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重庆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下称《实施方案》)发布。根据《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继续保持西部领先,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2020年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20%
“十三五”期间,全市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聚焦责任落实,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扎实推进,科普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普资源供给更加充足,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长足发展,重大品牌活动科普功能不断释放,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明显增强。2020年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20%,比2015年提高了5.46个百分点,排名从2015年的全国第21位跃升到第12位,已整体超过创新型城市10%的基本标准,厚植了创新发展土壤,为“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市科学素质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此,“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加强科学素质建设,是提高公众终身学习能力、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大军、服务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的需要,是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需要,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实施5项提升行动
据悉,“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理性思维,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技能,重点实施5项提升行动。
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完善青少年科学教育体系,促进学校科学教育和校外科技创新活动有效衔接,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教育水平,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
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推动农村科普资源不断丰富、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实施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技能素质为重点,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守规章重安全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推动建设“制造强市”“质量强市”。
实施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丰富老年人科普服务的供给内容、渠道途径、方式方法,稳步提升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认识,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增强科学执政本领,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重庆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实施5项重点工程
根据《实施方案》,我市将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效能,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实施5项重点工程。
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形成相对完备的科技资源科普化体系和配套政策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的科普功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普责任意识,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能力。
实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强科普资源开发和整合,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多渠道推进数字科普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建设即时、泛在、精准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服务数字社会建设,加快发展科普文化产业。
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的机制,推动科普基础设施提质增量,实现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服务均衡化、广覆盖。
实施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应急科普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全市各级各类科普组织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显著提升基层科普工作能力,基本建成平战结合应急科普体系。
实施科学素质开放合作工程。拓展科学素质建设交流渠道,搭建开放合作平台,丰富交流合作内容,增进文明互鉴,推动价值认同,提升开放交流水平。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