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政务动态 > 区县动态

看渝中区文旅业如何让城市记忆活起来、让乡愁可见可感——精雕旧时光 讲好新故事

发布时间:2020-08-20 14:50
发布时间:2020-08-20 14:50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渝中区枇杷山印制一厂,现在是“网红”文创打卡地(摄于8月5日)。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位于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的棫園旧址(摄于8月1日)。

最近,一张名为“渝尔代夫”的照片在网上热传。图中,江水、沙滩和来福士广场同在一片蓝天下,水清沙幼,风情万种。

其实,这不仅仅是江、城、楼的“合影”,更是旧时光与新故事的“同框”——来福士广场往南约800米,坐落着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湖广会馆;再往西南方向走1.4公里,就到达南宋重庆府衙署所在地、有800多年历史的白象街传统风貌区……

山与水、新与旧、繁华的商业体与古老的街区,融合成一个独特又迷人的渝中。在这里,人们既能触摸到厚重的城市历史,又能感受到强劲的时代脉搏。

近年来,洪崖洞、李子坝、鹅岭贰厂、长江索道等热门景点层出不穷,并频频出现在影视作品中,成为新一代“重庆元素”。

这与渝中区近年来“精雕旧时光,讲好新故事”的发展思路息息相关。因为这份坚持,渝中区的旅游业收入从2015年的237.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463.5亿元,短短4年内几乎翻了一番。

挖掘历史文脉

留住城市记忆、居民乡愁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的一句名言,恰好描述了渝中区之于重庆的意义:“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作为重庆“母城”,渝中区保留了重庆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记忆、城市面貌。

史料记载,从战国时期(公元前316年)到明代(1371年),重庆经历四次大规模筑城,均以渝中半岛为中心。晚清时期,朝天门见证重庆的开埠通商历史;抗战时期,大使馆、金融机构大量聚集解放碑至朝天门一带。“母城文化”“抗战记忆”“红岩精神”相融合,酝酿出渝中区独特的人文气质。

据统计,渝中区有不可移动文物149处(173个点),历史文化遗产全市数量最多、密度最大、价值最高。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占全市约30%,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占全市约13%,抗战文物占全市约2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市委书记陈敏尔强调,山水是重庆的“颜值”,人文是重庆的“气质”。不忘本来,才能走向未来。

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指示要求,不仅是渝中区文旅行业发展的机遇,更是渝中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渝中区下大力气精雕“旧时光”,保护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和居民乡愁。

为保护文物,渝中区下足“绣花”功夫,严禁随意拆除和破坏。近年来先后投入数亿元,完成东华观藏经楼、郭沫若旧居、中苏文协旧址等50处文物修缮工程,一批保护等级高、社会关注度高、安全隐患大的文物建筑得以及时保护修缮。推动中国银行旧址保护工程、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白象街开埠历史文物修缮等文物保护修缮工程10余个。

城市改造中,渝中区向上海取经,秉承“留、改、拆”的原则,尽可能保持街名地名不更改、院落建筑不拆迁、街巷肌理不断裂。

保护,只是第一步。在保护中活化利用,才能让城市记忆活起来,让乡愁可见可感。

近年来,渝中区延续历史文脉,修缮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出湖广会馆、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等都市旅游新亮点;升级打造“最美街道”中山四路,提速建设十八梯、山城巷等传统风貌区;保护提升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文化风貌片区,原址修复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推动“母城”历史风貌细腻还原。

同时,“九开八闭古城门”被拍成纪录片,十八梯的众生相被搬上舞台,红岩魂等红色历史被市级院团演绎为新的剧目……艺术的语言,把城市文脉传播得更远。

如此种种,都是为了让文化在旅游中被看见,让旅游在文化中更有韵味。

渝中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游客走进渝中区,如同翻开一本书,可以在旅游体验中细读旧时光留给重庆的印记。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渝中区走出了一条有机融合的路。

2019年,渝中区接待游客6744.2万人次,比2017年增加1258.2万人次,短短两年时间,增长了近23%。

紧扣两江四岸

提升山水城市的立体美感

“重庆的天际线太迷人了!”8月3日,南岸区一家酒店里,英国人阿里克斯目不转睛地望着对岸的渝中半岛,由衷地感叹道。

阿里克斯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视频博主,见多识广的他被渝中区富有层次的城市景观深深震撼。从两江岸线、滨江路、半山崖线再到半岛山脊线,渝中区的城市建造、建筑分布天生错落有致,具有白天观城、夜晚看灯的双重魅力。

这种双重魅力的代表,就是热门景点洪崖洞。

因类似吊脚楼的新颖建筑形式和辉映江水的夜景,近年来,洪崖洞广受追捧。2018年国庆假期,洪崖洞吸引游客79.67万人次,同比增长184.5%。

最近,洪崖洞又大刀阔斧地自我更新,包括外立面排危翻新、立面灯光改造、崖壁栈道和景观改造、打造“母城记忆沉浸式体验区”等互动景区……堪称改头换面。

实际上,洪崖洞的自我更新是渝中区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渝中区扣住“两江四岸”主轴,大力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山水城市的立体美感。

渝中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两江四岸核心区总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渝中区占4.2平方公里。

根据全市两江四岸核心区治理提升计划,渝中区辖区内共有项目111个(含3个核心区外项目),全域19.1公里岸线均在近期提升范围内。

目前,渝中区2020年计划内项目29个正全力推动,年度计划投资13亿元,治理提升内容包括岸线整治、公共空间打造、景观提升等。

城市更新带来的改变,清晰可见——江岸边,4座货运码头清场关停;高楼间,130多栋楼已完成楼宇屋顶、立面、灯饰美化;街区内,边角地上建公园,城市边坡增绿,移步换景;城市中,对区内两江四岸滨江区域进行城市天际线优化,为居民和游客留出看得见山水的视线廊道。

与此同时,渝中区还在城市更新中巧妙地进行“新旧结合”。活用枇杷山印制一厂、鹅岭贰厂、燕子岩—飞机码头街区、戴家巷社区等老厂区、老街区,打造文创园区、文化街区;开放WFC、来福士等高楼的部分空间,形成“山城阳台”,为游客提供更多体验和观赏两江四岸的平台。

“两江四岸提升,就是渝中区的新故事。”渝中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说,以两江四岸为主轴的城市更新,将为渝中区带来全新的生命力。

完善配套设施

打造“最宠游客”的全域旅游区

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渝中区,受到游客追捧。近两年,渝中区先后获评“2018全国最受欢迎全域旅游目的地”“2019中国旅游影响力年度夜游城市”。

有网友戏称,这是国内外游客共同发给重庆的两朵“小红花”。

在这两朵含金量十足的“小红花”背后,还有渝中区加快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在旅游领域深度应用的努力。

2019年国庆假期,一条特殊的群发短信让重庆又火了一把:“国庆期间解放碑、洪崖洞、朝天门、来福士等景点人员密集,请市民错峰出行,为市外游客提供游览方便。”

“重庆真是最宠游客的城市!”网友们纷纷感叹。

不过,“宠游客”并非“拍脑袋”的决定,而是大数据智能化支持下的决策。

基于“渝中区全域游客流量监测系统”等科技载体,渝中区对景区人流量实时动态掌控,精准启动交通管制,及时封桥封路,让路于人。短信,也是这一过程中的配套服务。

除了“高大上”的科技助力,渝中区还下功夫完善交通路网、步行系统、住宿等配套服务,提升游客体验感。

渝中区住建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半城是渝中区的历史文化富集区域,但缺少大运量的公共交通工具,游客出行不够方便。为此,渝中区积极争取到18号线延伸段线路优化,今后将串联化龙桥、十八梯、白象街等站点。

慢行系统是游客深度体验城市,亲近历史文化的重要通道。目前,渝中区已完成步行系统专项规划,正在逐步打造总长为114.5公里的“一带、六横、十六纵”步行系统。千厮门步道、慢行系统示范段、山脊观光道、大化步道、枣子岚垭步道先后建成,半山崖线步道正在建设。同时,渝中区正在打造解放碑至朝天门的步行大道,充分保证游客优先、步行优先。

游客要“慢游”,住宿很关键。今年5月,渝中区出台扶持政策,鼓励酒店提升品质,积极创星级。星级酒店改造、或新创建五星酒店成功的,最高可获500万元扶持资金。

“增加星级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借此让酒店的硬件和服务都整体提升,标准与国际全面接轨。”渝中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渝中区还先后引入携程、途家、马蜂窝等平台,构建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的民宿体系,在杜绝民宿无序生长、同质竞争的同时,充分保障安全、卫生和特色。

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路途遥远。

渝中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作为全区六大重点产业之一,下一步,渝中区还将继续在文旅深度融合的道路上前进,加倍珍视不可复制的“母城”资源,推动风貌区老街区建设,精雕旧时光、讲好新故事。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