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区重庆青山工业变速箱一厂内,工人在新能源二线电驱生产线上与工业机器人协同工作。(资料图片)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位于两江协同创新区的中科摇橹船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在测试MicroLED晶圆外观检测系统。(资料图片)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今年8月,重庆汽车产业接连迎来利好——长安汽车与华为全面升级双方在品牌与生态、绿色能源等多领域战略合作;阿维塔科技投资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与华为共同支持该公司未来发展;赛力斯与华为达成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投资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两家重庆龙头车企“先人一步”入股华为旗下引望,被业界视为“重庆造”新能源汽车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多技术与渠道主动权的“大动作”。
在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进程中,新能源汽车正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写照。今年1—7月,“重庆造”新能源汽车产量达46.2万辆,同比增长147.8%,高于全国119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重庆持续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提能级”,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推动工业经济提升整体竞争力。
加快智能化转型
上马一批智能化改造项目,推动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机械手臂不停舞动,智能物流机器人将零部件准确送达,新能源汽车增程式动力系统产品接连下线……9月4日,位于长寿区的重庆小康动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康动力)智能工厂,现场繁忙有序。
“我们将数字化技改作为转型关键,通过应用一批智能化设备和数据信息化平台,不仅每月产量提升10倍以上,产品不合格率亦大幅下降。”小康动力数字化部负责人杨飞说,产业数字化带来的过硬产品品质,促进市场订单数量骤增。
智能化赋能生产带动提质增效,这样的场景在渝企已成常态——
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数字化车间,一台台机器人有序进行产品组装,30秒即可下线一台变速器。通过运用5G、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数字化改造,企业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同时经营成本降低10%以上。
重庆红江机械公司通过自主开发多个关键信息系统和软件,建成基于工业App且自主可控的柴油机研发生态,形成边缘计算、机器视觉等智能自动化单元柔性生产线,企业生产加工效率提升64%,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以上。
今年以来,重庆重点对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传统及新兴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推进“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态”数字化转型。其中,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今年1—7月完成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6520台套,技改投资增长25.2%、高于全国平均13.5个百分点;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累计实施新兴领域“揭榜挂帅”项目39个,持续壮大空天信息、氢能等未来产业。
同时,重庆还新认定39个智能工厂、138个数字化车间,累计建成183个、1096个。预计到2027年,全市规上制造业企业将进入数字化普及阶段,带动4000家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累计推动15万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推动数字化变革
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系统性重塑制造业
重庆全方位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为目标,建立以数字化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翅膀”。
走进宗申动力发动机生产车间,通过忽米网搭建的全产业链创新平台,操作工人只需扫描平台标识,系统即可将复杂的加工参数自动匹配到设备上,实现产品标识化和设备加工定制化,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目前,忽米网通过与宗申集团合作,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底座,汇聚多维度集成企业数据、上下游供应链数据和产业链数据,为产业升级优化提供决策支撑的汽摩“产业大脑”。
“这个‘产业大脑’是对区域产业发展全面掌握、分析、研判、预警的‘智慧大脑’,也是为企业制定发展决策的‘最强大脑’。”忽米网负责人称,“产业大脑”包含三个维度:在政府端,可掌握产业动态,便于制定更精准的产业扶持政策;在产业端,可打通产业链资源循环,促进物流、金融、人才等要素共享协同;在企业端,可降低数字化建设成本,将一批“小、轻、快、准”应用集中在产业大脑上,方便中小企业进行低成本使用。
以忽米网建成的汽摩“产业大脑”为例,目前该“大脑”已链接300多家上下游关联企业,实现政府端、企业端、行业端互通,让整个产业链效率提升近20%,供应链能耗降低14%,配套企业生产率提高20%。
“数据是产业大脑的基础,数据来源于生产一线,只有让工厂与‘产业大脑’融合应用,才能为政府产业治理、产业链协同联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市经济信息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在重庆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建成一批“产业大脑”将是重要一环。目前我市已在汽摩、五金、医药等重点行业布局,探索建立一批“产业大脑”,计划到2027年建成20个以上。
如果说,“产业大脑”是具备知识积累和深度学习能力的产业知识库、具备组件能力和场景解决方案的能力中心,那么“未来工厂”则是由新模式应用、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数字化装备普及等组成的高效率工厂。
这样的“未来工厂”,在重庆制造行业为数不少。
实验室里,一台机器人正在给一块汽车玻璃进行涂胶,旁边一台工业相机“目不转睛”盯着机器人,相机后面的监控屏幕上同步呈现机器人涂胶画面……这个充满科技感的生产场景,是重庆中科摇橹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摇橹船)的作业流程。作为国内首家完整掌握光、机、电等设计开发能力的人工智能企业,中科摇橹船主要为汽车制造、半导体等产业领域提供智能视觉装备及整体解决方案。
“我们的检测平台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既可缩短检测过程,又能提高检测稳定性和准确性。”中科摇橹船产品交付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企业正在为赛力斯提供软硬件系统架构,搭建运行环境,助力后者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在赛力斯智能工厂,生产线上同样是机器人作业——在这里,冲压一套汽车部件仅需5秒,2分钟即下线一辆新车。
“效率大幅提升得益于生产线智能化改造。”赛力斯负责人说,智能工厂以数字化为驱动力,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关键程序100%自动化。
锚定智能制造,今年重庆计划再建10个智能工厂、100个数字化车间。前不久,重庆启动本年度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提出,将实施19项任务,包括构建产业大脑赋能体系、推动重点领域企业转型升级等,通过加快建设产业大脑能力中心和一批行业产业大脑,推动产业数字化提升制造业“智造”能力。
强化市场主体培育
培育专精特新及独角兽企业,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企业强则产业强。建设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重在强化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培育力度。
如今,在全国多个知名鞋企的生产供应链名单里,都有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渝企——重庆华峰新材料有限公司。
这家新材料企业不仅量产己二酸、聚氨酯树脂等新材料产品,其3D打印的一体轻量运动鞋等应用产品,在消费市场同样“叫好叫座”。
另一家“小巨人”企业,重庆瑜欣平瑞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则是以每年近1000万只的销量,在全球通机点火器市场占有率达到20%。
“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突出,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4%,高出全市平均水平约3个百分点,营收和利润也表现抢眼,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市经济信息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产业链短板空白,重庆正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市场主体,形成“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跨越期”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在壮大专精特新企业的同时,培育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也是重庆强化市场主体培育的重要路径。
今年6月,在渝举行的2024中国(重庆)独角兽企业大会上,公布了一批重庆本地独角兽、潜在独角兽及瞪羚企业,引人瞩目。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4年来,重庆的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增长率超过60%。其中,重庆潜在独角兽企业群体总估值为257.73亿美元,瞪羚企业近年的合计营收增长率达到34%。
“引进和培育一批能力强、前景好的独角兽、潜在独角兽及瞪羚企业,将加快新质生产力生成发展。”市经济信息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此前我市出台《重庆市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工作方案》,计划到2027年,全市将培育独角兽企业15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0家、瞪羚企业300家。
同时,重庆还将组建中小型“硬科技”企业帮扶库,计划每年重点帮扶企业不少于50家,推动入库企业营业收入实现3年“倍增”,实现优秀入库企业“做大、做强、做上市”。
相关新闻>>>
重庆加快培育“2346”人工智能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
重庆正在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近日,市经济信息委在全市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征集,将围绕“技术底座、行业应用、装备产品、支撑保障”4个类别展开。
据介绍,此次在技术底座类申报类别,将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基础设施、技术能力等,征集一批体现技术底座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具备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的典型应用案例。
而在行业应用类申报方面,将聚焦人工智能赋能钢铁、有色等10个行业,征集具备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的典型应用案例;装备产品类申报将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智能产品进行案例征集;支撑保障类申报则是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支撑要素和保障体系开展案例征集。
“培育人工智能及服务机器人产业‘2346’发展布局,是我市已制订并正在执行的‘路线图’。”市经济信息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计划到2027年,重庆人工智能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建设将取得重要进展,人工智能算力显著增强,服务机器人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能力和应用深度将走在全国前列,实现营收300亿元以上。
其中,在“2346”布局里,“2”是夯实算力与大模型两项基础,在提升人工智能基础算力方面,重庆将加快两江水土云计算中心、西部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等现有算力资源整合,为人工智能及服务机器人企业来渝发展提供基础算力资源;在构建服务机器人大模型体系方面,将建成涵盖专用大模型、业务大模型等大模型体系,提升服务机器人感知、交互等水平。
“3”是建立“合作、孵化、运营”3个平台,包括建立生态合作及产业推广平台,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攻关等行业服务;建立企业孵化平台,通过建设金凤科创园等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争取更多人工智能及服务机器人领域创新成果来渝转化;建立行业公共运营服务平台,面向城市治理、清洁服务等领域,推进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示范应用。
“4”是建设4类产业集聚区,包括两江新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核心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人工智能及服务机器人产品创新核心区、中心城区服务机器人整机制造集聚区、渝西地区服务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区。
“6”是建立6类产品体系,即清洁服务机器人、物流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居家服务机器人、特种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
另外,重庆还将持续建设一批机器人应用示范场景,加速产业生态集聚。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