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事业单位法人信息公示 > 2023年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市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重庆市文化和旅游规划院)(2023年度)

发布时间:2024-05-11 11:48
发布时间:2024-05-11 11:48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450384910Q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2023  年度)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定代表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单位名称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市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重庆市文化和旅游规划院)

宗旨和

业务范围

开展文化旅游研究和应用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服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开展文化和旅游规划相关技术性、服务性工作完成市文化旅游委交办的其他任务

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正街93号

法定代表人

牟元义

开办资金

170(万元)

经费来源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资产

损益

情况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401

2296

网上名称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从业人数

39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2023年,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坚持以党建为指导,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科研单位的认定,成为全市文旅系统第3家纳入的科研机构。深入推进“基础理论研究”“文旅智库建设”两大科研工作,统筹抓好非遗保护、规划策划、宣传推介等重要任务,各项工作协调发展,顺利推进。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扎实开展党建工作,切实提升内生动力 一是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通过支委会、院长办公会、党员大会、职工大会、专题党课等形式,重点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必学课程,以及习近平文化思想等,并结合工作自学《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等选学课程100余篇,共开展主题教育学习活动7次。紧扣调研重点细化出文旅部课题《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模式与经验研究》《重庆文化强市建设基本情况调研》《武陵山区(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情况调研》等调研选题8项。切实做好主题教育学习贯彻工作,全面落实党中央重大部署和市委、委党委工作要求,充分体现在文化和旅游智力功能作用之中,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政治生活各项具体制度,我院先后开展集中学习20余次、党支部书记讲党课2次、组织生活会1次、研讨交流4次。专题观摩学习舞台剧《重庆1949》,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加强对“12371”平台管理应用,及时完善党建信息和交流人员的党组织关系接转。持续加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管理。开展党费收缴、党内统计等基础工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和市委实施意见,持续纠“四风”树新风,做好节假日前“廉政提醒”工作,常态化开展“以案四说”“以案四改”。 三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结合党中央、市委意识形态工作部署和市文旅委工作要求,专题研究2023年意识形态和安全工作,切实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党员干部的心里,提高了党员干部对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必要性的认识。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对文化交流活动、网站、微信公众号、出版物的内容管控,强化主流宣传和正面引导,防止错误思想在文化领域渗透。 四是以党建引领消除我院消防安全隐患。2023年,我院为解决消防等历史遗留问题,积极与渝中区住建委进行了协商,正在按照“两证”遗留问题进行消防整改。 二、聚焦“文旅智库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双轮驱动,学术贡献力显著提升 一是推进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继续推进以川剧为核心的相关艺术系列研究。抓好在研省部级课题,撰写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川剧与巴蜀地域文化关系研究》2章。完成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项目戏曲编剧《大英雄》,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优秀项目称号。《巴渝阳戏通论》(300万字)获得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21年度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所青年科研人才扶持计划项目“梁山灯戏的线上传播模式研究”顺利结项。2021年重庆社科规划青年项目“短视频中的重庆城市形象塑造与海外传播力研究”完成阶段性成果《让文化旅游在赋能共同富裕中展现更多作为》(《重庆日报》2023年9月11日第9版)和最终成果《短视频中的重庆城市形象塑造与海外传播力研究报告》,现已申请结项。202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不可移动文物与沉浸式话剧研究》、文化和旅游系统青年科研人才扶持计划《新媒体时代下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传播研究》、重庆市文联“拥抱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 建设新重庆”主题文艺创作扶持项目——戏剧评论《<重庆红色题材戏剧的当代表达>》、话剧编剧《清风湾纪事》《人生无处不青山》获得立项。《川剧电影研究》拟结项。2022年度重庆社科规划文化和旅游研究项目“巴文化学科构建研究”完成成果《巴文化学刍论》。2022年度重庆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川渝方言与川剧流派艺术研究”阶段性成果《川剧<江姐> 从高原到高峰的艺术攀登》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戏剧》2023年第5期。完成课题整体规划和系列学术文章规划设计,形成了《巴蜀文化视域下:论川剧的两次诞生》《巴蜀文化的民间性与川剧萌芽》《巴蜀民间的选择》3篇论文。 二是继续做大做强“重庆文化和旅游系列文艺评论”品牌。完善《重庆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方案》。做大做强“重庆文化和旅游系列文艺评论”品牌,在华龙网发表“重庆文化和旅游研究系列评论——评实验评书剧《李顺盗墓》”:《书山有路勤登攀》《以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观照实验评书剧<李顺盗墓>》《借古人之规矩 开自我之方圆》《“评演剧”:成功的冒险》等5篇;发表“评话剧《风雪夜归人》系列评论”:《揭露人性扭曲的爱情悲剧》《风雪拂尘埃》《风雪夜归人:八十年后风雪再起》等6篇。评论文章《沉浸式话剧<雾起江州 >编剧谈》发表于《戏剧之家》2023年第5期;《从学院到市场:2021沪上观剧笔记》(上)(中)(下)系列发表于《中国戏剧》2023年第1、2、3期;《斯氏学说与现代川剧演剧体系的初步建立》发表于《四川戏剧》2023年第7期;《川剧电影的艺术探索》发表于《四川戏剧》2023年第9期;《我写沉浸式话剧悬疑<雾起江州>编剧阐述》发表于《重庆艺术》2023年第1期。 三是发挥文旅研究的智库作用。充分发挥科研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为文旅建设提供思想引领和智力支撑。2023年,围绕市委、市政府关注的文化和旅游热点问题,策划“数字文化建设”“两个结合”等主题研究。推进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部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模式与经验研究》;参与由文旅委法规处牵头的“川剧立法”工作,修改《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立法文本;做好沈福存先生舞台表演艺术传承工作。出版发行《重庆蓝皮书·重庆文化和旅游发展报告(2021)》和“行千里·致广大——重庆人文丛书”之《三峡魂》《长嘉汇》2本专著,策划出版《重庆蓝皮书·重庆文化和旅游发展报告(2022)》。根据青岛出版社的出版意见,《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重庆卷》完成了第一次校稿、核稿工作,并补充完善了文稿。开展“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主题研究,承接重庆市考古研究院委托项目“重庆市合川区钱塘镇金子沱区域历史文化研究”,形成调研报告《重庆市合川区钱塘镇金子沱区域历史文化研究报告》。与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合作启动《重庆舞台艺术创作史述》编著与“渝东南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资源调查与转化利用”项目。 四是推进艺术家传记工作。出版艺术家传记《宁永宗》《阳晓》。2018年12月至2023年12月,共计出版艺术家传记18本。 五是做好科研管理和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申报和立项受理工作,重庆市有效申报150项,推送64项,最终立项9项(其中西部项目立项7项),位居全国第一。完成2023文旅部科研项目申报工作及立项手续,申报93项,推送3项,最终立项1项(刘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模式与经验研究》)。完成2023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文旅专项申报工作和结项评审工作121项。结项评审2021年度和2022年度共计13项工作。 三、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一是强化非遗重点专项推进落实。推进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指导渝东南6个区县开展建设成果迎检汇总工作。完成非遗数据库整改工作。做好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体宣传传播工作,开设建设成果展。推进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创建工作。开展非遗博览馆选址调研,撰写完成《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重庆非遗博览馆建设需求和运营模式》等报告资料。 二是加强非遗常态化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重庆市非遗考核工作细则》,进行2023年度中央补助地方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申报工作和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筹备工作,撰写完成“十四五”规划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期评估报告。启动2022年度的国家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工作,做好第四批、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和第六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后续工作,开展2020—2021年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绩效评价和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遴选工作,进行非遗展示空间普查。 三是启动重庆非遗形象推广工程。加快推进重庆非遗网站、公众号、抖音号运营工作,加强对外宣传网络阵地建设,做好平台的信息发布和保护成果、学术思想、传承活动的传播推介工作。截至目前,重庆非遗公众号、订阅号关注人数4000余人,共刊发1395余条信息;重庆非遗抖音号更新短视频255条,观看人次870余万,获赞9.6万,均未出现意识形态相关舆情事件。 四是推进非遗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四川省非遗中心、成都非遗中心联合举办成渝双城蜀绣展、漆器展,推进非遗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力实施非遗传播实践工作,组织参加国家级层面非遗宣传展示活动10余次,开展市级层面非遗宣传展示活动20余次。组织承办“2023年度长江沿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长江沿线100余人参训;承办“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培训会”,全国各省市100余人参会。 五是加强非遗学术研究。推进国家级非遗项目学术研究丛书编撰工作,已出版10本,完稿30余本。出版纪实文学《重庆非遗颉英》。撰写完成《重庆传统村落非遗保护调研情况报告》《土家族摆手舞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行性研究报告》。针对委艺术处初拟的《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完成川剧立法意见反馈。完成《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四、强化文旅产业研究,服务能力和意识切实增强 一是完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点推荐评审工作。配合委产业处开展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申报评选工作,4家入列。完善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荐评分标准。完成文旅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申报评选工作,4家入列,编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评选工作方案》。完成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申报与复核和2023年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申报评审工作。 二是做好市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与绩效评价。申报2023年市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项目“重庆市文化产业试点示范项目评审巡检”和“重庆市文旅产业资源业态大调查”。完成“2022年度重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评选工作专项”和“社会资本投资文旅产业政策研究”绩效评价。完成“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研究”“回头看”抽查项目情况报告。 三是开展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常态化报送工作。统计全市45家园区、97家基地在2022年度、2022年4季度、2023年1-3季度的发展数据。 四是文化产业基础服务工作。完成《支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三年行动方案》。统计分析全市文旅资源和开发区(园区)基本情况、1季度夜间文旅消费示范试点区发展情况和渝西八区一体化发展情况。完成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专家库(发展改革类)专家邀请及信息收集。 五是主动服务区县文旅发展。在巫溪县设立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巫溪分院,策划出版《巫溪文化概览》。在城口县设立大巴山分院,拟编撰出版《城口文化概览》。配合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丰都分院研究工作,撰写完成《丰都文化通览》,组织策划《丰都鬼城文化大观》,参与策划丰都上元节活动。开展城口县、巫溪县文旅专题调研,完成《城口县亢谷景区文化提升的建议》,已报市文旅委并由市文旅委转发城口县文旅委。与重庆市渝鲁林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完成《农文旅策划方案》。与荣昌2家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打造文旅IP和新媒体文旅宣传矩阵。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

填表人: 蔡梅  联系电话:15002360313 报送日期:2024年04月07日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