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打开

(欢迎您)注销

梁平 “全域治水·湿地润城”为美丽重庆添彩

发布时间:2024-06-19 11:54
发布时间:2024-06-19 11:54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梁平全域治水,湿地润城 摄/刘辉

城市小微湿地公园成为市民休闲乐园 摄/向成国

龙溪河梁平区云龙段 摄/熊伟

梁平积极探索“小微湿地+”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摄/熊伟

行至高梁、心纳平川。梁平,史称梁山,地处渝东北和川东北的重要联结点上,沃野千里、良田万顷,溪流纵横、六水蜿蜒,自然资源禀赋优越。

系统梳理资源禀赋和生态家底,梁平统筹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创造性地提出“全域治水·湿地润城”工作思路,持续提升全域水生态环境质量,重抓湿地保护修复,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有机统一,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县城,为高水平建设美丽重庆添彩。

治水 探索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5653”经验

农村黑臭水体是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据统计,梁平区累计排查农村黑臭水体102条,涉及23个镇街、人口3万余人,黑臭面积10万平方米。

“把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民生工程。”梁平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称,坚持系统思维,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找准问题成因、症结,因地制宜,把各方面政策措施综合起来,系统集成、多跨协同。“三分治、七分管,探索形成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5653’经验。”该负责人说。

一是突出“五式”排查,采取网格式、点穴式、顺藤摸瓜式、晴雨对照式、停水检查式“五式”工作法,全域彻查农村黑臭水体位置、类型、面积、黑臭成因等基本信息,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动态准”,实现排查全覆盖、源头全厘清。

二是开展“六型”治理,分散生态小循环型,采取分雨污、纳管网、修卫厕、清污泥、建小微湿地整治措施;塘库综合治污型,采取排污水、清污泥、栽植被、换好水、纳管网、控面源整治措施;集中多级净化型,采取分雨污、纳管网、修卫厕、清污泥、建小微湿地整治措施;沟河岸带修复型,采取分雨污、纳管网、修卫厕、清污泥、栽植被、补水源、控面源整治措施;尾水三池两坝型,采取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两级过滤坝整治措施;养殖林田消纳型,采取建干湿池、分雨污、纳管网、预处理、清污泥、安监控、林田消纳整治措施。

三是注重“五抓”推进,抓组织领导,高位统筹、顶格推进;抓特色示范,全国首创以“小微湿地+”为特色的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模式;抓质量管控,建立“区级督导、镇村监管、设计交底、监理监控、群众旁站”质量监督体系;抓联合施治,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与龙溪河治理PPP项目、水系连通工程、雨污分流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养殖整治、道路建设等项目同步设计、一体建设;抓调度督导,实行“周调度、半月研判、月晾晒、季通报、年考核”机制。

四是强化“三机制”监管,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将黑臭水体管护纳入《村规民约》、村社党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坚持市级例行监测和区级随机抽测相结合,及时发现和预警水质问题;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农村污水治理纳入党政目标绩效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双考核。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5653’梁平经验入选首批美丽重庆建设典型案例。”梁平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83条,总投资1500余万元,消除黑臭水体面积6万平方米,惠及人口1.5万余人,“剩余19条正在全面推进水体治理,预计今年7月底前全面‘清零’。”该负责人说。

做靓水系连通工程、做实水体治理工程、做优水源修复工程、做旺水乡文化工程,梁平通过“全域治水”,沿河镇街污水收集率90%、处理率95%、处理达标率100%。龙溪河(梁平段)获评“长江经济带美丽河流”“重庆市十大最美河流”。

治山 学好用好“两山论”实现“竹山变金山”

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位于明月山·百里竹海旅游度假区腹地,全村森林面积8000余亩,其中成片竹林6000多亩,竹类植物上100种,森林覆盖率84%。

上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猎神村凭借丰富的矿产、竹林资源,先后建起了大小石膏矿20余家,长期过度采矿,导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村里常年灰尘笼罩,清澈的溪流也渐渐干涸。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竹山镇的负责人介绍,首先精准施策,新建3座聚居点小型污水处理站,新建一二级污水管网4.3公里,全面完善入户污水支管网9.2公里,在全区率先完成“厕所革命”,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永久性全部关闭村内石膏矿,划定6.4平方公里生态保护区,修复矿区生态,生态搬迁建设“猎神居”。落实严格的竹林管护机制,推动竹林成为生物多样性的栖居地、林下经济的培育地。

打造小微湿地、复绿矿区、整治河道,加快生态修复,猎神村形成了“一湖三溪千亩湿地万亩竹林”自然生态系统。

现在,猎神村依托丰富的田园风光、竹海山色,突出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围绕建设明月山绿色有机农业带发展特色种植业,利用传统老院落、老民居打造精品民宿群,借势旅游人气发展商贸服务业,打造集餐饮、住宿、购物、竹编体验于一体的猎神巷商业街,让近万平方米的“堂屋”变“商铺”、“农房”变“客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竹工艺编织、林下种植特色产业,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据统计,猎神村累计实施低效竹林改造8000余亩,发展林下竹笋菌种植100余亩、绿色水稻种植170余亩、特色蔬菜种植300余亩,培育出“百里槽”“竹丰湖”等绿色有机品牌;实施以明月峰、老鹰窝、猎神湖、猎神居、猎神巷、农业体验观光产业园、锣鼓洞、梦溪湉园为主的八大重点项目,发展民宿、竹家乐40家,积极融入川渝东北毗邻区县精品民宿旅游环线及明月山百里竹海民宿游线路。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去年,猎神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33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8万元。梁平区将猎神村打造成了践行“两山论”样板地,实现了“竹山变金山”。

治城 打造城市湿地连绵体推动产城景大融合

双桂湖坐落于梁平区双桂街道境内,曾几何时,这里水质恶化至五类。2015年,双桂湖实施治理,2017年获批国家湿地公园称号。

“双桂湖是重庆最优质的城中湖。”梁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双桂湖为城市湿地网络核心,梁平创新性提出“城市湿地连绵体”概念,利用城区“一湖三库四水”优质水生态资源,依托牛头寨、品字山等城市自然山水脉络汇集形成山地水源地,大力实施河湖连通工程,通过溪流湿地、城市小微湿地、立体山坪塘,串联双桂湖,引水入城、进小区,湿地真正融入城市,形成25.3平方公里的城市湿地连绵体。以山为骨,以水为脉,构筑城市生态屏障。

现在,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城市重要的生态控制点、中心城区的生态核心绿地,是集湿地涵养保护、污水生物净化、科普教育、休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田园互动公园,水质稳定至Ⅲ类,湖内高等维管植物达623种,发展荇菜20个群落面积500余亩,累计观测到鸟类213种,获得“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在创新打造城市湿地连绵体同时,梁平突出“留、改、拆、增”,围绕完善城市生活、生产、生态、人文、安全功能,开展“城市体检”,以城中村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维护等工作为抓手,高效实施城市更新提升,加快推进西大街、石马山—罗汉山片区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高品质呈现有历史的城市、有情怀的街巷、有故事的建筑,用“梁平烙印”增强城市历史感、厚重感。

近年来,梁平区已累计筹集28亿元资金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2万人“出棚进楼”;在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服务功能提升中全面提升消防、电梯、安防、管网等配套设施,全区64%的社区达到绿色社区标准。

“创新城市湿地连绵体推动了产城景大融合。”梁平区发改委负责人介绍,中心城区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集聚、科技创新、生态示范、生活宜居等功能持续完善,为产业转移和人口转移备足了发展空间,满足了城市新区和工业园区的拓展需要。

现在,重庆梁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梁平高新区”)是渝东北、渝东南区县首个市级高新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形成了预制菜、集成电路两大主导产业,新材料、智能家居、装备制造三大特色产业,通用航空、新能源两个“新星”产业体系。

目前,梁平高新区成功创建市级绿色园区,拥有市场主体超2000余户,入驻工业企业240余家,在库规上工业企业82家,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市级绿色工厂7家,市级能效领跑者1家,水效领跑者1家。据初步测算,“十四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已提前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治乡 探索“小微湿地+”促进乡村“和美蝶变”

梁平虽然没有大江大河,但小微湿地资源丰富,拥有408条流域水系、78座湖库、80万亩稻田。梁平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提出“全域治水·湿地润城”思路,实现整体保护、系统治理、和谐发展,促进乡村“和美蝶变”。

“完善湿地保护顶层设计,规划引领‘护湿’脉络。”梁平区林业局负责人介绍,以小微湿地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出台全区实施小微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总体规划(2019—2035年)等,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建设,重建小微湿地、田园、森林、竹园与人的关系,打造城市湿地连绵体、乡村小微湿地生命共同体,让小微湿地为城乡整体风貌提升锦上添花。他说,“探索‘小微湿地+’助力和美乡村建设,关键要转化湿地经济价值。”

一是“小微湿地+有机产业”。发挥80万亩稻田湿地优势,立足“一村一业”,因地制宜推广“池塘+基塘”湿地生态农业模式,加快形成乡村新质生产力。礼让镇川西渔村湿地修复后,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建成全市最大生态渔业园,年孵化各类鱼苗10亿尾,生产水产品1.5万吨,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超过3亿元,连续3年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

二是“小微湿地+民宿康养”。围绕“全域康养·四季度假”理念,在保留农村原始风貌基础上,将稻田小微湿地与民俗院落林团小微湿地融合,建成“梦溪湉园”“碗·米”为代表的100余家竹海民宿群、稻香林团民宿群。“明月山·百里竹海民宿回归之旅”入围全国100条精品主题旅游线路。

三是“小微湿地+生态旅游”。利用乡村湿地独特的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精心打造双桂湖·湿地风光、万石耕春·稻作、川西渔村·渔业等生态旅游示范景区。2023年接待游客1502.3万人次、旅游收入近97.6亿元。

四是“小微湿地+自然教育”。创办长江三峡自然学校、明月山乡村湿地自然学校、和美乡村学校,开发“未来农场”体验等自然教育课程,编制湿地科普图册,建成重庆小微湿地特色学校等36个湿地保护宣教场所。双桂湖已获批“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重庆市科普基地”等8个基地荣誉称号。

“构建湿地保护新格局,赢得湿地发展的最有利时机。”梁平区相关负责人称,梁平累计建成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小微湿地400余个,先后获评“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西南地区唯一“国际湿地城市”“202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城市”等,猎神村山地梯塘小微湿地修复案例入选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他透露,“全区湿地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超177.4亿元,人均GEP7.2万余元。”

截至目前,全区6个村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2个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1个村被评为“全国美丽宜居乡村”。2023年,梁平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 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