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市旅游行业主动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和“两地”“两高”目标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指示要求和部署安排,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结合经济新常态下旅游发展阶段性特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旅游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按照重点突破、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基本思路,以“山水之都·美丽重庆”为统领,围绕打造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升级版”,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扩大有效供给,提升供给品质,改善供给环境,提高供给能力,在可持续发展、全领域联动上持续用力、狠下功夫,全市全域旅游发展始终保持了稳步发展、持续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围绕国家战略,强化全景式规划。近年来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推进水利与旅游融合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编制了《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等十余项旅游专项规划和《仙女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等15个市级旅游度假区规划;组织各区县编制印发区县旅游业“十三五”规划,进一步细化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任务,促进规划实施落地。以上实施方案、专项规划构建了旅游业发展规划体系,有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各项任务的实施,全市上下重视旅游、参与旅游、发展旅游的思想共识、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全市旅游发展已经迎来黄金机遇期。
二、坚持丰富产品业态,强化全季节体验。着眼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以国家全域旅游试点区县为引领、市级全域旅游创建单位为依托,积极推动全市旅游业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发展,不断丰富全域旅游特色产品。一是通过大力实施旅游大项目建设和旅游度假区“三个一批”工程建设,成功打造推出了南川金佛山、酉阳桃花源、万盛黑山谷、江津四面山、云阳龙缸等一批精品景区;二是丰富旅游业态,全市A级景区累计达到235个,其中5A级景区8个、4A级景区88个;三是健全旅游要素,全市旅行社达到623家,其中全国百强旅行社3家,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七。全市旅游业态体系不断丰富,旅游要素更加健全。
三、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强化全社会参与。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着力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推进旅游景区(点)、旅游度假区、旅游星级饭店、公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及其他相关要素等业态建设,着力提升星级饭店服务功能,加快推出主题酒店、精品民宿、主题乐园、特色小镇、专题实景演出等旅游产品。积极引导大型企业参与旅游开发建设,支持旅游企业在主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或挂牌,支持社会资本以PPP等方式参与旅游开发建设。
四、坚持提升产品质量,强化全产业发展。大力开展旅游休闲营地示范区建设,着力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等设施服务旅游的水平,加快发展养生养老旅游,推进低空旅游发展,出台通用航空机场布局意见,编制通用航空规划,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新建永川、万盛等一批通用机场,不断满足高端旅游需求。推进体育旅游发展,重点布局主城休闲体育旅游中心、渝东北水上运动娱乐、渝东南户外运动和民俗体育休闲旅游的空间格局;推进工业旅游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提升产品附加值,企业带动示范效果明显。
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强化全方位服务。旅游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建成各类旅游厕所2546座,其中新建1931座,改建615座,超计划完成237座,累计完成旅游厕所建设投资9.32亿元。积极协调相关市级部门和区县开行旅游观光巴士,大力发展都市旅游观光巴士,着力构建都市旅游观光巴士网络,目前主城区开行观光巴士线路11条,投入运营车辆34台,累计运送游客约24.49万人次;大力发展旅游集散中心,建成市级旅游集散中心7个,开发旅游产品78个,旅游线路143条。智慧旅游建设稳步推进,成立重庆市旅游数据中心,顺利完成所有4A以上旅游景区视频接入,在35个景区景点试点推行客流实时监测与分析。
六、坚持依法兴旅治旅,强化全区域管理。认真贯彻《旅游法》,修订出台《重庆市旅游条例》,创新“1+3+N”旅游管理体制,助推全域旅游发展。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旅游环境集中综合整治,强化旅游服务质量监管,以“不合理低价游”为重点,持续开展“春夏秋冬”四季整治行动,针对“一日游”“两江游”“三峡游”“出境游”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项检查,原国家旅游局4次来渝督查检查,对相关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强化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星级游船等服务质量监管,撤销A级旅游景区资质8家,延期复核星级饭店8家,取消星级饭店资质21家。开通96111投诉热线,组织203家旅行社签订《旅行社诚信经营承诺书》并予以公布,在万州、渝中等地设立旅游投诉现场受理点。全市旅游安全形势保持平稳,近年来未发生一起旅游安全责任事故。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