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756246158C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23 年度)
单位名称 |
重庆市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
法定代表人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重庆市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信息的采集和发布组织实施专业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托管毕业生户口和档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培训和咨询服务 | |||
住所 |
重庆市江北区红石路7号 | |||
法定代表人 |
唐雪平 | |||
开办资金 |
30(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差额补贴) | |||
举办单位 |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04.7 |
405 | |||
网上名称 |
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
从业人数 |
25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况 |
无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2023年,全市有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的院校共计70所。其中本科院校26所,专科院校42所,党校1所,军校1所。共有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33.4万人,较2022届增加2.9万人,增幅9.46%。我市2023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位居全国第一梯队。2023年,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政府网、学习强国等中央重要媒体多次报道重庆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做法,引起强烈反响。由教育部选送,中宣部推荐,新华网刊登“重庆:‘一库一站一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报道,7小时阅读量超过103万。人民日报以“开拓就业渠道 做好就业指导”为题刊登了包含重庆市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做法案例的专题报道。 一、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提供充足就业岗位 一是扎实开展双选活动。2023年,坚持夯基固本持续用力,助力岗位拓展,全市共举办就业双选活动16556场,9.78万家次用人单位参会,累计提供岗位数174.31万人次。牵头开展“百日冲刺”系列活动、春季暖心行动、促就业攻坚行动、就业服务月等活动。联合有关单位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型网络招聘服务月、全国高校就业促进周(大学城专场)、百城万企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2023年全国大中城市巡回招聘、重庆市“专精特新”企业校园巡回招聘、“满天星”行动系列专场招聘、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网络招聘、送岗位进高校、数字经济类等学科行业专场招聘等一系列就业双选。指导高校举办线下招聘和宣讲活动,参与国家24365就业服务平台各类线上招聘。 二是创新实施访企拓岗。联合四川省教育厅共同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合访企拓岗暨校企对接活动。组织高校深入合川高新区、渝中区工业园,及台州、昆山、瓯海等市内外重点企业、商会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2023年,市级层面集中走访企业1020家,拓展岗位2.8万个;各高校赴31个省(市)500余个城市走访企业10892家,拓展岗位21.66万个,校企达成合作意向6237项,建立实习基地1513个。全市高校访企拓岗的参与度和完成比例位居全国前列,在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第三次调度视频会上作专题经验交流发言。 三是抓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印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2023届高校重点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建立市校两级就业帮扶台账,全面落实“一人一档”“一人一策”举措落实动态管理。组织高校开展“一对一”结对就业帮扶和“3个3”就业服务,联合市人社局、市残联、市妇联分别举办市级女子大学生专场、残疾人毕业生专场、公费师范生专场等特殊困难群体就业促进招聘会8场,累计组织1005家用人单位提供2.25万个岗位。发动高校持续举办以困难毕业生为主的线上线下专场招聘,利用网站、APP、微信、短信等渠道优先推送就业信息,密切配合人社部门落实“困难人员就业帮扶专项行动”。根据8月31日数据统计,全市普通高校城乡低保家庭、城镇零就业家庭、脱贫家庭以及本人残疾等特殊困难群体毕业生3.1万人,高于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均水平。 二、抓好智慧平台应用,做好数据统计核查 一是抓好智慧就业平台升级和使用。完成业务“三张清单”和数字化流程梳理,迭代升级了重庆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进一步抓好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实现毕业生就业手续一站式办理、高校就业数据审核、企业需求岗位发布。依托就业服务平台,对2023届毕业生举办招聘会430场、宣讲会4605场,2万余家用人单位发布5万余条招聘信息、58.4万余个需求岗位。升级人岗匹配精准推送,对招聘岗位信息的专业、福利和毕业生专业、求职意向等标签进行大数据分析,实现人岗精准匹配,实时通过邮件和微信“点对点”精准推送岗位给待就业毕业生,推送次数达610万余次。开发人脸识别电子签章系统并推广使用,有效规避“被就业”现象。 二是抓好就业数据管理统计。通过现场培训、远程辅助、电话沟通、在线咨询等方式进行点对点业务指导。维护就业平台代码和派遣数据库,整理更新毕业生专业代码库、学籍数据基础库。开展就业签约数据动态监测,抓好数据报送及问题联动处置机制,做好2024届毕业生就业签约流程的优化和调整。完成重庆市202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去向信息登记备案审核工作,累计交叉审核就业数据124万余条,审核就业材料8.57万余份。完成向人社、审计、统计、大数据局等部门移交离校高校毕业生未就业数据、毕业生实名信息,协助开展就业情况调查,做好人才引进落实情况数据比对,完成教育部反馈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50%学科专业就业情况清理核实。 三是严格开展就业自查核查。印制《重庆市202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去向信息登记备案审核工作方案》《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去向信息登记备案审核工作的通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核查工作的通知》,严肃开展就业自查核查,确保就业数据真实准确。组织高校于7月31日前完成两轮自查;与市统计部门采取短信调查、电话核实、实地采访三结合,对高校执行就业“四不准”“三不得”以及毕业生就业真实情况进行全面核查。8月,牵头完成了教育部实地就业专项核查迎检工作,并得到教育部专项核查组的高度肯定。 三、建好建强工作队伍,强化就业创业指导 一是发挥市级就业创业专家库作用。2023年,对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专家进行了重新聘任,规模扩大到270人。组织专家开展巡讲,全年巡讲逾100场,有效扩大薄弱地区优质就业教育资源供给。通过专家线上咨询平台,为学生提供24小时个性化咨询服务,把分散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聚合,实现跨学校、跨区域的分享、传播,让全市高校学生共享优质资源。 二是组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高水平组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共有38万余名学生报名参赛,大赛分为就业赛道和成长赛道,每个赛道又分高教和职教组。大赛的成功举行,为教育部即将开展的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在比赛规则、赛事安排方面提供了参考经验。 三是持续开展队伍培训。常态化开展生涯规划师、生涯教练、生涯策略规划师等就业指导专业培训4期,培训近200人。联合市级部门实施队伍培训“百千万”计划,组织100名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负责人外出交流学习和访企拓岗,分8个片区培训辅导员1000名,大幅提升队伍就业工作规范化水平和就业指导能力。 四是创新实施宏志助航。按照1:1配套的原则,在全国创新实施宏志助航地方计划,在6个国家基地的基础上设立5个地方基地。实行统一师资,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全年培训8000人,学员满意度在95%以上。 五是开展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理论研究。2023年共承接教育部课题2项,市级课题2项。在光明日报、《中国大学生就业》等报刊发表研究文章5篇,多次参与教育部重大决策研究和政策文件起草,就业工作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在全国各省级就业机构中位居前列。每年对全市高校毕业生开展离校前后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编写《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调研报告》面向全市高校免费发放,在创新工作思路,服务政府决策上提供了参考。 四、打造“1小时服务圈”,做细做实指导服务 围绕做细做实高校的指导服务,联合人社部门首批分片区设立了7个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服务站,推进“政策落实到位、精准指导到位、帮扶措施到位”。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精准确定帮扶对象,精准建立问题清单,精准制定帮扶方案,推动就业服务走深走实。聚焦高校就业能力提升、工作规范和个性需求,固定驻站工作技术人员,为高校提供24小时服务,帮助高校补齐工作短板。通过打造“就业1小时服务圈”,解决了指导服务快捷高效和直达基层的问题。服务站成立以来,驻站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服务累计60余次,切实帮助学校解决了“急难愁盼”的问题200余个,得到了黔江、万州、永川、江津等地高校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性、就业数据的真实性明显提高。 五、整合集聚优势资源,促进双创提质升级 一是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服务。持续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效能,牵头开发上线“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件事”主题套餐服务,将21个环节精简成3个,办理时间由69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办理时间缩短78.2%,所需材料从17份削减至9份,削减率达47.1%,平台宣传推广实现高校全覆盖。分片区举办10余场送创业政策服务进校园活动,发放创新创业政策汇编手册5000余册,指导项目200余个,全市近60所高校万余名师生参与。 二是深入推进双创载体建设。深入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创谷建设,着力构建“1+6+N”创新生态体系,不断提升核心园示范引领作用,完成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6个特色园全面挂牌,遴选认定5所高校为第二批卫星园,发放建设支持经费50万元。积极联动重庆高新区共建世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通过部市共建、企业共建、校地共建、离岸共建的方式,为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基地支撑、资源集成、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加快高校孵化载体人才队伍建设,举办1期高校中高级孵化人才队伍专题培训,培训队伍50余人。截至目前,全市高校双创孵化载体面积近30万平方米,在孵项目3000余个。 三是强化创新创业项目扶持。启动实施第七期“优创优帮”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64所高校1100余个项目参与申报,遴选立项50个项目进行跟踪帮扶。承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重庆赛区选拔赛,牵头举办120余场项目培育活动,斩获国赛金奖13个。联合举办“两城汇”、“京彩渝创”等双创品牌活动10余场,举办资源对接会、种子基金优选会、创新创业论坛、十大双创明星评选等双创活动50余场。2023年,累计拍摄发布“创谷说”40余期,举办创业导师问诊、创业沙龙、创业讲坛等活动300余场次,参与师生近5万人。 四是助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依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联合举办2期技术经纪人培训,培训初中级技术经纪人169名。举办“主题教育促发展,产教融合破难题”校企对接交流活动,创办校企科技创新“双百双进”对接活动,共征集386个博士教授团队、753个高校科技成果,37家市属国企112项需求参与对接,累计举办高校科技成果发布、校企会客厅、科创大家谈等对接交流活动20余场次,促成20余项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属国企达成转化协议。联合高校科技委编印《重庆高校科技》双月内刊5期,分期分批组织高校和市属国企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考察交流对接。 五是聚力促进成渝就创协同。组织召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就业创业联盟2023年度工作会议,总结和安排部署就业创业协同工作。联合举办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第二届生涯发展教育论坛、就业教育论坛、“互联网+”大赛资源对接会、川渝“红色青年筑梦之旅”等就业创业活动30余场次。联合举办高校创新创业师资能力提升培训班(浙江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就业创业“双百”导师征集遴选工作。2023年,依托成渝高校就业创业联盟,线上线下举办成渝高校联合访企拓岗、校企对接、网络招聘、校企对接推介会等活动100余场,签署校企人才供需合作意向2000余项,2.1万余家企业提供近20万个岗位。 六是扎实开展征兵工作。按照“两征两退”工作要求,配合市征兵办积极做好征兵政策落实和督查工作,开展2022年度高校大学生征兵评优评先,表彰成绩突出集体25个、个人45人;推荐重庆工程学院获评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举办入伍宣传和网上咨询活动,协调并指导各高校举办宣传报告会50余场。积极推动有关高校制定完善应征激励政策,进一步扩大毕业生入伍比例,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2023年,全市高校大学生应征报名人数7万余人,实际完成征兵入伍人数6341人,其中在校生1070人,毕业生5271人,超额完成在校生和毕业生入伍指标任务数。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效期:2020年7月14日至2025年7月14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
填表人: 石丹 联系电话:13883650645 报送日期:2024年03月21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