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政务动态>区县动态

内外兼修 增颜提质 美美与共 渝北 以“和美”为笔 绘就乡村振兴靓丽底色

发布时间:2025-04-28 11:38
发布时间:2025-04-28 11:38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渝北区兴隆镇牛皇村和美乡村风貌

大盛镇天险洞村廖家湾美景

渝北区兴隆镇智慧农业种苗工厂

暮春时节,行走在渝北乡村,处处展现出勃勃生机。从生态宜居的田园风光,到文明有序的乡风民情,从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到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从点上突破迈向全域推进,这片土地正经历着由内而外的深刻蜕变,生动诠释着“和美乡村”建设带来的崭新气象。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据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美丽环境“打底”、特色产业“强基”、和谐善治“聚魂”,全力打造共建共美共富的新时代和美乡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目前,渝北区已先后获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地区、首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单位、全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渝北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

如今的渝北,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次第展开。

村庄美 乡村风貌颜值靓

春日时节,徜徉在大盛镇青龙村,宽阔整洁的柏油马路不断延伸,一栋栋极具特色的巴渝传统民居依山傍水,汇聚成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谈起这几年村里的新变化,村民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过去可不是这样。”青龙村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庄,该村从人居环境整治起步,强化水、电、路、讯、网等基础配套设施,加强日常管理维护,并在和美乡村建设中通过充分挖掘村庄历史文化,结合村庄道路房屋布局,将滨江观景步道、水码头景观、水边亭榭等蕴含人文价值的景观点进行串联,焕发出宜居宜游的美丽风貌。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青龙村的发展路径在渝北不是个案。近年来,渝北将乡村建设作为全区农业农村领域最大的民心工程,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广泛倾听群众诉求,全面排查各村短板弱项,做到“一镇一村”拿方案,分类定标、因村施策,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扎实推进道路、饮水、网络等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构建城乡一体、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截至目前,渝北全区硬化便道入户率、硬化公路村民小组通达率和通畅率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天然气行政村覆盖率分别达96.3%、80.2%,行政村动力电、光纤和5G网络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市级示范区、全国示范县(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区。

乡村也变得更加靓丽。该区创新“八改六化”整治标准,累计实现改造提升农村危旧房8.7万户,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4.16万户,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到97%、100%、75%。

截至目前,渝北全区已累计创建市级美丽宜居乡村和巴渝和美乡村57个、整洁美丽庭院3950个、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1个。

产业兴 乡村振兴动能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时下正是沃柑丰收季,在洛碛镇总计4500余亩晚熟沃柑迎来最佳采摘时节。在各村果园里,果农们采摘、分拣、装箱忙个不停,收购运输沃柑的货车一辆接着一辆,排起长龙准备送往全国各地。

“等到沃柑采摘销售完成,合作社分红加上务工收入我今年能挣好几万。”村民蒋长贵满怀希望。据了解,该镇通过“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已为周边群众提供近330个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而在渝北区,像洛碛镇这样的案例还有不少。近年来,渝北区把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的引擎,建机立制、补链成群,正厚植集体经济发展强动力。截至目前,通过混合开发、股权合作等6种模式,累计盘活闲置土地6.3万亩、房屋3.2万平方米,建成特色产业基地42个。通过创新“村企公司”培育机制,探索“镇级统筹、村村入股、专业运营”模式,累计组建镇级公司11家、联营公司61家。

“多措并举支持下,全区近5年村集体经济累计实现经营性收入17亿元、经营收益4.2亿元,累计向成员分红8000万元,带动村集体成员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该区还以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突破口,聚焦“现代设施农业、都市体验农业、山地特色农业”三大方向,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苗为主、奶肉制品加工和柑橘优质水果为辅的“一主两辅”优势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截至目前,渝北已累计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9家,拥有“两品一标”169个,认证国家名特优新产品和市级品牌农产品53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3个。

2024年,渝北全区全年累计实现农业总产值49.89亿元,同比增长3.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27602元,增长4.1%。

治理好 乡村和谐活力旺

和美乡村,不仅看“颜值”,重“价值”,更要看“内涵”。如今,走进渝北各地村社,人们看到的多是如下图景:村庄美了,村民腰包鼓了,大家的心气也更齐了。

在统景镇江口村,农户庭院里“民情茶室”成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听民情、问民需、解民忧的前哨站。“以前涉及村里发展的各项事情,常常有村民不理解、不支持,如今大家坐在一起喝喝茶,经过政策宣讲和答疑解惑,很多问题商量后都能现场解决。”江口村相关负责人表示,“民情茶室”实现了村里大事儿小事儿,事前问事、随时说事、及时办事、定期议事、事后查事的全流程治理,为发展畅通渠道,为群众解决实际难题。

“汇集广泛的社会参与,加速构建多元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凝聚起和美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据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区以全国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坚持以善治推动,正让乡村治理不断好起来。

渝北精细划分基础网格和微网格1.5万个,配备专职网格员4062人,实现网格党组织覆盖、专职网格员配备动态保持“2个100%”,为治理筑牢了根基;通过创新“五事工作法”“逢十协商日”等制度,开展清廉村居“五明”组织建设,开展“三管一养成”“五风润新村”等活动,建成联动46个行业部门和相关领域的乡村综治信息系统,这里的治理“四治”融合,提升了治理效能。

由此,一个个叫得响有实效具有渝北辨识度的标志性治理品牌脱颖而出:如“民情茶室”“四张清单”经验做法在全市全国推介,“乡村管家”全域治理品牌获评首届“重庆市改革创新奖”,《清廉护航集体经济再上新台阶》获评清廉重庆建设优秀实践案例……

一项项治理创新,成就的是和美乡村的精气神。截至目前,渝北全区已创建国家和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10个,建成“情理堂”“和心亭”“畅晚庭”等22个乡村治理示范点。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广袤乡村美起来、富起来、活起来,这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渝北全区上下将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全力推动“五大工程”“四大抓手”重点任务,砥砺奋发,绘新景、创新绩,加快建设“业兴、村美、人和、民富”的巴渝和美乡村。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