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生态之笔 绘绿色画卷 涪陵 加快构建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

发布时间:2022-10-20
2022-10-20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涪陵美景 摄/黄河

涪陵造人血白蛋白

涪陵榨菜集团是全球最大的酱腌菜生产企业,行业内唯一上市公司

好生态,引得野生黑天鹅来 摄/黄河

涪陵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肩负保护长江流域生态屏障和库区水环境安全的重要责任。截至9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48天,长江、乌江涪陵段水质稳定为优;长江清溪场、乌江菜场沱、乌江麻柳嘴、碧溪河百汇等国考、市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5个、市级绿色工厂16个,市级绿色园区1个,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5%左右……处处迸发着绿色发展的活力。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和市委、市政府赋予涪陵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涪陵区加快建设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奋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提升,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山清水秀美丽涪陵建设,让绿色成为涪陵发展的鲜明底色和最终成色,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聚焦降碳减污 培育壮大绿色经济

10月17日一早,涪陵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的同辉天有气体生产线上设备轰鸣,工作人员扭开吸附塔上的排水阀门,将上游企业华峰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物循环利用,制取干冰、食品添加剂等。紧邻同辉天有气体的华峰化工厂区内,烟囱口排放的水蒸气凝结成缕缕白烟,每年同辉天有可为华峰化工消耗10万吨的二氧化碳废气。

而在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的建峰集团是一家老牌化工企业,该集团通过对发电装置、燃烧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工厂每年可节省标准煤5万多吨。企业将省下来的成本用于产品提升,去年实现营收65.98亿元,同比增长62%,利润同比增长12.67倍。

“在建峰、华峰等化工龙头带动下,园区还吸引到50余家上下游关联企业入驻园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的废物、废气利用率已达到90%以上。”涪陵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涪陵积极践行“双碳”战略,把降碳作为生态建设“牛鼻子”,加快调整优化以绿色低碳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吹响了以碳减排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一进一退”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涪陵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品、技术和工艺。积极引导建峰集团、大朗冶金、华峰集团、万凯新材料等企业采用行业先进生产技术降低能耗,大力培育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聚焦化工、有色金属、页岩气、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行动。

“链上发力”完成绿色新兴制造业整体跃升,涪陵把新材料产业作为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端合成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无机非金属材料、绿色建筑材料等产业。支持太极集团、华兰生物等龙头企业发展现代中药、生物技术药、医疗器械等产业。突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整体绿色升级。

清洁能源产业对改善能源结构,促进降碳减污保护生态环境有着“加速器”的作用。页岩气甲烷含量高,是全球公认的清洁能源,涪陵将节能减排融入页岩气生产全链条,采用“丛式井”设计、“井工厂”施工、集中建设集气站点等,更好发挥好页岩气“头气效应”。有序推进分布式和集中式风能、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屋顶(幕墙)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构筑清洁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与此同时,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运输工具,构建绿色高效物流运输体系,促进商贸企业和生态文旅等新业态完成绿色升级。把“绿色+”融入到社会生活全过程,积极倡导绿色生活,一个个绿色农场在涪陵悄然兴起,一幢幢绿色建筑在涪陵拔地而起,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成为了涪陵的新亮点,不断提升着涪陵的“含绿量”。

深化环境治理 全力攻坚污染防治

涪陵榨菜作为国民下饭菜,是涪陵闪耀的一张金名片。作为涪陵区重要支柱产业,生产榨菜的青菜头连接着16万户菜农,涪陵全区还有41家榨菜企业、榨菜半成品原料加工户1700余户,年榨菜生产能力60万吨以上。

榨菜产业蓬勃发展,而产生的榨菜废水每年达200万吨,榨菜废水如果得不到有效管控,将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如何在一手抓榨菜产业提速发展的同时,一手抓好生态保护,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百胜镇永安片区是榨菜全产业链集中区域,2011年,百胜镇榨菜废水集中处理厂建设完成投用。随后涪陵区引导各榨菜生产企业相继建设榨菜污水处理设施45座,实现榨菜生产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全覆盖,榨菜废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5万吨。

不断探索榨菜废水治理及监管措施,是涪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涪陵全面深入实施“净气、治水、保土、固废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等各项重点工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让涪陵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做足“水文章”,让治水显成效。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建成各类污水处理设施246座,城市、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8%、85%以上。推进河长(库长)制全覆盖,有效推进河长制六大任务,落实市级4号总河长令,深入排查流域“三排”“三乱”“三率”等问题,推进64个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全面完成乌江沿线污染源整治,区内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含油废水全部上岸有效处理。

念好“气字诀”,让空气更清新。高质量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持续开展已划定52.7平方公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巩固巡查工作,建成投用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监管系统,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废气达标排放。累计淘汰老旧车、黄标车、柴油车4700余辆,整治177家餐饮经营单位和67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油烟,完成涉气中小微企业整治1067家,提升群众的蓝天获得感。

答好“固废治理卷”,让土壤更安全。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有效管控土壤污染环境风险,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完成33个“无废细胞”创建。建成投用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置等工程,开展危险废物三年专项整治,推进重点企业危险废物“一物一码”精细化管理,落实危险废物电子联单制度,实现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全覆盖。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守护一座城,惠泽一城人,不断打好“生态牌”,全力推进污染防治,让涪陵颜值更高,气质更好。

着力生态修复 筑牢上游生态屏障

秋高气爽,清晨的涪陵区石龙山公园空气中伴随着青草的芳香,成为了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就在几年前,这座美丽的城市休闲公园还是一处无人问津的磷石膏堆场。2019年,涪陵区为保护好长江两岸生态环境,对中化涪陵化工原南岸浦厂区的磷石膏堆场进行闭库、老厂全面关停、生态修复……一系列整改措施开始实施,让占地900亩的堆场渐渐着向青山蝶变。

“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核心,我们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以铁腕治理长江两岸生态环境,增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治理修复生态退化系统。”涪陵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以长江和三峡库区生态保护为核心,着力构建长江乌江“两廊”,涪陵外环武陵山—铜矿山、黄草山、东温泉山、雪峰山和城周内环聚云山—大梁山、铁柜山、雨台山—插旗山“两环”,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安全格局。

林草兴则生态兴。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着眼,涪陵全面推行“林长制”,启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加强长江、乌江两岸造林绿化,依托国家、市级林业重点工程,科学推进国土绿化,近10年累计完成营造林156万亩,长江乌江两岸第一道山脊线内实现应绿尽绿,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42.5%增加到现在的52%。同时,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重大任务,保护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森林资源总量稳步增加,森林生态屏障逐步完善,绿色本底更加厚实。

围绕扎实推进生态综合治理,长江、乌江沿线生态敏感区内非煤矿山18座陆续关闭、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全面打造形成“两带、一基地、一中心”的矿业空间发展新格局。实施废弃关闭矿山生态修复,全面完成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5883亩,编制《重庆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方案(涪陵区)》,深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消落区保护治理、长江岸线保护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水土流失率下降至37.8%。

以完善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为基础,构建生态修复齐抓共管格局,涪陵与丰都县、忠县签订《关于渠溪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致力于建立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探索建立跨乡镇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增强区域环境保护合力,促进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近三年渠溪河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质以上,主要次级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蓝图绘就,实干落笔,涪陵在建设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的热潮中,正把生态文明落实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