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万盛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簇簇鲜嫩的金针菇长势喜人。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前不久,我市“小县大城”试点工作现场会在丰都召开,围绕产业兴城、人口集聚、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联农带农等作交流,并对下阶段试点工作任务进行再部署。这标志着我市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近年来,重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部署,加快构建完善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体系,以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为导向健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体制机制,优化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健全城乡要素双向高效流动制度机制,加快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力争到202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2.22∶1。
推进“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
城镇化率升至71.67%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如何走出一条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验作为突破口,坚持试点引路、改革授权、政策集成、项目牵引,一体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市级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等重大改革试验,形成市、区县两级政策合力,不断提炼总结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引领市域城乡融合发展。
去年7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大城市周边区县城、专业功能区县城、农产品主产区区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区县城4种差异化发展方向。
当年11月,我市又出台《重庆市“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工作方案》,引导产业、人口和要素向有比较优势的区县城、小城镇集聚,促进城乡功能互补、实现融合发展。
简单来讲,“小县大城”是把区县城作为增长极,形成强大动力源,增强区县城集聚辐射能力,带动城乡融合;“强镇带村”是对具有区位优势和独特资源的小城镇,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找准做强镇域经济、带动乡村发展的有效路径。
作为“小县大城”试点区县之一,梁平把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预制菜产业基地作为“以业兴城”和链接城乡互促的重要产业,加快推进。
走进位于梁平高新区的重庆真本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线一派忙碌,经过卤制、烘烤、包装,这些预制菜产品将被送往全国500多个门店销售。
“我们工厂一年需要消耗花椒、辣椒、生姜等辅料100余吨,这些辅料都可以在本地采购。而我们加工的鸭子主要采用‘基地+大户’的订单式养殖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原材料供应充足,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农民增收。”重庆真本味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文仁说。
在推进“以业兴城”的同时,当地持续推进“以城聚人”“生活留人”等一系列城市更新提升行动。
在双桂城区,一所占地约383亩的梁平职教中心新城校区正加快建设;桂湖幼儿园、双桂小学、福德小学等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预计新增城区学位8600个。此外,从今年秋季起,当地还将逐步取消新市民随迁子女进城入学限制,无差别享受城区优质教育服务。
通过一系列改革实践,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2023年的71.67%,累计近1400万农民进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至2.08万元,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聚焦城镇化“提速”,着力推进以县(区)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统筹优化区县域城镇布局,深化“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牵引,力争到2027年22个重点建设的区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此外,进一步深化“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发展,推动主城都市区赋能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协同、科技协作、市场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成立强村公司
力争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每年增长10%
数据显示,去年我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28:1,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渝中区与最低的巫溪县差距达3.3万元/年。
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重庆该如何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
为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去年我市着力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实现“强村”带“民富”的共富目标。
强村富民综合改革概括起来即为“一统七改”。“一统”即健全党建统领体制机制;“七改”即推进村级规划管理机制改革、农业“标准地”改革、“强村公司”改革、激活农村建设用地改革、“三变”和“三位一体”改革、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改革、渝农数字赋能改革。
得益于强村富民综合改革的推进,丰都县武平镇坝周村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山村变成当地产业强村。
坝周村平均海拔1100米,受地形条件等限制,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单一。这种情况,在武平镇另外9个村同样存在。
去年5月,武平镇10个行政村各出资20万元,抱团组建镇级强村公司,与华园牧歌(重庆)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园牧歌”)共同发展500头肉牛养殖。
“我们出资金,华园牧歌出养殖场和技术,且聘请职业经理人,负责肉牛的养殖和销售。”坝周村党支部书记王波说,目前村里已养120头肉牛,每养一头牛,村集体每年保底有1500元收入。同时,10个村的村集体还与华园牧歌按照5:5对利润进行分红。
除了肉牛产业外,武平镇级强村公司还联合丰都29个乡镇(街道)的镇级强村公司,与华园牧歌联合入股3000多万元,成立了重庆丰都雪玉香葱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发展2000亩香葱共富农场项目。
截至去年底,丰都343家强村公司发展共富农场219个,312个村“飞地”共建香葱共富农场400亩,带动村均收入超30万元。
“通过创办强村公司,村集体以完全市场主体从事开发经营活动,促进资源连片开发,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市正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发展需要,组建村级、乡镇级、区县级、跨行政区域的强村公司,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力争全市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每年增长10%。
此外,为更好地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化的大产业,我市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83万户。其中家庭农场3.4万个、农民合作社3.68万个、农业企业6.8万家,成立强村公司4300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下一步,将健全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落实“四个优先”要求,特别是要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重点完善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构建多元化投入保障制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乡村振兴。
打通“肠梗阻”
城乡要素实现双向流动
“本来以为办理居住证要带很多材料,没想到只需要身份证就一次办完了。”前不久,家住大学城的刘大爷从重庆高新区虎溪派出所综合服务窗口的民警手中接过了新办好的居住证。这得益于高新区警方推出的开具户籍类证明等7项窗口业务“零材料”办理举措。
一张小小居住证,凝聚着重庆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的努力。
近年来,我市围绕“人、地、钱”,把促进城乡间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作为关键,持续深化城乡人才、土地、产权等要素改革,打通阻碍城乡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肠梗阻”。
在人力要素方面,我市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限制,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强化农业转移人口就业、随迁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保障,每年引导2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及非户籍常住人口落户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
在土地要素方面,重庆探索多种形式放活土地经营权,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健全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和服务体系等,探索建立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农村权益的办法。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额达33.99亿元,覆盖416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0.5万农户。
在资金要素方面,我市联合国开行重庆市分行、农发行重庆市分行、农行重庆市分行、建行重庆市分行等金融机构,针对涉农经营主体推出“富民贷”“渝快助农贷”等专属产品。目前农行“富民贷”已扩大到30个涉农区县,贷款余额9.37亿元;重庆农商行“愉快助农贷”扩大到31个涉农区县,贷款余额13.41亿元。
按照一体化、规范化、数智化要求,我市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牵头,构建了“市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区县流转服务公司+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四级服务体系,成立了全市统一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这个交易市场相当于‘淘宝’。”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区县负责上传商品基本信息、商品包装、商品买卖等;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则负责商场的搭建,交易规则、交易流程的制定等。
去年3月,巴南区在全市成立了首家区县级农村产权流转服务公司。在该公司的帮助下,当年7月,该区二圣镇集体村大沟社3219.8平方米土地、惠民街道沙井村达桥社14414.83平方米土地,在土交所分别以345万元、1456万元的价格,出让其使用权,让闲置的资产得以双向流动。
相关新闻>>>
今年上半年我市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达31亿元
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79%
9月8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我市通过实施强村富民综合改革,今年上半年村经济经营性总收入达31亿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达34万元,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79%,实现“强村”带“民富”的目标。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与强村公司改革、农业“标准地”改革、激活农村建设用地改革、“三变”和“三位一体”改革、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改革、渝农数字赋能改革等息息相关。
以农村“三变”改革为例。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曾是一个落后的小山村,从2019年起通过实施“三变”改革(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当地的闲置农房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改造成艺展主题区、萤火栖谷主题区、陶艺禾田主题区等36个产业项目,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经过近5年的打造,三河村目前已有近40家企业入驻,其中“缙泉烧”“镜蓝染”“伴山漆艺术中心”等30家企业已经开业。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三河村集体收入近100万元,农民户均增收4000余元。三河村也先后荣获重庆市首批“美丽宜居乡村”“重庆市健康村”“重庆市卫生村”“重庆市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称号,成为沙坪坝区“中梁—歌乐—丰文”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样板村。
“下一步,将继续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健全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引入乡村CEO提升村庄经营水平,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