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政务动态>区县动态

高质量打造巴渝和美乡村 永川 为建设重庆城市副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发布时间:2025-04-28 10:55
发布时间:2025-04-28 10:55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来苏镇万亩水稻基地

何埂镇高标准农田建设

仙龙镇智能化育秧工厂

永川秀芽核心产区示范基地

图左:水稻机械化收割

图右:稻虾综合种养

暮春时节,走进地处成渝发展主轴的永川区,各种农机正在田间地头上下翻飞积极开展春耕备耕;曾经绿意盎然的油菜田,如今已被饱满的荚果所覆盖,即将迎来丰收;干净整洁的院落与蓬勃发展的产业共同绘就了一幅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的奋进图景。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一直以来,永川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五个振兴”,一体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加快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不断激发城乡共同繁荣内生动力。

如今的永川,2024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37.7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27元、增长3.7%,乘着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的春风,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乡村发展越发大有可为,为永川培育建设重庆城市副中心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业增效益——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生态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永川,箕山、英山、巴岳山、黄瓜山、云雾山“五大山脉”适宜的地理纬度、气候温度、海拔高度、空气湿度和土壤酸碱度,成就了永川秀芽“芽叶翠嫩、色绿香幽”的独特品质。

近日,走进位于永川区的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研试验基地,茶叶在阳光下闪烁着翠绿的光芒。作为全市首个智慧茶园核心示范基地,这里安装了不少太阳能光板、杀虫灯和植物生长监测仪等设备,可实时采集茶园的气象、土壤、茶叶长势等数据,再通过物联网传输到后台系统进行分析处理,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永川茶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新质生产力始终是其发展壮大的推动力。永川区大力实施“永川秀芽茶产业大脑”建设项目,推进“茶叶—茶液—茶业”一体化系统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具有永川辨识度的“茶产业大脑+未来茶厂+未来茶园”数字经济新模式。积极引进陈宗懋院士工作站以及中茶所专家工作站等,联合开展茶园绿色防控与低碳生态技术示范,推广运用LED杀虫灯、智能测报仪等技术,为永川茶产业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力和创新活力。

借助科技赋能,永川区茶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逐步形成了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茶产业格局,已发展成为永川农业最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之一。2024年“永川秀芽”品牌价值评估达34.32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近45亿元。

传统茶产业长出新质生产力的“新芽”,折射出永川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迭代升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永川区发挥其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实施智慧农业项目13个,涉及粮油、茶叶、食用菌、特色水果及豆豉加工等相关产业,推广运用智能化育秧工厂、现代桑蚕产业基地等,推动农业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促进其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着力推动“土特产”成为乡村振兴大产业,永川积极构建“1331”现代生态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牢牢守住粮油基础产业,积极打造茶业、渔业、宠物业三大百亿级优势产业,数字赋能农机服务、农技服务、农经服务3大农业服务业,着重培育一批具有永川辨识度的土特产品牌,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以调味品、休闲食品、竹木加工等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港桥产业园获评重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十佳”园区。一批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乡村产业和特色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永川秀芽、永川豆豉、永川香珍、黄瓜山梨、五间西瓜、朱沱龙眼等农特产品影响力、知名度、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此外,永川还聚焦打造新时代巴渝粮仓,积极发展优质粮油生产,开展粮油单产提升“百千万”示范、“吨粮模式”攻关示范。迭代升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永川区各大农业优势产业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农村增活力——

内外兼修推进乡村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

直播带货、短视频带货是一种新兴的网络电商销售方式。去年7月,永川开启“一村一品一主播”直播电商带头人培育行动,通过培养一批高素质、懂科技、善管理、会营销的电商管理新型人才,让更多农特产品走出田间地头,迈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经过为期10个月的系统培训与实践孵化,永川区8个镇街,85个村社区近600人基本掌握短视频脚本撰写、制作与剪辑,直播互动与带货技巧等多项技能,其中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种养加能手、地方主播、村社干部等,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我们立足粮油产业、茶叶、食用菌、名优水果、稻+N生态养殖业等特色产业,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0807人。鼓励本土人才回报家乡,投身永川发展建设,回引本土人才到村挂职200余人、返乡创业人才300余人,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人力支撑。”永川区有关负责人介绍。

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扎根乡村,为永川乡村振兴注入了活水。近年来,永川区积极谋划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提高文明乡风建设水平,打造平安法治乡村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创建巴渝和美乡村的“先手棋”,永川大力实施“五清理一活动”,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健全生活垃圾处理长效机制,持续提升乡村美化、绿化、亮化水平。基本实现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农村基础设施持续优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3%,实现水泥路“组组通”,首批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荣誉称号。

以整体智治带动乡村善治,焕新乡村新面貌。永川深化“家风润万家”“最美全家福”活动和广泛开展“感动永川人物”“永川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推行党建引领积分制、清单制、院落制,健全互助小组、建好积分超市、建设“院落微治理”试点示范村,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为“院落微治理”赋能,建成平安示范大院41个,累计调解矛盾纠纷4717件,不断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制度。

南大街街道黄瓜山村开设“邻里评理堂”,解决群众参与“共治难”问题;来苏镇观音井村伍家坝因地制宜发动农户就地取材参与院落美化,形成“坛子院墙”“石磨路沿”“酒瓶围墙”等特有微景观;宝峰镇泸永桥村实施农房风貌改造和人居环境改善,建成“稻香名苑”……一批点状盆景串珠成链变为美丽风景,从人才回归到基础设施,从生活便捷到邻里和谐,永川广大乡村地区呈现出活力满满的发展生态。

农民增收入——

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沿着国道246线泸州至永川快速通道,走进泸县立石镇中咀村,印有“四川泸县·重庆永川 川渝融合泸永现代农业示范园”红色大字的标志牌格外醒目。

示范园内,永川和泸县联合成立了川渝首家跨省市强村公司——永泸强村公司,其主营项目为农机社会化服务、农产品粗加工、农旅发展等。通过成立强村公司,不仅为两地群众提供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两地也可互享对方的种子、农技指导等农业扶持政策。

去年8月,永川区仙龙镇双星村的一片稻田里,两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忙收割,永川区仙龙镇、吉安镇和泸州市泸县立石镇2400余亩水稻迎来了丰收。与往年相比,这批水稻不再是“各回各家、各找市场”,永泸强村公司和重庆新世纪百货签下三方购销协议,协议合作总金额达2800万元,加工后的稻米将分批次进入重庆“大市场”。

永泸强村公司成为了川渝两地突破行政边界、破除体制机制壁垒,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的典型案例。近年来,永川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三变”改革与市场主体联合合作,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路径。永川区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因地制宜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农业“标准地”、村集体“公司化”改革,推动“村企联合”发展。

永川区何埂镇科名村曾是空壳村、后进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差、土地闲置问题突出、村集体无收入。该村抓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宜机化土地整治的契机,成功改造闲置土地3000亩,村里创建铭科农机合作社组建专家团队和农机、农技服务团队,建成片区农机调度中心、农机维修中心、农机培训中心等农机社会化服务载体平台,在本区和周边区县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如今,科名村已经成为永川区利用土地资源壮大集体经济的一张金名片,2024年村集体种植面积超过1900亩,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12.7万元,纯收益达45.7万元。

向改革要动力,为强村富民拓新路,永川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已设立或参与设立“强村公司”达到84个,2024年全区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9509.14万元,全区207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在10万元及以上,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