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开州汉丰湖,气温38℃,湖面上浮光跃金,鸟鸣声忽远忽近。
今年上半年,汉丰湖旅游度假区共接待游客422万人次,同比增长48%,成为全市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
“十多年前,这片水域还是蚊蝇滋生、臭气熏天,人人避而远之。”开州区水利局水位调节坝管理站副站长吴巧玲介绍,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在开州形成了42.78平方公里的消落区,占重庆消落区面积的13.79%,“夏陆冬水”的反季节涨落规律,造成严重的内源污染。
多年来,开州筑坝造湖,因地制宜打造基塘工程、林泽工程等,让约10平方公里的环湖消落区变成国家湿地公园。目前,汉丰湖正全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续写更多可能。
打造水位调节坝
造就三峡库区最大城市内陆湖
三峡水库蓄水时,长江水回涌入开州澎溪河,在开州形成消落区。“冬季水位能涨至175米,夏季水位又骤降至145米,有些鱼类搁浅在消落区,腐烂后气味难闻。”开州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规划发展科副科长张犀介绍,“夏陆冬水”的反季节涨落规律导致消落区的生态系统脆弱、敏感、易污染和易破坏,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2007年,三峡水库开县(现开州)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位调节坝工程应运而生。该工程由水位调节坝枢纽、生态建设和景观文化工程三部分组成:水位调节坝枢纽采用闸坝结合坝型,正常蓄水位170.28米,相应库容5600万立方米;景观文化工程按“明清风雨廊桥”风格对水位调节坝进行深度包装,在坝顶建设有牌楼(坊)、风雨廊亭、环廊等仿古建筑群;生态建设工程打造环汉丰湖景点之一——“乌杨林泽”,它是探索水利工程由功能水利逐步向景观水利转变的一次成功尝试。
“2015年,水位调节坝全面建成,常年蓄水位170.28米以上,形成了今天的汉丰湖,也是三峡库区最大城市内陆湖。城区周边消落区深度由18.5米降低至5米,形成较稳定的生态系统,有效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吴巧玲说,虽然蓄水170.28米以下的环湖消落区通过调节坝完成了治理,但仍有约10平方公里的环湖消落区需要治理。
为消落区“开处方”
湖岸线变风景线
如何治理环湖消落区是开州面临的第二道难题。
“深入研究后,我们给出城市景观基塘工程、消落区林泽工程、鸟类生境工程等‘处方’,着力构建独有的湿地生态系统。”张犀介绍,城市景观基塘工程占地600余亩,主要栽植荷花、水生美人蕉、鸢尾等湿地水生植物,达到净化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的作用。
消落区林泽工程主要种植能够适应湿地生态环境的植物。“三峡库区消落区治理和生态修复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可借鉴的例子,只能靠自己摸索。”张犀说,开州与重庆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从一千余种植物中筛选出30余种能在水下存活的适生植物,并于2009年进行试点栽种。
目前,开州已建设消落区林泽约500亩,栽植了40余万株落羽杉、水松、秋华柳等适应湿地生态环境的乔灌木,成活率达90%以上,不仅为湿地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也形成了“五彩森林”湿地景观。
此外,开州还实施了鸟类生境工程,堆置两个岛屿,冬季水位175米时出露面积达1140平方米。当地在岛屿顶部设计了适合雁鸭类生活的浅水塘,并栽植了火棘、桑、乌桕等乔灌木和草本,为鸟类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间,每年到开州越冬的水鸟达35种、2万余只。
如今,汉丰湖环湖消落区已完成治理,不仅水质整体达到或优于Ⅲ类,出境断面Ⅱ类水质占比逐年提高,还形成了“林下膝根”“五彩森林”“荷花基塘”等湿地美景,吸引不少游客观光打卡。
文体旅融合发展
今年上半年揽客422万人次
随着人气逐渐提升,汉丰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汉丰湖水域面积15平方公里,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内陆湖。”重庆湖山文旅公司副总经理刘晓波介绍,“水”是汉丰湖的优势,也是发力点。
开州区以汉丰湖为核心,打造“一核三带四片”全民运动空间,常态化开展摩托艇、桨板等20余项水上运动,配套开展骑行、沙滩排球等10余项户外运动,满足游客多样化运动需求。
同时,通过举办赛事让流量变“留量”——累计承办国际摩托艇公开赛、全国桨板锦标赛等22场国字号赛事,吸引全国30余省市(自治区)参赛选手超7万人次、游客超600万人次;与重庆三峡学院共建基地,共办高校龙舟邀请赛、大学生皮划艇锦标赛,创新开展龙舟文化节等6大类28项群众体育活动。
“多元文化业态”是开州做大增量的利器。“我们有举子园诗吃街、开州故城文旅集聚区等多种业态,民谣酒吧、听湖煮茶、画舫漫游等多样选择,可以让游客静享慢生活。”刘晓波介绍。
此外,开州已培育“烟火集市”等50多个文旅业态,打造“夜游汉丰湖”沉浸式环线游等10多个产品、滨湖美食街等3个美食文化街区;环湖夜间经济消费规模累计达85亿元,成功获评“市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今年上半年,汉丰湖旅游度假区共接待游客422万人次,目前正加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