幅简化、办理时间压缩30%。
改革举措十六
打造“人才码”
围绕“金凤凰”人才政策,打造整合人才信息、人才身份、人才政策的人才服务系统“人才码”,符合条件的人才实行“一人一码”,并配备一对一“人才管家”,实现人才政策“一键兑现”、人才办事“一网通办”、人才服务“一码集成”、人才诉求“一次落实”。
目前,该系统已实现人才档案管理、社保经办、配偶(子女)就业、子女入(转)学、汽车年审、出入境服务、税费办理、公共体育场所申请等60余项一码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