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1145590426319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19 年度)
单 位 名 称 |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
法定代表人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旅游行业及相关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开展人才培养 开展科学研究 开展社会服务 开展大学文化建设 负责学校内部运行管理工作 | |||
住所 |
重庆市黔江区舟白街道学府1路1号 | |||
法定代表人 |
谈建成 | |||
开办资金 |
1150(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1906.5 |
52179.8 | |||
网上名称 |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
从业人数 |
308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况 |
无变更事项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一、推动产教融合,内涵建设不断深入 产教融合成效初显。2019年是学院确定的产教融合发展年,制定出台《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建立一套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搭建一组产教融合平台、培育一支产教融合人才队伍、做实一批产教融合项目“四个一”的重点抓手,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工作任务“20”条,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良性互动。以学院为指导,以教育部认定的社会机构为桥梁,以大中型企业为合作主体,建设产业学院3个。其中,新华三大数据产业学院已正式运行,首届招生近300人;凌云航空产业学院、甲骨文(中国)旅游商贸产业学院已签署合作共建协议,2020年将招收6个专业的新生;在渝东北校地共建产业学院的调研论证工作已全面展开;积极推动汽修专业引厂入校;成立了酒店管理、导游2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联盟及重庆市导游大师工作室、酒店服务技能大师工作室。校企共建的大数据实训中心和智能控制技术实训中心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新增实训基地8个。通过产教融合引入企业投建协议资金1800万元,2019年完成投入400余万元,初步形成产业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联盟、行业企业大师工作室、企业委托培养订单班、企业冠名班、定向就业班等多元化产教融合办学格局。 落实“1+X”证书制度。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学院实际,一方面启动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组织职业技能鉴定4次,共1055名学生报考,毕业生获证率达78.33%。另一方面,积极探索“1+X+1”文旅人才培养模式,即1本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项民族传统技艺。参与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景区讲解、旅行策划师和民宿管家3本证书开发,启动了考证工作;在重庆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指导下,启动了自主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工作。 落地落实质量工程。出台《推进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实施意见》等5项制度,将年度教学重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二级院系。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群建设、优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实践教学改革、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培育、教学管理体制创新、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等八个质量工程20项建设任务。投入近100万元开展院级教学改革研究、优质课程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大师工作室建设、教学成果培育、骨干(特色)专业建设等 7个大项58个小项的项目建设。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2门在线开放课程通过验收,获得重庆市教委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典型案例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133名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36人上线并全部被本科院校录取。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在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和到市内外职业院校考察基础上,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新申报“飞机机电设备维修、机场运行、无人机应用技术、移动商务、互联网金融”5个新专业,“工商与旅游管理、智能制造与旅游交通、大数据与智慧旅游、财经与旅游商贸、艺术与文化旅游、外国语与涉外旅游” 6大专业群的架构进一步稳固,专业群内涵进一步丰富,招生专业达到25个。 加强创新创业与职业技能训练指导工作。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2020-2022),引入政府、行业、企业资源,共同搭建包括投融资服务、工商税务、成果转化及项目对接等要素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初步搭建起集创新创业团队汇聚、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示范引领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项目储备与演练平台。参加创新创业大赛230人次,获奖9项,获市级立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6个项目团队入驻学院众创空间,其中重庆一校糖网络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年营业额达150万元,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举办2019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暨师生技能活动月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了导游风采大赛、中餐摆台、绿篱整形修剪、汽车发动机拆装与调整大赛、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技能大赛、PPT设计大赛等技能竞赛活动44项,确保了学生技能人人过关,教师技能人人展示。学生专业技能技术水平持续提高,在各级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18项,其中参加重庆市职业技能大赛“导游服务”赛项连续3年获一等奖,并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二等奖,在全市同类专业中领先;在“英语口语(非专业组)”赛项中首获重庆市一等奖,首次参加“税务技能”赛项获重庆市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在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40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2项。 二、强化学生管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志愿服务、文艺汇演和表彰优秀学生等多种途径,持续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制度;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探索,开启通识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新格局。 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入职专职辅导员6名。修订学生管理制度,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程序,印制“1+4”学生管理手册。完善学生公寓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重大事件及时上报、日常事项一周一报”的学生信息动态上报制度。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对问题苗头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危机干预和帮扶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扎实开展国防教育、双拥共建及大学生征兵工作, 19名大学生应征入伍,旅游管理专业2017届毕业生冉东川同学在部队荣立三等功,受新疆焉耆县人民武装部表彰。 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学生广泛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敬老爱老、爱少助残等志愿活动,累计服务时长1148小时。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获团中央“镜头中的三下乡”表彰2项(最佳摄影奖、优秀报道奖),市级表彰3项(院团委获“优秀单位”、艺术与文化旅游系博艺青年艺术服务团获“优秀团队”、财经与旅游商贸系1名学生获“优秀个人”)。 完成各项奖助学金评定、发放、表彰工作。修订完善《2019-2020学年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工作方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方案》等学生资助管理制度,与银行签订国家助学贷款银校合作协议,规范助学金发放形式及管理流程;2019年,学院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5%的资金用于学生资助,比上年度增加了1个百分点,实现建卡贫困生资助全覆盖。全年发放各类奖学金461.55万元,惠及学生2116人次;对214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减免学费111.87万元;帮助719名学生实现生源地助学贷款499.88万元。 三、搭建科研平台,科研成效逐渐显现 制定《科研诚信建设与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发布《科研负面清单》,营造了良好学术风气。初步搭建起“重庆市智汇旅游科技创新发展研究院”的运行架构,积极筹建“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应用技术推广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协同创新中心”。承办内部刊物《旅游管理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全年申报各类课题150余项,立项纵向项目30项,资助经费总额28.1万元,较2018年增长7.3%,省部级立项课题数居全市公办高职前10名。横向项目立项10个,经费47.85万元,较上年增长84%;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核心13篇)、出版著作4部、教材8本,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5项;推荐20人次参与各类科技论文评选,3篇学术论文获得学科学会表彰。 四、加强教师培养,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开展争先创优表彰活动。制定了《教职工荣誉称号设置与评选管理办法》,开展了年度“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管理服务先进个人”“职业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评选表彰活动,激发榜样的力量。 教师培养成效明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16名;16名教师晋升职称,其中4名教师晋升副高级职称;6名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开展校内外各类培训400余人次,8人赴国内外访学,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学习研讨160人次,选派21名教师参加重庆高校课程培训,选派7名教师参加全国、全市创新创业培训,选派2名辅导员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训,3名教师入选2019年重庆市“鲁渝之光”访问学者,组织开展30名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努力打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师资团队。1名教师荣获“重庆市优秀教师”称号,3名教师获重庆市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2名教师获重庆市职业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6名教师荣获2019年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5名教师荣获重庆市首届高校教师导游词创作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 五、提升管理水平,各项工作协调推进 持续深化“四位一体”内部治理改革。持续推进绩效工资、目标管理、院系两级管理、内部机构调整“四位一体”内部治理改革,修订、出台了人事、财务、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内控制度33项。通过管理重心下移,逐步实现院系两级管理“责权利”的统一,形成学院宏观决策、部门协调配合、系部实体运行的管理模式,扩大系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自主权,提升系部办学治理能力;完善学院二级单位目标任务考核和教职工岗位业绩考核方案,充分发挥考核工作的激励导向功能,进一步优化内部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增强工作动能,学院办学治校活力显著提升。 招生就业工作总体向好。2019年录取新生2924人,报到2438人,报到率83.38%,在籍学生4759人(高职4686人,五年一贯制73人);受当前经济下行,就业大环境差的影响,截止2019年12月,1011名2019届毕业生实现882人就业,就业率为87.24%。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积极推进校园改造提升规划的申报、审批工作。新建民族传统技艺传习与发展中心,有望2020年春季学期投入使用,将打造成为集人才培养、民族技艺传承、旅游产品研发、旅游产品生产与营销、大学生创新创业“五位一体”的多功能、面向全校学生服务的公共平台;完成“专升本”自习室改建,学院大门改造,运动场整改,4、5号宿舍楼消防管路维修改造,宿舍楼、食堂局部、陀螺场局部、校门栏杆、图书馆楼梯侧墙粉刷,博雅广场地面修复及路面整治等零星工程项目;完成63间教室多媒体改造升级;完成学生宿舍900台洗衣机招租安装。完成油烟净化系统整改和控电、控水系统的升级,切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营造优美、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 保障能力持续加强。开展文会专题调研,优化文件流程10余项,推进党务、校务公开26项,公开各类信息212条。健全各项财务制度和流程,加强预决算管理,强化内控制度建设,争取地方政府项目资金200余万元。规范公车管理,严控“三公”经费管理使用,确保总量不超。制定食品安全《仓库管理制度》,严把食品原材料采购、验收关,加强食品加工安全防控,2019年未出现任何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制定《自主采购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招投标、采购管理等工作。完善基建维修内控制度,做细做实国有资产管理。 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推进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开发,校企联合研发新产品。改变以丝、棉为主的原料,共同开发出3款产品,被重庆维美地毯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采用;基于100种饮食类“非遗”资源,衍生开发了12款特色宴席、116种单项菜品及48项菜品技艺标准,应用到武陵山区200余家农家乐;依托文化和旅游部“万名英才计划”在渝东南地区开展乡村旅游志愿服务1000人次,助力地方旅游品牌形象塑造;承接并开展了市文旅委、秀山、黔江等部门、区县的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扶贫监测等项目;完成《巫山县抱龙镇青石村乡村旅游公益规划》。精准帮扶巫山抱龙镇青石村、巫溪天元乡、黔江金溪镇及沙坝乡三台村、木良村,筹集30万专项扶贫资金帮助巫溪天元乡产业发展。举办各类培训班34期,累计培训时间444天,培训人才3558人。 抓好安全稳定工作。层层落实安全维稳责任制,坚持防治并举,以防为主。加强安全宣传教育,针对“校园贷”“套路贷”、侵害师生人身及财产安全、扰乱教育教学秩序等重点风险领域,开展扫黑除恶专题讲座3场,安全培训10余期,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坚持定期开展安全排查和整治活动,对排查的隐患及时进行整治,确保了学校安全稳定。 群团等其他工作有序推进。召开共青团重庆旅游职业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完成团委换届工作。制定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等5项制度,推进基层团组织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着力打造“重旅青年”系列活动品牌,开展专题讲座、学习课堂10余场次,培训团学干部 300余人次,“重旅•青年舞台” 形成了“一月一展示”的长效机制,举办了迎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汇演、电影艺术家进校园等大型活动。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在各级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18项,其中参加重庆市职业技能大赛“导游服务”赛项连续3年获一等奖,并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二等奖,在全市同类专业中领先;在“英语口语(非专业组)”赛项中首获重庆市一等奖,首次参加“税务技能”赛项获重庆市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在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40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2项。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 |||
填表人: 杨洋 联系电话:18908278951 报送日期:2020年04月13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