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高标准农田里的“丰收密码”

发布时间:2024-04-11
2024-04-11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正值春耕备耕时节,记者走进重庆万州各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感受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情,听他们讲述高标准农田里的“丰收密码”。

龙沙镇海螺村整治后的高标准农田。记者 应凤林 摄


四季无闲田 圆了丰收梦

讲述人:甘宁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李达山

我今年61岁了,2008年我在村里调查民情时,发现一个总户数79户的小组,在家的人却不到10户,村里一片片农田被荒废闲置,心里五味杂陈。作为支部书记的我,建设村庄责无旁贷,索性自己种田!

可没过多久,我又犯了难:冠丰村位于丘陵地区,地块零碎。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农机品种增多,田块与田块之间没有耕作道,大型机械无法正常作业,机器侧翻事故时有发生。

2015年起,重庆着眼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探索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这让我又找到了新的机遇。

2018年,我将1000亩农田成功改造成村里第一块高标准宜机化田块,机耕道、农田灌溉设施配套齐全,抗旱管道更是通到全村每一田块。2019年,又陆续整治200多亩高标准农田,让小而分散的田块变成适宜全程机械化、旱涝保收的高产良田。

在万州区农技专家团队的帮助下,我们不仅学习了如何预防病虫害、科学做好水肥管理,还采取再生稻、“双低”油菜轮作,实现“四季无闲田”,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而我,也享受到了“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农业技术培训,成了新型职业农民。

前两年我的水稻种植版图越来越大,扩大到3000亩,不仅有低坝的也有高山上的。现在正是我们加紧育秧的时节,俗话说“秧好半年稻”,在我们的水稻育秧工厂,育秧播种机、智能化催芽机、育苗温室等有序作业,3天可以育1500亩秧苗,配套的高标准农田水稻育秧大棚,还能解决再生稻头季育秧受低温寒流影响而带来的烂秧烂种问题。

4月初,大面积机插作业就要开展了。育秧大棚里一盘盘绿油油的“水稻宝宝”,这就是我们一年的新希望啊!说起今年还有啥打算,我准备打造“智慧农田”,和专家学者、农技人员一起,走好科学种粮路。

盘活沉睡土地 助推强村富民

讲述人:恒合土家族乡石坪村党支部书记 扶江仕

仲春四月,秧苗青青,如同碧绿色的毛毯,平整地铺在村里1000多亩高标准农田上。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先行者,我们村紧抓机遇期,摘掉了无产业、无特色、无优势“三无”村帽子,着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去年,我们村被选中先行先试。一边是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机遇,一边是历史遗留问题阻碍发展。面对村民的不理解、不认可、不支持,我们决定以党建为抓手,把身子沉下去,把意见带上来,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做通了部分村民的工作,他们愿意拿出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

大半年时间,1000亩公管公种的土地上,配套建设产业便道5公里、灌溉沟渠7公里、山坪塘10口,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耕作质量。

今天的良田就是明天的饭碗。我们吸引了全国种粮劳模进村投资,带头示范,形成广泛的带动效应,建成粮油产业基地400亩,实行水稻、油菜轮种。补齐加工、包装、品牌营销环境,进一步提高产品价值。结对市科协、重科院、三峡职业学院等科研院所技术专家15名,从耕种到收割,全程指导服务。依托市教委帮扶集团、市级巴渝工匠驿站,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这几年,我们不断探索,构建“企业+联合社+农户+联合体”的利益联结模式,将各村产业股权化改革收益统筹分配,确保户户有收益,村村有分红。充分整合利用土地、水池等集体资源,统一流转企业开发使用,提高土地流转收益。全村土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金钥匙”,我们村打开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天地。2023年,石坪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产业融合进一步深化,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全年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0万元,让80户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全村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805元,增速14.15%,村集体经济收入约51万元。石坪村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重庆市乡村旅游重点村、重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重庆市鲁渝协作示范村、重庆市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

低效田变身高产田

讲述人:重庆宜稼欣农业开发公司董事长 程凌

白土镇地处偏远,属于丘陵高山地带,地势高差较大,土多田少,田块小,不规整,是万州区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乡镇。2022年开始,万州区政府将白土镇万亩土地纳入了首批高标准农田整治范围,要求在当年稻谷收割后到第二年插秧前完成建设工程。

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还需垫付资金……面对这种情况,万州区供销合作社党委决定为政府分忧,以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为己任,所属的宜稼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迎难而上,积极参与投标并中标,主动承担起了这一艰巨繁重而又光荣的任务。

改田、改土、改水,说干就干。五六十亩的小条田平整成500亩至2000亩的大格田,去除农沟、农渠和田埂,亩均新增耕地16%。经过大半年的建设,肉眼可见的变化是,以前多为小而杂乱的“巴掌田”,破碎零散、种植成本高、无法使用大型机械,而现在,土地集中连片成方,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可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收割,在现代农机的助力下,更加高效、快捷,让农民当起了“甩手掌柜”。

随着去年、今年高标准农田的逐渐增多,我们不只是建设,还参与运营,真正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利用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运营中,我们利用供销合作社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和专业的社会化服务团队,在试点区域多次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务培训,推行“订单式”全托管、半托管等服务模式,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耕、种、防、收、治”等农业现代化生产服务,促进高标准农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粮食产能提高20%,亩均增收200元以上,让曾经的低效田变身高产田。

我们建立起了群众参与、群众管理、利益共享机制。公司享受产业发展红利、村集体享有土地股权分红、村民享有承包地分红,公司、村集体、村民形成紧密的“利益攸关方”。在粮食产量正常的情况下,村集体每年每亩收益约80元,村民每年每亩收益约450元。

新的一年,我们将撸起袖子加油干,夯实粮食生产“耕”基,在共同富裕路上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