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村民大合影。(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万难 龙帆 摄\视觉重庆
三月二十八日,阳光下的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一角。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三月二十八日,石柱县中益乡小学,崭新的教室内配置了教学触摸屏一体机。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建立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要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建设,聚焦现阶段农民群众需求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重点实事,抓一件成一件,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暮春时节,武陵山区深处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热闹非凡:田地里,一窝窝黄精进入收获期,村民正忙着下地采挖;村道上,一拨拨研学旅游团队在踏青赏景,去体验农事活动……
作为我市曾经的深度贫困乡镇,石柱中益乡通过脱贫攻坚摘掉“贫困帽”之后,在最近几年又实现了脱贫产业的“接二连三”,黄精面条加工、研学旅游成了新的支柱产业,乡村振兴故事正在精彩上演。
此情此景,让中益乡华溪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王祥生感慨万千。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重庆考察时,又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新的指示,王祥生和乡亲们的干劲更足了。
他们回想起了5年前的那个春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华溪村的情景:一幕幕温馨暖人的场景,一声声亲切备至的关怀,历历在目,言犹在耳。
感恩奋进,中益乡干部群众在和美乡村建设的路上努力奔跑。
讲述人:
谭启桂,女,48岁,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综合治理专干
医疗保障政策救了我,也救了我们家
我们家是医疗保障政策的受益者,可以说,没有这项政策,就没有我们家的今天。
2017年12月,我的丈夫张寿明不幸患上了结肠癌。第一次手术费便高达11万元,医保报销后,还自费了9万元。
2018年,丈夫的病情逐步好转,但仍需要动第二次手术,而我又被查出患有宫颈癌。那时候,女儿正在上大二,儿子还在读初中。家里每个月的固定支出在1500元以上,收入却不到750元,入不敷出。
这年6月,我们家被识别为建卡贫困户,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能报销。丈夫第二次手术花了7万多元,但自费部分只有7000多元;我在2019年做了宫颈癌手术,自费部分同样只有7000多元,家里的负担大大减轻。
不仅如此,孩子还申请到每年8000元的助学贷款,上学不成问题。在这些政策的帮扶下,我们渡过了最难的关口。
身体康复后,我们乘着华溪村发展黄精产业的“东风”,发展产业脱贫。我家流转出去2亩多土地,一年有1000多元收入。同时,我们在村上承包了3.5亩黄精地管护,每年能拿到2000多元的管护费。
后来,我被推举为村里的综治专干,每个月有了1700多元工资。村里也为我丈夫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年有6000元工资。2019年底,我们家彻底摘掉了“穷帽子”。
现在,我的大女儿即将大学毕业,小儿子马上就要上高中,丈夫逐渐康复后做起了中药材生意,家里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画外音>>>
因病致贫是部分群众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为破解这个难题,我市设立4亿元区县健康扶贫医疗基金,形成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扶贫济困医疗基金、健康扶贫医疗基金、疾病应急救助、商业补充保险相衔接的“七道保障线”。实施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三个一批”分类救治,创建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平台,医疗救助惠及贫困人口近20万人。
而在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和饮水安全等方面,我市也都实行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截至去年底,我市累计识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3.89万户11.84万人。通过“一户一策”帮扶措施,为绝大部分人消除了返贫风险。
讲述人:
陈朋,男,53岁,中益乡华溪村脱贫户
“努力奔跑”,我家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几年前我是建卡贫困户,家里没存款,人的精神面貌也差,经常喝得“二麻二麻”的。现在我认识到,日子要过好,还得靠自己的双手。
转折点就是2019年。那一年的4月15日,我亲耳听到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后,坚定了要靠双手来改变现状的信心和决心。
乡政府组织大家发展黄精产业增收,我第一个报名,通过土地入股分红、返包药材基地管护等方式挣钱,脱了贫。
为了让家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去年我打了4份工:一是在村集体的黄精基地内做管护工作,每天能挣约100元;二是在村里做木工,虽然活路不常有,但干一天就有300元收入;三是村里清扫保洁的全日制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有2000元收入;最后,我还是村上的管水员,每个月收入400元。
我媳妇谭明兰也没闲着。村里把我们家的旧猪圈改成“主题邮局”,把闲置阁楼改造成“初心书屋”,她不仅是邮局的售货员,还是书屋管理员,一个月有2000元收入。
随着中益乡旅游人气越来越旺,她还在家门口卖起了土家族特色小吃“幸福米米茶”,有时候一天就能卖出去好几十碗呢。
去年,我们家的收入超过了10万元。
画外音>>>
近年来,我市瞄准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和脱贫群众转移就业的需要,按照“扶贫先扶智”“授人以渔”和“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实施公益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提升了脱贫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市实施了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市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度推进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黄金十条”支持政策,设立百亿级产业生态基金。脱贫区县形成“一主两辅”产业发展格局、完善联农带农利益共享机制,建成产业帮扶基地5.6万个,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脱贫户和监测户。
去年,重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820元,同比增长7.8%,首次突破2万元关口,其增幅高于城镇居民3.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2.28。
讲述人:
马影翠,40岁,中益乡小学语文老师
谭佳欣,12岁,中益乡小学六年级学生
我们的校园一天比一天美
马影翠:这几年,学校的变化太大了,曾经的水泥操场改造成了塑胶跑道;新建起了学生宿舍;食堂也扩建了一层,每顿都是标准的四菜一汤。
借助移动5G技术和VR技术,我们与重庆市人和街小学联建了双师课堂,中益乡小学的孩子,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学。
我们积极开展土家摆手舞、舞蹈、声乐、书法、简笔画等课后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每年,还会组织学生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大剧院、西南大学等地研学,孩子们的见识明显增长了,自信写在他们脸上。
谭佳欣:再过两个月,我就要从小学毕业了。习爷爷2019年来学校的时候我还在读一年级,当时我们正在操场上做操,习爷爷来到我们身边,亲切地和我们打招呼,我们也争相向他问好。
这几年,我收获了一个十分快乐的童年。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幸福课堂”,比如泥塑、科技、合唱、舞蹈、花式跳绳等。我最喜欢的就是跳绳和泥塑,现在学习越来越有趣了。
画外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让群众的脱贫根基更加牢固。
我市坚持分类施策,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多规合一”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一体推进路、水、电、讯、物流“五网”建设,全市乡村公路路网密度、数字乡村发展总体水平均居西部第一。
此外,我市系统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深化“五清理一活动”,持续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创建市级以上美丽宜居乡村1482个、最美庭院超10万户;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度,全市农村中小学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80%以上,基本建成“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实现“街道、乡镇有养老服务中心,村有互助养老点”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