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0715号提案答复的函
渝文旅函字〔2024〕186号
王频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建议》(第0715号)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市交通运输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视察,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其中对文化旅游工作特别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市文化旅游委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深入贯彻落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深化川渝协作,强化部门协同,加强市区(县)联动,持续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走深走实,加快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取得积极进展成效。
二、已开展的工作
(一)深化共建机制。充分发挥川渝党政联席会议、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联合办公室等机制的积极作用,建立完善文化旅游专项工作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快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川渝两地文旅部门每年组织召开联席会议2次,共同制定年度计划,协同落实工作任务,形成了有效的联动机制。川渝联合制定《文化和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方案》,并经充分论证、反复修改,正按程序报文化和旅游部。
(二)推进交通建设。推进成渝中线、渝昆等6条高铁建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142公里,改造普通干线公路373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336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4100余公里;长江九朝段和渠江重庆段航道整治完成竣工,分别实现3000吨级、1000吨级船舶通航。重庆新机场选址正式获批。交通网络体系加速改善,对旅游发展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
(三)塑造区域品牌。持续加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整体品牌宣传,组织开展“川渝好风光——巴蜀文旅新发现”“旅游中国看巴蜀”等全媒体行动,总传播量超1亿次,10余个话题登上全国热搜。川渝两地联合参加2023香港国际授权展、广州旅游展、武汉文博会等,2024年春节川渝协同开展“巴山蜀水迎新春 欢欢喜喜过大年”旅游推广活动,推出新春川渝十大精品旅游线路,两地景区推出门票买一送一优惠活动。推动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建设,开展嘉陵江旅游风景道联合采风活动,组建明月山文化旅游联盟,联袂推广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旅游资源和线路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
(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成渝地·巴蜀情”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为统领,协同举办系列大型群众文化活动20余场。“川渝阅读一卡通”项目覆盖成渝两地,实现92家图书馆、3000万册图书通借通还服务。协同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转型,打造全媒体服务矩阵。先后实施2批次43项便捷生活行动举措,发布3批次共311项“川渝通办”事项清单,推动文化旅游等便民服务事项标准统一、服务衔接。
(五)开展联动宣传。川渝两地依托川渝文化旅游企业联盟、涪江流域文化旅游联盟等平台,联合开展宣传推广,促进线路共推、产品共享,共同塑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形象。我市积极支持各区县开展“请进来·走出去”宣传推广活动,联合组队参加西旅会、重庆文博会、川渝文旅消费季等展会活动,持续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文旅品牌。实施“百万职工游巴蜀”活动,整合川渝景区、演艺等100余家,积极动员川渝各旅游景区参与,促进川渝互惠互利,年票发行覆盖川渝30万职工,带动出游近100万人次,拉动消费10亿元以上。联合发布系列特色主题游线,开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题列车。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围绕你提出的建议,结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今年重点工作任务,我委将协同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市交通运输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纵深推进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2024年着力推动以下工作。
(一)紧密合作,深化协同发展机制。一是完善协作机制。在川渝党政联席会议机制统筹下,川渝两地文化旅游部门深化合作,要进一步完善专班协同机制、闭环落实机制、宣传引导机制,持续加强与文化和旅游部汇报衔接机制。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积极指导相关区县抓项目、建平台、强配套,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市区县贯通、各方参与共建格局。二加强文旅市场联合共治。在现有合作基础上,持续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案件查办、投诉举报处理等交流合作力度,开始联合执法行动,共同维护川渝市场经营秩序。三是拓展公共服务共享互认。抓好文化旅游领域“川渝通办”事项落实,构建“书香成渝”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提档升级“川渝阅读一卡通”项目,实施畅游巴蜀便捷行动,持续扩大文旅惠民服务覆盖面。
(二)加强指导,深化文旅+”产业联动发展。一是推进重大项目。有序实施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五华山康养旅游度假区等一批川渝联动的重大文旅项目。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会同市发展改革委优化“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储备大足石刻、武隆喀斯特等重大项目13个,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倾斜支持,打造世界级知名旅游目的地。二是深化川渝联线环线建设。推动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建设,支持资大文旅融合示范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等功能平台文旅产业发展。协同打造一批精品线路,推动精品景区串点连线。三是促进商文旅融合发展。会同市商务委等部门,促进商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涪陵—武隆—丰都、黔江—酉阳—秀山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发挥山城夜景、滨江岸线、后街支巷、楼宇天台、防空洞穴等特色优势,打造“江崖街洞天”特色消费新场景,提升一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三)深化联动,加大联合宣传力度。针对提案中提到的联动协同水平不高的问题,我委将深化与四川的跨省旅游联合推广机制。一是加强引客协作。依托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精准对接客源城市,实施引客计划,加快培育川渝联动精品线路,协同落实入境旅游便利服务举措,推动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成渝联动获批。二是深化川渝互游,持续提升“百万职工游巴蜀”活动,支持发行“成渝文旅一卡通”等,推动本地人“川渝互游”、外地人“川渝同游”。三是提升品牌形象。联手做大做强重大节会、展会、赛事等平台,相互赋能、互相借势,加强两地媒体平台相互链接和信息互动,联合策划一批主题宣传和全媒体行动,共推魅力都市、熊猫故乡、壮美三峡、巴蜀文明、古道漫行、古韵三国、石窟艺术、多彩民俗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形象。
(四)综合施策,努力提升走廊综合配套。一是提升交通保障。加快建设渝昆、渝湘、渝万、渝西、成达万、成渝中线等“米”字型高铁,织密两地高速公路网,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实施普通干线公路改造、农村公路改建等工程,升级长江、乌江沿线旅游码头,不断延伸川渝两地特色旅游专线、航线交互往来密度,提升交旅融合发展水平。二是提升政策配套。落实好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要点》等文件,川渝联合争取文化和旅游部早日批复《文化和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方案》,扩大各领域协作和改革创新试点。三是拓展协同发展空间。依托“一带一路”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级开发开放通道,深化渝鄂长江三峡旅游协作,深化云贵川渝长江上游四省市合作,推动成渝紧密对接京津冀、大湾区、长三角等,促进协同发展交流互鉴和客源市场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此复函已经我委冉华章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4年6月11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