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 > 优化营商环境 > 优化营商环境 > 最新动态 > 内容详情

强化“四侧”协同、“四链”融合、“四业”贯通 涪陵 努力成为重庆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主力军
 发布时间:2025-04-22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涪陵城市全景

重庆建峰化工提氦装置

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MOF合成实验

涪陵高新区科创CBD

规上工业产值突破2700亿元,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67%,为2011年以来最高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年产值实现644亿元、同比增长3.6%;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总量分别达256户、2310户,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总量达94个、全市区县第一……

翻开涪陵去年工业成绩单,不难发现,在这里,产业加速聚集、创新快速汇聚,高质量发展底色愈发明亮。

以工业立区、制造业强区的涪陵,近年来持续坚持全局视野、链式思维,以“四侧”协同推动“四业”贯通,加快完善产业链这一主要载体,强化创新链这一重要动力,优化资金链和人才链两个关键因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聚链

壮大特色优势群落,补链延链助产业发展

涪陵制造业集群长足发展的背后,不仅有量的增加,更有质的提高。

在重庆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这里建设的合成氨弛放气提氦装置正有序运行。据介绍,这套提氦装置,是重庆建峰工业集团与中国科学院、科禾化工三方合作设计,是国内首套天然气化工弛放气提氦工业装置,其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这一装置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可年产纯度99.9999%以上的高纯氦气约15万立方米,为工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能源保障。”该负责人表示。

作为以创新驱动产业提能的代表,在涪陵不止这一例。截至目前,涪陵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总量已分别达256户、2310户,科技型企业对于该区高质量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贡献。

技术突破对产业影响巨大,企业对产业感知最敏锐,创新愿望也最强烈,是推动产业升级的主力军,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为此,近年来涪陵围绕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轻量化部件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页岩气及清洁能源、汽车船舶及智能装备三大500亿级支柱产业集群,榨菜、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精细化工四大100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延链补链”布局创新链,不断强化企业在产业中创新主体地位。

据涪陵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引擎,通过提质平台建设、加快成果转化、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等,该区不断促进产业升级。截至去年底,全区已成功创建5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1个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4个工业设计中心、105个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分别提高至40%、47%……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如何实现从数量向质量再跨越?“促进创新资源向产业链集聚,提升产业链企业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据涪陵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区已推动形成“企业+高校院所”“企业+企业”“企业+创新载体”创新联合体项目攻关机制,从企业产业发展需求出发,携手高校院所科创团队合力攻关。

如太极实业联合北大重庆大数据研究院、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院所实施“人工智能驱动的中药创制与评价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华峰化工联合重庆大学“环己烷一步氧化制备己二酸及脂肪酸技术”项目……2024年,全区全年累计组织实施国市科研项目40项。

赋能

布局全域科创版图,提质平台为产业赋能

坚持创新最终目的是加快发展。再度站在产业升级的风口,涪陵聚焦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将科技创新带来的活力,源源不断注入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把创新链融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涪陵真正实现了把科技创新转化为产业发展成果。涪陵高新区(综保区)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就是其中的代表。

据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入驻涪陵以来,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就牵头成立了创新联合体,在多个研发方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MOF材料量产工艺的突破,让材料成本降低了90%以上,为多个行业大规模应用夯实了基础,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其中研究院MOF固态储氢项目氢源智能已率先在行业实现产业化应用,实现年产值达3000万元。

推动科研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理工清科只是涪陵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涪陵聚焦新产业、新集群,通过串联创新载体、创新机构和创新型企业,正加速创新载体落点布子,加强创新与产业的协同联动,进一步做强平台版图。

围绕升级建设环长江师范学院创新创业生态圈,该区升级长江科创学院,新建光芯片与智能光电系统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页岩油气高分子材料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个;围绕加速打造明月湖科创园涪陵“智能建造”特色园区,该区聚焦“智能建造、智慧运维”两大领域,注册成立了全国首支智能建造产业专项天使投资基金规模5000万元,孵化“内墙涂装机器人团队”等创新团队8个,投资引进卓蚁科技(ALC条板搬运、安装机器人)等建筑机器人项目3个。

而围绕提质建设涪长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区,涪陵联合长寿共同组织立项新材料产业区级科研项目26项、资金245万元,开展创新渝论、新材料专题培训班等交流互访活动5次。

同时为强化创新机构创新策源能力,涪陵还顺应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来涪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科研机构发展体系,实施新型研发机构能力提升行动,推动一批研发能力强、示范效应明显的研发平台提质增效,实现更多从“1”到“N”的突破。

培优

深化资金人才融入,实现与产业同频共振

人才是第一资源,资金是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血液。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完善资金链、人才链,疏通各环节资金、人才进入产业链、创新链渠道。

眼下,资金哺育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的场景在涪陵不断上演。

“过去企业因缺乏大额固定资产,融资一直是难题,还好有政府的帮助,企业的发展才没有受影响。”提起涪陵的发展支持力度,重庆斯托赛克塑业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点赞不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绿色工厂等科技绿色金融政策为该企业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仅通过“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专精特新贷”经营快贷,该企业就获得资金近980万元,支持企业开展创新研发才迎来了改变。

“目前,公司在充足的融资环境下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正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并与高校院所展开深度合作,力求在铝箔袋和D型袋技术上实现国内首创,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上述负责人表示。

政策要素是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血液。如今的涪陵围绕“资金”“人才”等支持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关键要素,塑造了以全生成长过程支持为目标的,产业发展、创新推动、要素保障等支撑政策一体的生态体系。

在融入资金链方面,该区作为第三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统筹用好中央、市级、区级三类资金,持续开展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去年以来累计安排拨付超20亿元;还创新开发科技贷、科技易贷、“专精特新贷”等40款金融产品。

同时成立了超80亿元产业基金,采用“产业母基金+社会资本+地方出资”模式,主要投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高端装备等领域。目前该基金已储备项目20余个,预计年内带动投资超20亿元。

而在融入人才链方面,涪陵则在“引育留用”全程发力。通过创新打造“才聚涪州”引才品牌,持续开展“才聚涪州·引雁回巢”专项招聘活动,实施产业科创人才助企强链“涪聚”行动,组建人才导师工作室,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等方式,实现人才与产业、创新在涪陵同频共振、同轴共转。

如今的涪陵,产业聚起来、创新强起来、生态靓起来,全区加快打造重庆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主力军的步伐越发稳定。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