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与国际接轨 重庆人方便快捷“买全球”“卖全球”

发布时间:2023-10-23
2023-10-23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瞬间1 2014年7月1日,重庆整车进口口岸获批,成为内陆首个整车进口口岸。


瞬间2 2018年6月,解放碑步行街入选商务部全国首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名单,开始打造“全国示范步行街”。


瞬间3 2019年以来,重庆农产品出口实现多项突破,忠县、巫山等地的特色农产品成功走出国门。


瞬间4 2021年7月,国务院批准重庆等五大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2018年6月,位于重庆保税交易中心的重庆首个“一带一路”进口商品体验交易平台——奇柯世界汇,市民正在选购来自欧洲原产地的产品。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重庆地处内陆,远离海洋、远离边境,对外贸易存在天然短板。产品出口难、出口少,市民购买进口商品时选择面窄、价格贵,都曾是重庆长期面对的难题。

为打破这一困境,重庆抢抓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重大机遇,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019年,重庆正式亮出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2021年,重庆获批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此后数年,重庆持续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消费领域的交流合作,消费领域加速与国际接轨,消费水平与消费能级不断提升。

如今,重庆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买全球”“卖全球”。

大批重庆产品走出国门

去年出口总额逾5245亿元

连日来,秦妈食品有限公司(下称秦妈食品)负责人张女士,一直忙着为海外买家准备一批火锅底料。这批数吨重的重庆特产,将发往韩国。

“最近几年,我们的火锅底料年出口额都超过百万元。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和美国等多个国家,都有我们的客户。”张女士说。

不过,时光倒回2018年前,还完全是另一番情形。张女士回忆,当时不要说产品批量出口,即便是自己带着火锅底料去国外探亲,都会被国外的海关拦截。原因在于:火锅底料里所含有的鸡粉等动物成分,在不少国家被认定为违禁品。同时,国内企业火锅底料的生产技术和标准等,也不符合海外市场的要求。

火锅底料的“遭遇”,在当时重庆产品出口中,具有普遍性。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重庆外贸出口总额为3712.9亿元,近九成是笔记本电脑等机电产品。这意味着,加工贸易之外、重庆自产的工业品和农副产品,只占到了全部出口商品的一成。

如此单一的出口产品结构,如何“破”?2019年,重庆提出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其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为企业打通“卖全球”的渠道。

之所以敢这样提,是因为重庆底气满满——这里拥有中欧班列(渝新欧)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便于企业向中亚、欧洲、东南亚、南亚等国际市场拓展。

为了“卖全球”,重庆针对品牌影响力不够、产品不符合其他市场标准等“症结”,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第一剂“药方”,是统筹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大力培育一批富有巴渝特色的渝货精品,推动“重庆产品”向“重庆名品”“世界名品”转变。

第二剂“药方”,是搜集、研究国外产品生产标准、准入要求,推动企业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标准体系建设和出口认证,扫清出口障碍。

第三剂“药方”,是组建“渝贸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商务谈判、签约、制单、报关、结汇、融资等全流程外贸服务。

“对症下药”,成效显著。2022年,重庆出口总额达5245.3亿元,比2019年增加1500多亿元。同期,机电产品出口额比重相较于2019年下降了4.2个百分点。“一增一降”,反映出重庆出口产品结构正在改善,更多产品成功打进了国际市场。

一大批重庆企业,和秦妈食品一样,把产品卖到了全世界:

2019年11月,梁平柚首次走出国门,出口俄罗斯、越南等国家;

2020年3月,重庆柑橘首次实现直接出口新加坡;

2022年2月,丰都县人工养殖的14吨西伯利亚鲟出口越南,成为重庆鲜活水产品走出国门“第一例”;

2022年4月,忠县3000吨忠橙出口至东盟,这是当时重庆最大规模的一次生鲜水果出口;

2022年7月,巫山脆李通过海公联运的方式运往新加坡,首次实现出口。

从满足本地到辐射周边

“买全球”迭代升级

9月22日,重庆市民刘先生在汽博中心购买了一款心仪已久的奥迪Q8欧版2022款3.0T平行进口车。这款车售价为69万元,比同款车型配置差不多的进口中规车便宜近10万元。

“放在以前,这种好事想都不敢想。”刘先生告诉记者,2014年前,重庆市场上的进口车价格普遍比沿海地区高10%以上。想要购买更便宜的进口车,只能去天津、上海、广州、大连等沿海城市。重庆市场上的进口车,都是从这些地方转运而来,时间成本和综合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重庆的消费者,没有理由买不到便宜的进口车。彼时,中欧班列(渝新欧)已经开通3年。利用这条国际物流大通道,货物从欧洲运抵重庆,仅需15—18天时间。这比通过海路运输至沿海地区再转运至重庆,节约1个月左右的时间,运输物流成本也大幅降低。

通道优势,完全可以转变为产业优势。重庆决定争取设立整车进口口岸。2014年7月1日,国务院批准重庆设立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这是我国首次在西部内陆地区设立整车进口口岸。

同年8月,从德国杜伊斯堡出发的中欧班列(渝新欧)首趟原装汽车整车进口班列抵达重庆整车进口口岸,标志着中国有了新的汽车进口物流通道。从此,重庆消费者,在本地也能购买到便宜的进口车了。

满足本地消费者需求,只是第一步。

2014年12月25日,搭乘中欧班列(渝新欧)列车,从德国杜伊斯堡运来的16辆平行进口豪车抵达重庆整车进口口岸。中国西部地区以平行贸易方式开展进口汽车贸易的探索,就此开启。

2018年,随着重庆被商务部批准为全国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地区之一,全市平行进口车业务进入加快发展阶段。

相对于进口中规车,平行进口车一般是从国外汽车生产厂家直接采购,减少了多个中间环节,成本更低、价格更便宜。也正因为如此,重庆的平行进口车试点不仅惠及本地市民,还通过相关试点企业的经销网络,辐射到了中西部多个省份。

数据显示,目前,重庆整车进口口岸已累计进口包括平行进口车在内的整车超3.5万台,居内陆整车进口口岸第一位。其中,仅今年1—8月,就累计进口整车5100多台。

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但要“卖全球”,还要“买全球”。而从进口汽车到以平行贸易方式开展进口汽车贸易,这样的升级迭代,彰显的正是重庆在“买全球”交易机制构建、全球货源组织能力上的提档升级。

和平行进口汽车一样富有创新性的“买全球”典型案例,重庆还有很多。以“一带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为例,该中心在全国率先于围网范围内开展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率先将此项功能延伸至保税区外其他区域。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还搭建了“一带一路”国家特色商品展示交易平台,通过一般贸易、保税商品展示展销、跨境电商及“前店后仓+快速配送”等形式,让市民可以“一站式”购买很多国家的质优价廉的商品。同类型商品,通常情况下这里的售价比商圈商家售价便宜10%—30%。

一个新的国际消费目的地

已经在中国西部崛起

除了“卖全球”“买全球”,共建“一带一路”对于重庆建设国家消费中心城市的巨大促进作用,还集中体现在国际消费目的地打造上。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消费资源的集聚地、引领全球消费服务趋势的风向标。

“这意味着,重庆必须引进足够多的国际知名品牌,打造国际消费资源集聚地和消费目的地,吸引更多国内外消费者来渝消费。”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对重庆这样一个内陆城市而言,何其不易。

2018年前,重庆市民要在线下购买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多数时候只能去解放碑、观音桥商圈,可供选择的品牌也不多。

市场调研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整个重庆的国际知名品牌不到500个,全球顶级品牌更是寥寥无几。

为了改变这样的窘境,重庆首先在消费空间载体的优化提升上狠下功夫。2018年6月,解放碑步行街入选商务部全国首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名单,开始打造“全国示范步行街”。

以此为契机,市、区两级政府着力在解放碑步行街改造提升商业设施,建设国际化的消费载体。

截至2020年7月,解放碑步行街已集聚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设施近40个,商业设施总面积达到207万平方米。

其中,八一广场、国泰优活城市广场、大都会东方广场和重百大楼等一批商业体经过“二次升级”,成为重庆运动、潮流和休闲等主题商业业态的集聚地。

有了优质空间载体,接下来,重庆加快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

其中,2018年到2019年底一年多时间,重庆引进国际知名品牌138个。这一数量,接近过去20多年整个重庆引进国际知名品牌总数的四分之一。

2020年、2021年,重庆又连续引进国际知名品牌184个。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已累计引进国际知名品牌1100余个。

与此同时,为了在这场国际国内大品牌争夺战中抢占先机,重庆加大力度引进品牌首店、品牌旗舰店,加快发展首店经济。

如今,在重庆中心城区各大商圈,多年前被视为稀罕物的首店,已随处可见。

例如,观音桥商圈引进了300余个区域首店、旗舰店;九龙新商圈的万象城,汇聚首店200余家;刚刚开业的重庆印象城,引进西南及城市首店、区域首店、最新形象店(城市旗舰店)69家。

高端商业载体鳞次栉比,国际国内大品牌扎堆集聚,重庆,一个全新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已经在中国西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