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万盛乡村如何振兴?如何铺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画卷?我区印发了《万盛经开区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全面部署我区乡村振兴工作。
目 标
●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产业发展活力旺盛、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文明乡风有效提升、农村社会和谐安定、农民生活更加殷实,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1.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行动
● 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
到2020年,全面完成区、镇规划修编和村规划编制工作。
●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实施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区村民小组通达通畅率达到100%,形成全域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全面加强水利建设。到2020年,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6.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3%,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78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78万亩。
深入实施信息乡村工程。到2020年,在乡村旅游景点建成120个Wi-Fi AP点位,农村地区光纤、4G等高速信息网络全面普及。
大力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到2020年,新建、改建供电线路10千伏线路47公里、低压线路129公里,新增配变48台、新增配变容量13280千伏安,实现村村通动力电。
加快推进天然气“村村通”工程。到2020年,农村居民天然气用户达到20000户。
● 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
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累计培养农村各类适用人才2000名,回引到村挂职、创业本土人才保持在57名以上。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到2020年,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强化城乡土地资源供给。到2020年,通过各类土地整治项目补充耕地4200亩,其中农用地整理补充耕地3500亩,土地复垦补充耕地200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补充耕地500亩。
积极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出台促进工商资本下乡政策,全面优化农村投资环境。每年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2亿元左右。
着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2. 实施共同富裕行动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落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任务。落实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等。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扎实做好农村各项改革工作。
稳妥开展农村“三变”改革。以打造“股份农民”为核心,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积极推进“三社”融合发展。到2020年,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达到200家,盘活林地资源5万亩。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增效型、资产盘活型、资源利用型、股份合作型、文化产业型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类型。到2020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覆盖率达80%。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和联合;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
3. 实施质量兴农行动
● 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2万亩。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到2020年,实现行政村益农信息社全覆盖,打造物联网示范企业3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达到60%、80%。
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50%以上。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覆盖面达到90%。
● 推进产业兴村强区
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到2020年,每年投入特色产业资金1000万元以上,粮经作物面积比调整到40:60。
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到2020年,全区建成产业优势突出的示范农业产业园区4个,创建田园综合体1个,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格局。
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到2020年,“三品一标”农产品产量占全区农产品总产量达到30%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30%以上。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到2020年,实现村级协管员延伸配备全覆盖。
实施品牌强农行动。到2020年,培育区域公用品牌1个,完成“三品一标”认证6个,新认定重庆市名牌农产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到10件,新增农产品注册商标650件。
● 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做大农产品加工业。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0亿元。
做活农村流通业。到2020年,新改建综合农贸市场5个,建成镇级商贸综合服务中心3个、产地集配中心2个,农业规模化生产组织产销对接率达到60%以上;培育农产品电商主体100个以上,发展电商平台3家,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超过1.5亿元;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互联网+”接入率达到80%。
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到2020年,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覆盖50%的乡镇,农业生产服务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以上,农村社区生活服务网点覆盖80%以上的行政村。
4. 实施乡村旅游升级行动
升级全域旅游产品。到2020年,创建4A级以上景区5家、3A级景区10家。
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到2020年,培育餐饮住宿等旅游接待市场主体5000家,旅游民宿达到200家,各类特色业态蓬勃发展。
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到2020年,旅游从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达到30%,农村居民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5%。
5. 实施乡村绿色发展行动
●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到2020年,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
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到2020年,新建和技术改造农村污水处理设施52座,累计铺设污水管网75公里,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
实施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整治工程。到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改造提升农村住房。到2020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93户,旧房整治提升6000户,培训农村建筑工匠200名。
● 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推进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3%,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到2020年,完成5000头生猪当量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配套设施整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农膜回收率达到80%。
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监测项目。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切实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数据收集和监测工作。
● 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库)系统治理
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到2020年,营造林8万亩。对岩溶地区灌木林地采取补植补造、封山育林等措施,申请认定为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1万亩。
实施废弃矿山及损毁土地修复工程。到2020年,完成全区采煤沉陷受损农房约1万户的治理工作,完成修复废弃矿山和压占、损毁土地18公顷。
实施农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到2020年,建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村2个。
实施水土保持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到2020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平方公里,综合治理中小河流20公里。
6. 实施乡村文化兴盛行动
推动核心价值观进农家。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我们的乡贤我们评、评出的乡贤我们学”“家风润万家”等活动;每年开展梦想课堂100场,到2020年梦想课堂参与率达到50%。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农家。充分发挥刘子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农村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支持“三农”文艺创作和文化队伍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
推进科学知识进农家。开展生态特色产业技术培训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完善乡村科普设施;推进实施“百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推动文明风尚进农家。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文明细胞创建活动;开展“幸福满乡邻”志愿服务行动;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及村社风俗监督员制度等。
推动法律法规进农家。到2020年,全区农民的普法知晓率达到70%,设立法治宣传专栏的村(社区)达到100%,打造“十佳村(社区)法治教育示范点”10个,新创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
7.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行动
深入开展农民群众体育。到2020年,全区农民群众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57%,农民群众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5%,8个镇建设成为体育特色镇,建成体育特色村10个。
完善农民群众健身设施。到2020年,全区农民群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
打造乡村体育品牌赛事。加快推进国家轮滑(滑板)全项目赛训基地、关坝凉风“梦乡村”垂钓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提档升级黑山谷户外极限运动基地、龙鳞石海定向运动基地等体育旅游项目,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文化综合体。
8. 实施乡村善治行动
切实加强农村党建。大力实施“党建强村”工程;加强乡镇干部人才倾斜支持;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持续整顿后进村基层党组织。
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党对农村各种组织的统一领导;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快“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建设法治乡村。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建立健全镇村调解、区级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
建设平安乡村。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区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广泛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区)、平安家庭等创建活动。
9. 实施农村民生保障和改善行动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以7个国家级贫困村和居住在高寒、边远、吊散的贫困人口为重点,大力解决路水电讯房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到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以上,义务教育达到优质均衡标准,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全覆盖。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落实城乡居民医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政策和失业保险政策,实施农民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补贴;积极将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全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推进国家健康区、卫生村镇创建;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建好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信息系统;加强农村慢性病综合防控。
大力促进乡村就业创业。到2020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000人,回引农村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3600人,职业培训1000人,发放扶持创业贷款3000万元。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
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着力强化项目建设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大力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