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政务动态>区县动态

呵护绿水青山 打造金山银山 共享幸福靠山 涪陵执“绿”为笔擘画绿富同兴

发布时间:2025-08-15 09:55
发布时间:2025-08-15 09:55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绣球花引众多游客 摄/毛登枢

大顺镇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俯瞰图

“两山”理念下处处书写“绿色答卷”。近日由著名音乐制作人郝雷词曲创作、华语乐坛美音歌手斯琴高丽演唱的《山水谣》在众人期盼中如约而至。取材“绿水青山”这一篇章,歌曲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显著成效,展现了加快美丽重庆建设、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守好一江碧水的美丽画卷。

绿水青山看重庆,只此青绿最涪陵。近年来,涪陵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奋力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走出了一条具有涪陵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新路。

今年上半年,在GDP同比增长6.3%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如今的涪陵大地,“颜值”与“价值”并驾齐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图景徐徐展开,尽显生态之美、发展之盛。

守山护水 绿水青山的颜值越来越亮丽

秀美的风景,葱茏的青山,蜿蜒的河水,美丽的农田,位于涪陵涞滩河的太极湾段已悄然改变。

涞滩河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是涪陵区级重点工程,也是“十四五”期间重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实施项目之一。太极湾段作为该工程六段之一,自去年10月开始实施,不仅实现水环境生态修复,再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原生态美景,通过合理发挥本土植被、人文要素的原生性和在地性,使涞滩河呈现巴渝乡村田园画卷,为市民提供高品质休闲空间。

涪陵地处长江与乌江交汇处、三峡库区、武陵山区,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涪陵坚决扛起责任担当,守山护水,当好长江上游的“生态卫士”。从青山到绿水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在涪陵大地铺展开来。

这里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着力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体系,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做实河长制、林长制,推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严格管控河湖水域岸线,规范整改占用岸线,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多年来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效益凸显,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涪陵还一体化推进“九治”攻坚。健全完善“六大机制”,抓好“四源同治”,持续提升城市“气质”;分类实施入河排污口整治,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提质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坚持数字赋能长江生态检察官工作……这些创新机制,有的在重庆率先试点,有的从涪陵走向全国。

2024年涪陵长江、乌江涪陵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2个国考、2个市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国控站点优良天数321天、同比增加16天,PM2.5年均浓度为“十四五”最低、下降率全市第一,土壤、声、辐射环境质量稳定,实现了局部改善到全域显著提升的历史性跨越。

现如今,放眼两江福地,绿色已成为最动人的底色,绿色生态成为涪陵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

绿色发展 金山银山的价值越来越凸显

过去地处偏僻的武陵山镇、大木镇如今迎来了新变化,借助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两镇在生态“凉优势”加持下正实现着旅游“热经济”持续火爆。

今年暑假期间,涪陵推出“清凉武陵·浪漫大木”系列避暑消夏活动。两个月时间里,实现“高山外卖”服务、建成投用特色漂流项目、集中开市“涪陵甄品・高山鲜集”特色集市……创新场景、优化服务、联动资源接连上演,为两个镇避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暑期以来,整体避暑游客同比增长25%以上。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近年来,涪陵上下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引领,把“绿色+”融入经济高质量发展各方面,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探索建立绿色产业体系,推进全域旅游,实施“1+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振兴行动,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绿”变产业、产业变“绿”,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高质量发展胜势。

多年来,良好生态蕴含的经济价值,正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综合效益。

中药材林下生金,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的同时,形成了以大顺镇为核心、辐射周边10个乡镇的产业带,林地亩均产值从两三百元跃升至一两万元,中药材全产业链的增值效应让农户从“卖原料”升级为“卖产品”;榨菜转型升值,从传统作坊式、分散式生产逐步向集中、规范、绿色的生产方式转变,小小青菜头成功孕育出百亿大产业,生长在绿水青山的“青疙瘩”变成“金疙瘩”,“涪陵榨菜”获评全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美丽风景更成为美丽经济。作为全市生态偏好型旅游经济的鲜活样本,抓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机遇,武陵山旅游度假区以“旅游+农业”促进农旅一体,以“旅游+服务业”促进三产优化,以“旅游+体育”促进康养业发展,以业态的多样化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旅游产业发展的吸引力持续增强。

如今,涪陵“工业独大”的格局早已成为“过去时”。推进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和绿色产品供应全面发展……一“绿”贯穿发展全过程,让“护绿”与“创富”形成良性循环,交出了一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满意答卷。

共富共美 幸福靠山的福祉越来越厚实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经济财富,更是社会财富。从“千万工程”起步,涪陵还不断深化保护与发展的协同,实现绿富共赢。

盛夏走进武陵山镇乐道村,干净整洁的村道、生态优美的河湖,碧水清清倒映着周边灰瓦白墙的房屋和依然葱郁的树木,一幅美丽宜居的巴渝和美乡村画卷在眼前展开。“现在环境变好了,我们住着非常舒服,早晚沿着景观散步、聊天,日子过得很满足。”村民蔡尚银满意地说。

同样点赞的还有乐道村2组武陵山寨精品农家乐负责人高应雪:“村里越来越美,旅游风光也越来越好,乡村旅游发展劲头才越来越足。去年我们就接待游客3万多人,希望今年能够再翻一番。”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多年来,涪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改革创新的金钥匙,在更广阔和更综合的范围,积极探索生态补偿路径和“两山转化”路径,共建共享、互利共赢,推动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聚焦“宜居宜业”,这里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藏于山水之间、凝聚山水灵气的田园村落,不仅给百姓带来幸福生活,更由此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通过常态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清一改”“五清理一活动”,一体推进农村厕所、污水、垃圾“三个革命”,越来越深入的建设行动让乡村美起来;通过三变改革,越来越多的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回来、留下来、融入进来,让乡村焕发新生机;通过榨菜、中药材、生态畜牧产业发展,越来越多诸如攀华预制菜、太极虫草、中粮粮谷等硬核项目看好涪陵、投资乡村,让“绿起来”带动“富起来”实现“强起来”,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的互济共生。

2024年,涪陵健全强农惠农富农工作体系,持续深化强村富民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累计实现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1个、全市“强镇带村”试点1个,创建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3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90%以上,“林药共生”实现林药年产值5亿元、带动3000余户林农增收。

除此之外,景区与乡村相得益彰更奉献新机。荣获全国“景区带村”旅游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称号的武陵山大裂谷景区,助力武陵山镇发展民宿、乡村酒店达185家,实现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5万元,同比增长6%。

如今,在旅游景区,好空气、好水源等生态产品成了游客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在广袤乡村,绿起来的环境吸引了八方来客,靓起来的产业带动共同富裕。好山好水让老百姓纷纷端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让身边的风景、脚下的土地既具“生态美”,又具“经济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涪陵将不断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呵护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让人民群众在“两山”转化中共享幸福靠山。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