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

发布时间:2022-12-21
2022-12-21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近年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和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安排,以制度创新、试点探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目前,长江干流重庆段总体水质为优,7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6%,森林覆盖率达54.5%,202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截至12月19日共计324天,鸟语、花香、树茂、峰峻已成为重庆最靓的风景线。

屡获突破 成绩斐然

今年,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印发《重庆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重庆成为全国首个全域开展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的省级经济体。

能取得这一突破,正是我市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赢得实效的缩影。

近年来,我市下大力气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全局性变化,迎来喜讯连连。

川渝两地成功签订《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合作机制》,在全国首创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并拓展延伸到贵州、云南,相关做法获国家肯定并推广;

在全国首个上线集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为一体的“碳惠通”平台,建立企业、单位、个人广泛参与的市场化减碳降碳机制;

建成以例行督察为主体,专项督察、驻点督察、日常督察、暗访暗查、联动督察为支撑的“1+5”督察工作推进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单元、市级部门、国有重点企业督察全覆盖;

高质量完成“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危险废物精细化管理、“五个结合”构建全民行动体系等5项经验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模式被复制推广;

中心城区实现原生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垃圾分类工作成效连续3年走在西部城市前列;

设立全国首个跨省市联合河长制办公室,定期研究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的重点难点问题,成效明显……

多措并举 共建共享

一系列成效的背后,是全市人民上下一心、共建共享的生动写照。生态环保已成为巴渝大地的战略共识。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为引领,我市全城总动员,改革全面发力。

当前,我市已建立起全市三级总河长架构和四级河长组织体系,探索形成“河长+”和“三江”常态化暗访工作法;建立损害赔偿磋商办法等“1+12”系列配套制度,累计办理生态损害赔偿案件789件,赔偿量化金额约3亿元,有效破解了“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难题;深化碳排放权交易,组织实施3次重庆地方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有偿发放,碳市场各类产品累计成交量3959万吨,成交金额8.2亿元;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全市243个镇街(17659个小区)、4005个行政村;建立起以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企业的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制度机制,创新开发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全市农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利用等全过程监管,农膜回收率达到89.3%;分年度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工作要点,推动实施水污染联防联控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治等重点任务100余项……

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川渝联防联治工作机制得到持续完善。

绘就蓝图 笃行不怠

“如今,我市绿色发展方式、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培育,渐成常态。”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特别是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整体布局,倒逼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我市逐步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绿色现代化发展道路。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相关工作部署,我市将继续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导向,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以成渝生态共建环境共保为抓手,不断加强区域联防联治。

未来几年,重庆将构建集约高效绿色的国土空间格局、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环境、打造近悦远来的绿色家园、弘扬巴风渝韵的生态文化、完善科学高效的生态治理体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绘就美丽中国的巴山渝水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