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城北小学集团学校“9+N”语文学科校本教研活动
新进教师课堂展示活动,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
璧山区大力推广儿童阅读,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这铿锵有力的8个字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动。
被教育部列为“2020年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培育区域”,跑出了智慧教育的加速度;创新实施“9+N”等举措推进区域教育整体优质均衡,勇立课程改革潮头;统筹谋划“美丽乡约”实践活动让新时代文明之风扑面而来,交出一份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靓丽答卷……
这就是璧山!每一项创新和荣誉背后,都是璧山教育人把对脚下土地、身边人民的热爱,对肩上责任、心中信念的执着,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走出了一条多方位、多层次、多亮点的教育发展之路。
以盘活资源
打造更优质均衡的教育生态
现象:“老师,我会我会!我来回答……”一个寻常的上午,璧山文风小学副校长、璧山区人大代表罗雪带队来到河边小学,送课《折线统计图初步认识》,她亲切的语言瞬间拉近了师生距离,连平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孩子也变得跃跃欲试。
在这堂课上,罗雪以学生学情为基础设计学生探究活动,变“讲授”为探究,不仅送来了高效课堂,更向教师们传递出新教学思想。过去几年间,受益于“9+N”共同体发展模式,河边小学的教师全员自觉融入“生长课堂”改革中,师生实现完美蜕变,各类奖励荣誉增多,书法、美术、体育学科均获得区级一等奖,4篇论文获得市级奖励,41件学生书法作品获得市级、区级一、二、三等奖……一所乡村学校重新绽放出巨大生机。
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这是璧山的初心,也是决心。在推进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打造更有温度的“幸福之城”的时间脉络中,一条由点及面、多向辐射、全员共进的教育改革发展路径清晰可见。
2015年2月,璧山实验小学以评价改革撬动学校发展。2015年7月,璧山实验小学带动城区5所学校,形成“1+5”帮扶机制。2017年9月,璧山区开启“1+9”改革项目。2020年9月,璧山区城区9所学校每所学校结对2所—3所乡镇相对薄弱学校,形成了“9+N”的以强带弱帮扶模式,9所学校牵头,对共同体学校在课程开设、课堂改革、校本教研等方面进行过程指导。
这样的方式其实并不鲜见。然而,如何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缺乏主心骨的乡镇学校教研怎样才更有效?如何以“生长课堂2.0”为抓手,促进全区学校更加均衡快速发展?面对种种棘手问题,璧山巧妙盘活教育资源,用一场成功的变革,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了使我区小学的发展更加均衡、公平、优质,‘9+N’共同体学校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教研模式。”璧山教委相关负责人强调。
部门结对,资源共享,每个共同体不仅校长对接、教导处等管理部门对接,还共建了年级教研组,研讨、共享机制更为通畅。教研联动,互相促进,每个学科每学期至少开展6次联合教研,通过送课下乡、同课异构、集体备课等方式,提升专业能力,升华教育情怀。课堂展评,捆绑发展,璧山组织以学科组为单位的课堂展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不同类别学校的抱团发展。
“以前,每个学校就好比是一根手指。如今,共同体建设就是让手指握起来,变成有力的拳头,用合力打造更优质、更均衡的教育生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磅礴的教育力量。”璧山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璧山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有效实施教育帮扶工程,教育事业发展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以智慧引擎
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现象:中兴小学的子涵同学,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上学。语文课上,唐中兰老师打开交互式多媒体一体机,通过视频动画让孩子了解纳米的大小。数学课上,老师打开学乐云运用平台,点出画图工具,一点一拉,2秒钟,一个三角形就画好了。中午吃过午饭,子涵来到学校图书室,进行人脸扫描识别后,不用排队等候,管理员老师已经把她预借的图书放在了借出柜上。晚上,子涵和妈妈一起参加学校的线上会议,家校沟通简直太方便了。
“学校自从建设智慧校园以来,老师们人人都有电脑了,教室的黑板都变成一体机了,图书馆借书更方便了,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更有趣了,同学们学起来也更加愉快了,就连爸爸妈妈参与家校共育也变积极了。”子涵开心地说,“我越来越喜欢这样的‘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了!”。
5所学校获评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20所学校获评重庆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先后成功承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教育部-中小学校长“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培训……翻开璧山区教育成绩单,教育信息化成果喜人。
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璧山区以信息化为引擎,为乡村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
璧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出台《智慧教育培育区工作方案》《璧山区教育信息技术应用2.0能力提升培训工作方案》,邀请国家级知名专家为区域智慧教育发展把脉问诊,投入1.5亿元,实现了全区学校信息网络、教学班“班班通”设备和优质教学资源全覆盖。
“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实现了教育管理的快捷化、数字化、智能化。全区一体化的大平台,实现了全区基础教育管理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初步构建了多元化的“线上线下”智慧教育新业态。
专递课堂,打开乡村教学新大门。乡村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联校”参与线上教研,探索教研教改新模式,不断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智慧图书管理系统,让图书馆触手可及。师生、家长可以通过自助借阅和人脸识别借阅,借到任何一本想看的书。目前,6个学校配置自助图书借阅终端,2个学校试点了智能语音阅读评价系统,1个学校建有特色智慧阅读场馆。全区学校图书拥有130多万册,去年学生图书借阅率为91%,图书借阅60多万次,生均借阅图书8.3次。
值得一提的是,璧山区着力打造区域特色资源体系,撬动“教与学”方式变革。依托新时代学校美育劳动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众筹众创共同体、“璧山小语资源库”等学科资源建设项目,构建“一课一包”“一师一系列”“一生一路线”的体系完备、资源丰富、可用率高的区级优秀资源库。目前,区级优质资源有教学设计1万多份、课件8000多件、微课2000多个。
如今,璧山区信息化应用更加深入,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未来将进一步借力信息化的引擎,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文明实践
汇聚乡村振兴强大动能
现象:大兴初中福禄校区学生小董参加“美丽乡约”教育实践活动前,较为懒散,不注重个人形象,参加“美丽乡约”活动过程中深受教育启发,经常主动和家人一起,整治庭院环境卫生,整理家庭内务,使之漂漂亮亮,焕然一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后,逐渐形成了文明有礼的学生形象。
曾经的福禄镇和平路,路边垃圾遍地,人们的环保意识非常薄弱,不文明行为比比皆是。福禄小学连续几年坚持开展“最美家校路”创建活动如今,这条路宽阔干净,处处是鸟语,时时溢花香,多次被评选为“最美家校路”。
璧山这座以璧玉为名的儒雅之城,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进程中,吹拂着文明的新风,点亮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明灯,用文明实践塑造城市的灵魂,汇聚乡村振兴大动能。
“我与美丽乡村有个约定”(以下简称“美丽乡约”)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则是其中一道美丽而动人风景,将文明之风吹向城乡每一个角落。
时间回到2019年3月,璧西片区大兴、正兴、福禄三镇所辖9所中小学同时召开“美丽乡约”动员大会,全体师生、家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村(社区)干部,村民小组长,群众代表等共计9000余人,吹响了同心协力、共建美丽家乡的号角。
师生、家长深入村社开展社会调查,参与师生达90%以上,入户访谈记录1000余篇,调查报告200余份,先后编撰乡土读物《美丽大兴》《美丽正兴》《美丽福禄》,首次印刷2万册,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将乡土读物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间周1节地方课程,全年16课时;各校每年开展全校性社会实践活动2次。开展年度“知家乡爱家乡”演讲征文比赛,让家乡景、家乡情入脑入心,参评演讲人数已超200名。
带着对家乡的深刻认知和一腔热爱,一系列“美丽乡约”社会实践活动陆续开启,璧山区隆重启动“美丽乡约”,重点组建“家校路队”,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全程参与,及时评选表彰“最美家校路”“最美庭院”“最美家庭”“最美金点子”,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共同践诺这一份美丽约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璧山各乡镇党委、政府始终站在乡村振兴全局的高度,编印读物、表彰奖励、氛围营造等,先后投入超过40万元。乡镇主要领导审查方案,主持启动仪式,参与评选表彰,发挥了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彰显了躬身亲行的责任担当。
一场美丽约定,引发了一系列动人变化,立足于“环境整治”“乡风治理”,扎实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近4年来,先后组织师生、家长1万余人次深入村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扮靓“家校路”——“身边垃圾我先拾,文明卫士我先当”行动;开展了“垃圾分类”家庭组团知识大赛,传递垃圾分类新时尚;开展了“小手牵大手,共创卫生镇”行动,发动学生、家长整治卫生环境,农村呈现出人人动手、家家行动的热火场面。
“美丽乡约”活动开展近4年来,片区学生文明习惯显著提升,乱丢乱扔垃圾的现象基本杜绝,主动捡拾垃圾的行为已蔚然成风,学生家庭居住环境极大提升,乡风文明得到很大提升,基本实现“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院落,一个院落带动一个社区”的美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