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教育 > 实施情况

@重庆师生 开学请这样做好疫情防控!

发布时间:2021-08-12 18:05
发布时间:2021-08-12 18:05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为确保2021年秋季学期

正常、安全、有序开学

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疫情防控组

日前印发了

《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指南》

具体来看

在渝师生非必要不离渝

有发热等症状师生,暂缓返校

在渝师生非必要不离渝,在渝期间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在市外需返渝的渝籍师生应在开学前14天返渝,抵渝后第一时间就近做1次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结果无异常应继续做好14天自我健康监测和管理。

在市外低风险地区需来渝的非渝籍师生,在学校规定的开学时间,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行程码绿码来(返)渝,抵渝后由学校集中组织1次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结果无异常可正常入学,并由学校继续做好14天健康监测和管理;核酸检测结果异常的按规定进行健康管理。

在高、中风险地区的师生,暂缓来(返)渝、返校,待滞留地区降为低风险地区后再安排返校,并按规定做好健康管理。

在高、中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的其他低风险区来(返)渝师生,高、中风险区所在地市的其他县(市、区)的低风险区的来(返)渝师生,有本土病例但未划定风险区的地市来(返)渝师生,按当前国内重点地区来(返)渝人员健康管理规定进行健康管理。

本人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为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或被疾控部门判定为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的,不得返校,经属地卫生健康部门评估同意后方可返校,返校后应继续做好健康监测。

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的师生,暂缓返校,待治愈且经学校同意后方可返校。

境外师生经学校批准后方可返校,入境后按属地防疫要求做好健康管理。

8月31日前

完成15-17岁高中学生疫苗接种

健康监测

各学校要动态掌握师生暑假期间健康状况和行踪情况,确保每名师生返校前14天的旅居史、健康史、接触史底数清、情况明。

学校要严格落实相关信息“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疫苗接种

8月31日前,完成15—17岁高中学生疫苗接种;完成12—14岁初中学生第一剂次疫苗接种。

9月30日前,完成12—14岁初中学生第二剂次疫苗接种,并组织应接未接学生的查漏补种。

高校要引导、提醒大一新生暑假期间尽早在属地接种疫苗。

门岗管理

暑假期间,中小学和幼儿园一律封闭管理。

高校要严格门岗管理,未经允许非暑期留校学生不得提前返校。校外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校园。确需入校的,要核验身份、查验健康码、行程码、询问健康情况、开展体温检测,做好信息登记。

物资准备

根据学校规模、师生数量,储备足够数量、符合要求的防疫物资。

对已经储备的物资进行全面盘点,清理过期、临期和损毁物品,及时按需补齐。

在合适区域配备水龙头或移动洗手设施,准备肥皂、洗手液等用品。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备免洗手消毒剂或其他手消毒设施

开学核验

教育部门要及时制定疫情防控核验细则,对辖区学校进行逐一核验和督查,梳理问题清单,实行台账管理。卫生健康部门要做好技术指导。

各学校要开展全方位自查,及时查漏补缺。

师生返校途中做好个人防护

师生在返校途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全程正确佩戴口罩。如来(返)校途中身体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应当及时到就近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学校。

报到注册

师生须如实报告开学前14天旅居史、健康史、接触史。

按照“错时、错峰、错层次”总体原则,简化学生注册流程,合理布局分区,避免人群聚集。

师生根据学校返校要求分批依次到校,保持1米社交距离完成体温检测、症状询问、身份核实,高校学生须核验健康码、行程码。

报到时,师生如无异常,按规定路线进入教室或宿舍;师生如出现体温异常等可疑症状,按照应急处置相关要求及时妥善处置。

不提倡高校新生和其他高年级学生家长陪同学生来(返)校,家长或其他陪同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校内。

开学后继续推进

适龄学生疫苗接种工作

疫苗接种

继续推进适龄学生疫苗接种工作。

及时安排应接未接学生补种,确保在规定时间实现应接尽接。

活动管理

合理开放教室、自习室、图书馆、体育场等公共空间,尽量减少师生聚集。

根据疫情形势和校园情况,适时调整聚集性活动开展的频次、规模,合理设置人员密集度,尽可能实施最小单元群体管理。

校园管理

严格校园管理,但避免“一刀切”“简单化”的封闭措施,保持严而有度,既保证师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又严控无关人员进入校园。

师生入校时须检测体温、核验身份及健康码、行程码。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