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教育 > 实施情况

教育扶贫从外部“输血”走向内生“造血” 我市第三期“领雁工程”探索区域农村教育整体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1-01-22 16:11
发布时间:2021-01-22 16:11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重庆市第三期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优质课大赛现场

数说“领雁工程”第三期

2010年9月起,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在全市范围内启动“重庆市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为100所农村中小学提供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领域的专业培训、咨询和指导服务。经过第一期、第二期“领雁工程”项目的实施,75%的项目学校已成为区县“领雁工程”示范学校,具备引领能力,承担“群雁”的带动辐射责任。

2017年,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完成区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各项任务,我市启动第三期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聚焦贫困地区农村薄弱中小学校,将外部“输血”式教育扶贫向内生“造血”式教育扶贫模式转变,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打造一支优质“头雁”队伍,摸索出区域农村教育整体发展的新路径。

立体布局

建100个课程创新基地和100个教研工作坊

相较于第一期、第二期“领雁工程”,这一期有何不同?

据市教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三期“领雁工程”从布局上创新,建立起“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领雁学校—结对学校”共同参与的项目管理体制,逐步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教研机构配合、领雁学校具体实施、结对学校主动成长的管理模式。

加上280余名联络员在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等方面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如今市、区(县)、校三级管理联合体运行机制,杜绝了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末梢堵塞”问题。

“领雁工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更均衡、更优质的发展。如何有效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教学、教研等方面的能力?

除了创新布局管理机制外,市教科院还建立起立体培训机制,以脱贫攻坚为重点,以项目引领为抓手的工作模式,设立100个课程创新基地和100个教研工作坊。

“大部分项目学校对项目特点、建设内容、实现途径、成果提炼等关键问题还存在把握不准、理解不透的情况。”市教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因此在广泛征求意见后决定按需施策,从三个方面破解难点:一是建章立制,二是以会代培,三是专题培训。

从2018年开始我市陆续出台“领雁工程”管理规程等规范性和指导性文件近10个,每年都会举办项目推进会对“领雁工程”项目作总体部署和阶段要求,举办义务教育课程创新基地/义务教育教研工作坊项目市级培训和项目管理者能力提升培训,使项目建设成为推动学校教学研究和课程创新的重要抓手。

深化帮扶

“一对一”机制为200所项目学校寻找好拍档

“领雁工程”是城乡教育帮扶新模式的一种探索,前两期已取得初步效果,第三期则深化推广城乡学校“一对一”帮扶机制。

在尊重学校意愿、兼顾学科建设需求的基础上,我市通过自主结对、指定结对、联盟合作等方式促进城乡学校“一对一”帮扶的常态化和制度化。特别是针对18个贫困乡镇项目学校,以区县指定帮扶为主,“点对点”落实“领雁学校”,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帮扶和辐射。项目学校和结对学校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共同教研、共同科研、共同培训、共同发展,共享前沿信息、共享优质资源、共享发展成果。

如今,城乡学校同频共振已然生动地刻画在脱贫攻坚的民生画卷中。200所“领雁工程”项目学校与示范学校结对共建、联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和整体效应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辐射效果正逐步产生和扩大。

这种自上而下的拉动机制,也为提升区域内生动力,带动其他城乡学校同频共振提供了良好范式参考。比如荣昌区以4个市级“领雁工程”项目为支点,扎实推进全区城乡学校一体化、特色化发展,配套投入200余万元,扩大设立区级“领雁工程”项目18个;又如大足区评估认定区内“优势互补”学校名单,全区111所中小学全部参与,实现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

智库引领

专家队伍、学科联盟齐上阵按需指导

如何更好地回应和解决农村学校共性的学科问题和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如何更广泛带动农村学校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促进校本教研的开放和融合?

纵观第三期“领雁工程”项目的实施,答案逐渐浮出水面。

据了解,我市通过借助市、区级教研员和一线优秀骨干教师的教育研究合力,为农村教师创造更多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做到一地资源全域共享。

这种合力一方面来源于学科联盟的组建。依托市教科院平台,同一学科多个项目学校结成学科联盟,实现抱团发展,每年保证至少1-2次集中研讨活动,就学科素养、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标准解读以及建设中的困惑、经验与成效作交流与分享,目前已实现22个学科全覆盖、全辐射,举行联盟活动400余场。

另一方面来源于专家队伍的持续跟进。按照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我市优选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教学名师、优秀教研员等共计150余人组成“领雁工程”专家库,根据按需选聘、讲究实效、动态更新的原则,实现专家资源共享化,实现学校教师与市级专家“一键联通”的无障碍沟通机制。

这两股力量“1+1>2”的效果渐渐凸显,专家队伍与学科联盟下沉到200个“领雁工程”项目组中,针对方案规划、主题研修、课堂教学、课程评价等重难点问题开展专题培训和专业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指导和智力支撑。

平台助力

持续激发教师的成长积极性和内生动力

“农村教师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增多了,展示平台更大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大提升。”市教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领雁工程”丰富的展示和交流活动,能进一步拓展其专业内涵,深厚发展优质农村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赛课是教师成长中尤为重要的“炼金石”。

第三期“领雁工程”为全市项目学校搭建赛课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代培,推动各校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聚焦课堂、总结经验、展示风采。

近两年赛课中,我市选择农村教育特色鲜明、切合农村教师特质、接近农村学生学情的农村学校作为赛点,吸引近600名参赛教师,观摩教师近1万人。共评选出优质课竞赛一等奖89个、二等奖145个、三等奖178个,其中14个贫困区县均榜上有名,18个深度贫困乡镇中有20余位选手成绩优秀,极大激发了农村学校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热情和动力,为改变“教学贫困”的现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整体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供了转化平台。

除了组织赛课外,我市还举办了第三期“领雁工程”征文活动,通过对主题教研叙事、教师成长故事和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评选,确定一等奖319人、二等奖650人、三等奖911人,准确突出“来自农村、为了农村、发展农村”的特点,使征文成为项目负责人及成员教师深度反思、碰撞观点、收获成长的良好载体,传帮带效益明显。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