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策解读>部门解读

《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解读

发布时间:2021-09-09 16:31
发布时间:2021-09-09 16:31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2021年9月,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渝府发〔2021〕22号,以下简称《规划》)。为方便社会公众全面了解规划内容,现作如下解读。

一、规划编制背景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十三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对重庆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抓大城乡促融合化”,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两个基本面,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明显进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18个贫困区县全部摘帽,2020年全市贫困地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19元。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四个优先”逐步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机制全面建立。“米袋子”“菜篮子”得到有效保障,十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集群综合产值达到4500亿元。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全面完成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行政村通畅、撤并村通达、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2.5%,建成美丽宜居村庄300个、绿色示范村庄15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全面完成,“三变”改革让103万农民变股东,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基本消除。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6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至2.45:1。

通过多年持续发展,重庆农业农村发展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呈现出“五期”阶段性特征,即进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农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期、城乡融合发展窗口期、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建设高品质生活美丽宜居乡村加速期。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的情况下,“三农”工作的“压舱石”“战略后院”作用更加凸显。因此,科学编制规划,加速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

二、编制过程

市委、市政府2019年部署启动《规划》编制工作,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班全力推进,历时近两年,完成了本规划。编制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及对重庆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衔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在《规划》中落地见效。坚持开门编规划,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深入区县、乡镇、农村和企业开展调研,广泛听取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同时围绕“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重点任务,在开展《规划》编制过程中,同步统筹推进乡村建设、粮油产业、畜牧业、渔业、经济作物、现代种业、农产品、乡村休闲旅游等16个行业子规划编制。

三、“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路目标

《规划》紧扣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主题,把乡村建设摆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着力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规划》提出要推动农业农村“七化”建设,即推动成渝一体化、城乡融合化、产业集群化、生产智能化、经营股份化、产品绿色化、乡村数字化,这是立足农业农村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提出的,是我市“十四五”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的基本路径。

《规划》立足重庆农业农村新发展阶段,提出到“十四五”末,要确保实现“一个衔接、两个赶上、三个突破”。“一个衔接”:即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提升,做好两者的“接力棒”,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两个赶上”:一是农民收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类”区县赶上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三个”突破:即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这是推动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加快补齐的短板。此外,《规划》还提出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稳定在4%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

四、“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市范围内,按照先行示范类、重点帮扶类、积极推进类分类推进乡村振兴。选择有基础、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区县作为“先行示范类”,高起点、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争取在全市率先达到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重点帮扶类”以原国家扶贫开发区县为主,重点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逐步实现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二)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确保粮食年播种面积不低于3005万亩、年产量不低于1081万吨,年出栏生猪达到1800万头,猪肉和禽蛋基本自给,奶总产量达到5万吨,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55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180万吨,蔬菜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15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100万吨以上,“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

(三)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提升“川味”、果、药、茶、酒五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做强“世界美食文化之都”,建设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生猪生产基地、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安岳潼南优质柠檬产业区、渝南绵蚕桑产业带、长江上游渔业产业带,建设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打造“成渝麻辣经济走廊”。

(四)推进“一区两群”农业农村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主城都市区培育发展精品农业、景观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都市农业,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巴蜀美丽宜居乡村样板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大力发展“三峡农家”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优质脆李产业带、道地中药材产业带、草食牲畜产业带。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彰显民族民俗风情,体现山区特色,突出绿色本底,建设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健全“一区两群”农业农村对口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一区”对“两群”的辐射带动功能。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开展市级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

(五)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坚持“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路子,大力发展柑橘、榨菜、柠檬、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调味品、中药材、特色水果、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集群。加快补齐农产品加工业短板,打造10个百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园。构建以“巴味渝珍”“三峡牌”为龙头、50个区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1+1+50+N”农产品品牌体系。

(六)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打好种业翻身仗,努力打造西部种业高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生产需求,着力攻克一批农业科技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推进全程全面农业机械化,推动农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

(七)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加工流通、市场销售、安全追溯等环节融合应用,丰富拓展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推动农业农村业务系统全面整合、统一上“云”,构建全市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开展重要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综合应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快递进村”,发展壮大农村电子商务。

(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区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及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完善乡村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以实施“千村宜居”计划为抓手,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体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专业市场建设,实现农商深度互联,推动农村消费提质扩容。

(九)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十四五”时期,我市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人以上,同时培育一批二三产业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十)建设长江上游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坚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推进秸秆、农膜、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加强乡村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耕地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实施乡村绿化,推进农村石漠化、采煤沉陷区、三峡库区消落带综合治理。发挥“地票”“林票”功能,盘活乡村生态资源,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做实十年禁渔“后半篇文章”。

(十一)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护传承好巴渝优秀乡土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营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人文氛围。

(十二)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激活农民财产性增收潜能,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让农民收入渠道更多、结构更优、更长效可持续。

(十三)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三社”融合发展,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健全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扩大农业国际合作,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强化乡村振兴招商引资。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强化项目支撑,建立滚动项目库,以项目为抓手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重大工程、重点任务、重要目标如期实现。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强化法治保障,加强规划管理,全面保障《规划》各项工作做深做实。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