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洪崖洞景区,游人如织。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酉阳桃花源景区,游客纷至沓来。通讯员 邱洪斌 摄/视觉重庆
大足区宝顶山石刻景区,游客在重新修复开放的千手观音像前拍照打卡。记者 罗伟 摄/视觉重庆
游客在奉节县三峡之巅景区欣赏瞿塘峡美景。特约摄影 赵俊超/视觉重庆
天下大足,精美的石刻会说话。
11月14日,在国内首座杜比全景声球幕影院——大足石刻数字影院,北京游客张欣看了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后感慨:欠大足石刻的这张门票,早就该还了!
《大足石刻》是全球首个采用“实景拍摄+CG动画”制作的电影,生动展示了大足石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实现了“数字+文化+旅游”的完美融合。
不久前,大足石刻数字影院凭此上榜文化和旅游部评选的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
以文为魂,以旅为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党的二十大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发展,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让充满活力的新重庆奔腾而来!
1
积厚成势 文旅融合起风景
神女恋城,红叶巫山。
11月13日,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景区,“峡江3号”游船船工马振平双手划桨,唱起山歌,带着满船游客向好山好水进发。
船舱内,山歌悠扬,曲声雄厚;船舱外,群猴嬉戏,啼叫不止。抬头,岭峻峰奇,红叶漫山;俯身,水流潺潺,碧波荡漾……
“泛舟江峡,美!这美,直击心间。”游客刘欣悦激动地连摁快门。
刘欣悦因第十八届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暨第六届巫山神女杯艺术电影周而来,只为体验“跟着电影去旅行”。
从屏幕前的“观影”,到取景地沉浸式“入戏”,近年来,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途径——“影视+旅游”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新潮方式。
数据显示,红叶节举办以来,巫山深耕文旅融合,创造了秋冬旅游淡季的“第二曲线”,累计接待游客超9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亿元。
且挥万管玲珑笔,重绘江流重绘山。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孕育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厚重人文;形塑了壮美三峡、绵延巴山、逶迤武陵等醉人风景;撷英了山魂之雄、水韵之灵、历史之厚、红岩之魂、时尚之魅、烟火之味……
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政治立魂、精神立德、人文立城、文艺立品、创新立业、变革立制,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着力塑造“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等文旅名片,精心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世界内河游轮集群、红色旅游高地、遗产旅游胜地、世界温泉之都等旅游精品,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用文艺创作,为时代铸魂——以川剧《江姐》为代表的精品剧作屡获文华大奖、群星奖、牡丹奖、山花奖、金菊奖、荷花奖等国家级舞台艺术类专业奖项,电视剧《绝密使命》、报告文学《下庄村的道路》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渝派“大书”“大剧”“大戏”“大作”承载着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厚重的巴渝文化底蕴,阔步走向全国。
用公共服务,为城乡添彩——市、区县、镇街、村社四级公共文化阵地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增至820平方米,全市文化馆、公共图书馆一级馆率分别位列全国第二、第三;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意度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
用传统文化,为历史护脉——实施文物保护项目1287个,“红色三岩”提升项目获评“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成功创建国家首批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建成全国首个文保装备产业基地;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石窟寺保护走在全国前列;建成历史、革命、抗战、工业、自然“五大博物馆群”,区县覆盖率100%。
用文旅产业,为城市蓄势——链条化体系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主体总数达到19.5万家,储备重点文旅招商项目140余个;在全国率先开展文化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连续举办九届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建成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5个,位居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榜首。
用文旅融合,为生活增色——连续两年位列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发布的“全球发展最快十大旅游城市”榜首,被世界权威杂志评为“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全球十大最具发展潜力的旅行地”,荣获亚洲旅游“红珊瑚”奖,入选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十大向往之城”,2023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双双突破1200亿元,占GDP比重分别达到4.1%和4%;今年1—9月,全市接待国内游客3.28亿人次,同比增长10.1%;接待入境游客76.21万人,同比增长222.4%。
积厚成势,巴山渝水气象新,历尽天华起风景!
2
迎风起势 绝美风景时时新
华灯初上,伫立洪崖洞,极目远眺,流光溢彩的灯火,把城之立体、江之灵韵、山之具象,勾勒得如梦似幻。
伴随光影的跳动,操着天南地北口音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用时下流行的 “City Walk”(城市漫步)方式徒步渝中半岛,历史的、现代的、时尚的、潮流的、静谧的、激情的……各种文旅体验,就像重庆火锅中的各类食材,包容、混搭、杂糅在一起,矛盾中创造和谐,和谐中彰显精彩,让人流连忘返。
“万家灯火犹如漫天星河,跨江大桥宛如游龙,确实美得无话可说”“满城灯光洒落江心,让你傻傻分不清何处是水、何处是岸”……游客们几乎把能想到的溢美之词,都用到她身上。
事实上,从“龙门皓月”“字水宵灯”到两江夜游,重庆夜景已经“火”了近300年,为何仍历久弥新?
这与我市近年来大力升级夜景灯饰,提升夜间旅游氛围,培育夜味、夜养、夜赏、夜玩、夜购等五夜业态密不可分。截至目前,我市已连续3年居“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前列。
楼台市气笙歌外,朝暮江声鼓角中。如果说,夜景是重庆文旅的一张王牌,那么,“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多彩风情武陵”则是重庆文旅的名片。
群山环峙铸忠魄,两江汇流藏气韵,历史渊厚飞壮采,生机盎然腾美誉——世界山水都市,由中心城区、渝西片区和渝东新城组成,是我市文旅的核心承载区和发展引擎。
在这里,重庆以超强气魄、超大手笔,通过规划引领、产品培育、业态创新、服务提升、品牌推广等举措,推动山水与人文、现代与市井融合,发展壮大都市旅游,构建起遗产古迹、魔幻都市、烟火生活、城郊休闲等各具魅力的都市旅游产品体系。
2023年,重庆都市旅游区接待国内游客3.08亿人次,实现国内游客花费3209.79亿元;今年1—9月接待国内游客2.42亿人次,同比增长10.8%。
诗画传世,古迹流芳,高峡平湖,当惊世界殊——壮美长江三峡,是中国最早向世界推出的旅游名片之一和世界唯一可以乘坐大型游轮游览的内河大峡谷。
在这里,山水雄奇、人文厚重、业态丰富、体验全新……近年来,重庆更将其作为全市文旅名片,向世界推荐,着力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经典深度游产品,建设世界级三峡旅游核心吸引物集群,创新推动“大三峡”旅游一体化发展,让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如今,坐游轮·游三峡已经成为中外游客饱览三峡美景的主要方式。自1979年美国林德布瑞特旅行社包租“昆仑号”游轮游三峡以来,走过45年发展历程的三峡游轮已然迭代为品质一流的新型游轮,载着游客追寻“诗与远方”。长江3号、世纪远航、世纪凯歌、世纪绿洲、华夏神女3号等豪华游轮陆续投运,我市三峡游轮数量已达33艘,其中五星级22艘,列全国第一,2023年接待游客137.6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2023年,渝东北区域接待国内游客7464.3万人次,实现国内游客花费686.34亿元;今年1—9月接待国内游客5871.2万人次,同比增长8.6%。
山奔绿浪,雄浑苍茫,水流碧玉,婉转荡漾——多彩风情武陵,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也是隐藏于中国腹地的绝美画廊。
在这里,山水之间,村寨星罗,民族风情,多彩多姿……近年来,重庆一体化推进了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奋力创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让巍巍武陵、浩浩乌江尽显山川人文之美。其中,武隆更是围绕“生态优先、旅游引领、三产融合、强区富民”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2023年,渝东南武陵山区接待国内游客3461.2万人次,实现游客花费391.18亿元;今年1—9月接待国内游客2722.4万人次,同比增长9.7%。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巴山渝水的至臻风景,正时时新、日日新!
3
顺时乘势 无限风光在巴蜀
关起巫山峡,巴蜀是一家。
11月12日,上海游客张予曦与两位闺蜜,中午飞抵成都,打卡了“玉林路的尽头”,傍晚就来到重庆,坐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取景地鹅岭二厂的一间咖啡屋里发呆。
“一趟行程,川渝同游”,不是张予曦的新发现,去年就有超1亿人次川渝“互游”,这无疑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成果。
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川渝两地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川渝两地以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为总牵引,聚焦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协同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势见效,主要表现出五个“新”。
——协同机制实现新路径。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按照规划任务,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部署推动建设,印发系列文件,全面构建“1+3+N”落实保障体系。两省市联合成立专项工作组,组建文旅企业等合作联盟36个,签订各类合作协议103份。
——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川渝联合编制《文化和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方案》,积极争取文化和旅游部支持。颁布《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在全国首创文化领域省际协同立法。共建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新突破。“川渝通办”文旅证照审批实现扩容提速,创新推动“川渝阅读一卡通”,实现两省市125家公共图书馆、3000万册图书通借通还。
——重大项目取得新成果。实施巴蜀文脉赓续工程,“考古中国——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等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联合推进川渝宋元山城体系、川渝盐业遗产、蜀道申遗工作。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川渝段)、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川陕片区红军文化公园等重大文旅项目有序推进,嘉陵江旅游风景道、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等建设取得新突破。
——文化交流形成新局面。共同创建国家级巴蜀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办巴蜀非遗品牌大会,两地同根同源非遗项目保护利用不断提质扩面。共同筹备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持续举办“成渝国际戏剧双城记”、川剧节等重大节会活动,联手打造“成渝地·巴蜀情”主题群众文化品牌,举办巴蜀合唱节、“川渝阅读之星”、红色故事讲解员风采展示赛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推进两地文化交流交融、繁荣发展。
——品牌培塑实现新成效。联合开展巴蜀文旅国际国内推广活动,推动川渝文旅品牌火爆出圈。打造“资足常乐”“点石成金”“七星揽月”等一批“长红长新”品牌,评选发布“寻找成渝文旅新地标”1000余个,共同推出世界遗产、长江上游黄金水道等主题精品线路70余条、国际潮流消费新场景65个,开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题列车500余趟,开展“百万职工游巴蜀”“川渝一家亲、景区惠民游”等系列推广活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更加彰显。
接下来,川渝两地还将深化创新、多维协同、一体推进,共同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走廊,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川渝新篇章。
在“旅游者定义旅游业”的时代,城市旅游“出圈”,加强区域文旅合作是新时期文旅发展的必然趋势。重庆还通过区域协同,开启多地文旅资源宝藏,让全域文旅项目、精品景区和文创IP串珠成链,释放旅游多元价值叠加效应。
渝鄂协作共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打造长江三峡世界级精品景区集群,推动组建长江三峡游轮旅游联盟,推出国际一流游轮旅游精品,协同建设三峡考古遗址公园,持续办好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合力唱响“壮美长江·诗画三峡”旅游品牌。
渝鄂湘黔四省市协作共塑武陵山区域文旅发展品牌,谋划打造武陵山-乌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联动开发特色文旅产品。
渝鲁协作打造东西部合作升级版,持续开展“双十万市民互游”“百万主播助力鲁渝文旅协作”等活动,联合推出两地精品旅游线路,共建乡村振兴孔子学堂、非遗工坊,组织优秀剧目交流互演互展,勾勒出一幅鲁渝文旅融合的新画卷。
多边合作共建旅游大市场,深化与长江沿岸省市合作,完善文旅资源开发、内河游轮、保税购物、旅游线路开发等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共建长江经济带;加强与陕西、四川合作,共建秦巴山、大巴山·大三峡文旅圈;加强与环渤海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文旅合作,推动巴渝、齐鲁、吴越、岭南等文化交流互鉴,构建大城市群互动互促发展新格局。
在国际开放合作方面,重庆正以通山达海、气象万千的姿态,架起一座国际范、中国味、巴渝韵的“文旅虹桥”:密切与联合国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交流合作,举办首届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大会,设立中国(重庆)-上海合作组织智慧旅游中心、中新(重庆)文化和旅游产业联盟;打造重庆国际旅行商大会等活动品牌,推出全国首个外国人入境游口岸签“一网通办”项目,与新加坡等近10个国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功落地我市首个外商投资旅行社……
历史辉煌,新颜更旧貌;蓝图壮阔,巨笔绘新景。
未来已来,向新出发。本次重庆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的重庆行动!
奋楫扬帆,重庆文旅踏上新征程。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