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事业单位法人信息公示 > 2019年

长江师范学院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2019年度)

发布时间:2020-07-29 14:09
发布时间:2020-07-29 14:09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709410568Y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2019年度)

单 位 名   称

长江师范学院

定代表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单位名称

长江师范学院

宗旨和

业务范围

实施高等教育,培养师资人才,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开展人才培养 开展科学研究   开展社会服务 开展大学文化建设 负责学校内部运行管理工作

重庆市涪陵区聚贤大道16号

法定代表人

蔡家林

开办资金

47993(万元)

经费来源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资产

损益

情况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17476.13

219371.08

网上名称

http://www.yznu.cn

从业人数

1910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按照《条例》规定清理和完善了事业单位宗旨和职责任务,变更了法定代表人。

一、办学条件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近1739亩,校舍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馆藏各类载体文献951.59万册(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6亿元。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万余人。另有来自波兰、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换生和学历生140多人,其中学历生101人。 学校现设有二级教学院(部)22个,其中,有市级新型二级学院2个,共建新工科产业学院5个。开设了58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市级特色专业10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2个。现有专任教师1316人,其中正高职称167人,副高职称354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的39.59%;博士学位教师461人,占专任教师的35.03%。有兼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85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等省级以上人才47人。 二、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以教育学、民族学为代表的特色学科,以化学、园艺学为代表的优势学科,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为代表的重点科学三个层级的学科发展阵列。建有市级特色学科专业集群2个、市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市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8个。市级重点学科在中期评估中全部为优秀。对接重庆“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构建了“教育科学与教师教育、艺术与文化创意、信息科学与装备制造、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与现代服务业、页岩气利用与化学化工”等6大专业集群,形成了教育学学术型硕士,教育、旅游管理、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1+4”重点建设学科。   专业建设方面:出台了《“新师范”建设行动计划》,小学教育等8个专业成功入选重庆市首批本科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教育科学与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群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顺利通过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结项验收,小学教育和汉语言文学2个专业立项为学校“专业思政”试点建设项目;两个新型二级学院通过重庆市新型二级学院中期检查验收。完成2019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编印工作。 三、师资队伍建设 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引进优秀人才,2019年新引进博士98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名、省部级学科带头人3人;录用硕士研究生25人;选送10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10名在职教师获得博士学位返校工作;与西南大学联合招收博士后1人。全年选派专任教师参加国内集中培训1423人次、远程培训213人次、国外集中培训19人次。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1316人,同比增加6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67人(同比增加16人),占专任教师比例12.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61人(同比增加98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5%;具有国外学历学位教师67人,有海(境)外学习或工作经历教师226人(比去年增加42人),占专任教师比例17.2%。全年新增国家级、市级人才30人,其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2人,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2人,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1个,重庆市巴渝学者青年学者7人,重庆市巴渝学者讲座教授3人,第三批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4人。 全年实际使用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约5010万元,其中,用于全职引进国家级人才、博士、教授和柔性引进海内外知名专家等方面的人才引进专项经费4665万元;用于安排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国内外访学、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等方面的师资培训专项经费约224万元;用于资助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配套市级人才项目科学研究、联合培养博士后、人才培育专项经费约120万元。 四、科学研究工作 2019年投入在科研中的总经费在1.5亿元左右,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其中,一般项目9项,西部项目3项,重大项目1项,实现历史性突破;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其中青年项目10项、联合项目1项、专项项目3项;立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9项、国家民委项目5项、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31项、重庆市科技局项目基础研究类项目59项、其他各级各类纵向项目133项。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549项。2019年共计发表论文939篇,其中SCI检索410篇(高被引论文2篇),SSCI检索10篇,A&HCI检索1篇,EI检索318篇,CSSCI检索104篇;出版学术专著42本;授权专利227项,其中发明专利54项;提供决策咨询23项,其中省部级领导批示3项;获奖66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 截至2019年底,我校拥有各类科研平台54个。联合北京交通大学、涪陵区政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投入3000余万元,建立了先进电能变化技术研究所、等离子体技术研究所、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研究所、材料技术研究所、光电子技术研究等5个科研平台和重庆市页岩气产业技术研究院。投入1.2亿元建立了8000平米的科技创新大楼,为创新发展、创新科研平台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物理空间。成功创建了“新侨”“八戒校园工场”等创新创业基地50余个,入驻创客团队52支、学生微企13家。 五、学生工作 2019年完成5198名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查询率100%;完成15892名本科学生学年电子注册。为5091名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授位率97%。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和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对1513名降级、休学、退学、转学、复学、参军、专升本学生实施学籍异动处理。学生考研上线 611人,录取422人,其中,146人被重点院校录取,24人被国外及港澳高校录取,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骨干计划录取21人。同时,建立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200余个,为1728名学生提供校外实践锻炼岗位,为260名贫困学生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遴选66名优秀学子赴涪陵、渝北、石柱等19个区县20余个单位暑期带薪实习。组建“大学生理论宣讲团”,搭建了“长师学子开讲啦”宣讲平台,紧扣“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全国两会”等主题,组织开展理论宣讲活动100余场。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在线推文500余篇(次),点击量650多万人次。成功培育全国样板党支部“大学生预备役党支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大学生预备役连队建设”、“重庆市第四批岗位学雷锋示范点”等样板项目。大力推进二级学院文化建设,办学空间布局、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校园美誉度和文化育人功能日益增强,被评为“重庆市高校文明校园”。   六、招生就业工作 2019年我校普招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54个本科专业和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班共录取新生5410人,较去年增加68人,实际报到5190人,报到率95.93%,较去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本科生录取5150人,实际报到4961人,报到率96.33%,较去年提高1.12个百分点。生源质量持续向好,以重庆为例,普通文史类录取最低分526分,高出二批线68分;理工类录取最低分494分,高出二批线59分。师范类专业依然备受考生青睐,录取分数在各专业中排在前列,重庆录取新生平均分文史类538.2,理工类519.52,接近一本线,个别专业已超过一本线,如英语(师范)专业理工类录取平均分525.64超过一本线。各省(市、自治区)文史理工类录取考生中,达一本线及以上人数共计386人,较去年增加241人。2019年录取“专升本”学生1004人,报到入学1000人。2019年组织规模以上校内招聘会20余场次,校外招聘会10余场次,提供就业岗位比率1:5,初次就业率为91.2%。利用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基金49万余元和重庆市政府困难毕业生求职补贴83.92万元,帮扶和补贴约2800余人次。2019届毕业生中重庆十八个深度贫困乡镇学生17人实现100%就业,2019届各类困难毕业生2122人,年终就业2057人,就业率96.94%。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 严格执行国家和重庆市教育涉外监管法规政策,严格审核国外合作院校资质,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与5所沿线国家的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占全年新签比例的63%,实现与意大利佩鲁贾美术学院、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的实质合作;与沿线国家高校共建中外人文交流平台2个,共同申报并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6个团组25名高级管理人员、学者的互访;派往沿线国家高校学习交流的学生数量占全年总数的40%,接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59名,占在校留学生总数的28%。建有中波(兰)文化研究中心、中马(来西亚)文化交流中心,持续推动科研合作、领导与学者交流、学生双向交流等。与波兰卢布林天主教大学合作申请欧盟研究项目1项,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合作并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项,组织10人次领导与学者双向交流,与波方互派27名学生,与马方互派22名学生,均开展为期半年的学习交流,不断深化文化互鉴、民心相通。与QS2020排名中位列世界第165位、专业排名全球第75位的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实现了中外合作办学零的突破。   八、加强内部管理 一是加强理论武装,制定《2019年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等重要内容纳入学习内容,将理论武装工作纳入全面从严治党年度目标任务责任清单。二是重新修订并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规范遵守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和程序。三是制定《2019年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清单》,明确党建主体责任工作要点9个,细化分解28条。四是制定《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年轻干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四是聚焦师生焦点热点难点,解决了餐饮服务质量不好、财务报账便捷化水平不高、年轻干部培养力度不够、教职工工会福利待遇偏低、离退休教职工无活动场所、学生宿舍衣物不易晾干等师生最急最忧最盼事项67项;构建长效机制,补齐制度短板,先后制定《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实施意见》《深化学生工作管理体制改革激活学生发展与服务新动能的意见》《职称评审办法》及《职称评审申报条件》等制度14个,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学校办学治校的治理效能,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效期至2024年10月22日。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单位评为“重庆市2019年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被市委宣传部等评为第38届重庆市大学生“ 校园之春”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团体奖。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

接受社会捐赠资助20万元,用于贫困生资助支出19.3万元。






填表人: 杨小容联系电话:13996838199  报送日期:2020年04月22日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