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教育 > 实施情况

重庆大力度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

发布时间:2018-08-10 07:30
发布时间:2018-08-10 07:30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始终把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摆在重要位置,以大学品质和大学水平的提升,促进城市品位和城市高度的提升,为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强有力的科教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高校“双一流”建设推进顺利
    国务院颁布“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级部门大力支持下,我市推进“双一流”建设取得五方面的进展。
    一是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一流”建设工作,敏尔书记、良智市长、屈谦副市长多次深入高校调研,多次研究“双一流”建设重大问题,为重庆教育改革发展“把脉定向”。我市高等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正式成立,吸引阿里云、腾讯、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与在渝高校合作,共建智能产业学院。
    二是人才质量不断提高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每年为社会培养产业人才35万人。高层次人才不断聚集,高校专任教师博士学位占比为20.2%,正高级职称占比为11.2%。拥有两院院士14人,特聘院士48人,长江学者7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3人。
    三是学科水平不断提升遴选一批市级重点学科,立项一批市级一流学科。全市进入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前20%的学科增加到24个,进入前30%的学科增加到53个,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22个,重庆大学的工程学科进入前1‰,实现零的突破。
    四是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工程研发平台15个,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建研发平台300余个。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8个、市级97个,入驻企业1550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56亿元。
    五是保障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投入“双一流”建设经费5.28亿元,对市级一流学科予以重点支持。按中央下拨的专项资金1:1的比例安排财政配套,支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双一流”建设。
    二、大力度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高等教育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的要求,以“双一流”建设为重点,以提升高等教育引领性和服务性为主线,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工程
    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引进机制,依托专业化猎头公司,瞄准海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世界 500 强企业大力引智引才。增强人才有效供给,增设大数据、智能化相关学位授权点及专业点,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设置智能类工程硕士领域,3年内培养输送本科以上大数据、智能化专业人才10万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聚焦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建设高水平新工科高校3-5所,加快培养一批“巴渝工匠”、卓越工程师和高素质劳动者。
    (二)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超常规引进一流教育资源,在办好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基础上,推动重庆邮电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与同济大学联合举办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及智慧城市学院。以超常规的思路、超常规的办法、超常规的政策,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大力度推进“双一流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出台配套政策,支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和有条件的高校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重点建设世界一流学科4个、国内一流学科15个、市级一流学科43个、市级重点学科200个。大手笔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推动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与国外著名大学举办中外合作独立大学,新增优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0个、中外人文交流国际化高校3所、国际合作实验平台3个,吸引1万名国外优秀学生来渝留学。
    (三)开展创新主体建设行动
    支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牢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鼓励高校坚持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研发并重,努力在数据挖掘、AI芯片、认知计算、深度学习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支持重庆邮电大学建成大数据智能化实验场所和人才高地、科技高地。支持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大投入布局大科学装置,加大力度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加快进度通过高端平台、高层次人才和高新项目“三高合一”方式建设新型高端研发机构。支持高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出台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政策,为高校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支持,吸引前沿科技成果在渝转化。
    (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专业体系,针对“双一流”学科建设培育国内一流专业80个,打造特色专业点260个,培育大数据智能化专业点30个,三年内理工科专业占比由42%调增到46%左右。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打通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通道”,完善“双基地”“双师型”“双证书”培养机制,每年为重庆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25万人以上。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推行现代学徒制度,实施“双千双师”交流计划,5年内选拔2000名优秀技师、专任教师开展校企互派交流。
    (五)优化高等教育发展生态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试行高校编制周转制度,优化岗位结构比例,赋予高校充分的用人自主权。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解除捆绑人才手脚的繁文缛节。提高高校人才吸引力,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支持高校高端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分配方式,在校企合作中高端人才可实行“双薪双聘”。构建最优的引智引才服务体系,分层分类为高端人才提供安居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职称评审等便利服务,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