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活动开启第三天的行程。当天,采访团先后在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大盛镇青龙村采访当地“三变”改革、农田宜机化整治工作,感受我市乡村振兴推进成效。
“每个李子有拳头大小,平均单果重量100克,甜度最高能达到18.6% ,这就是重庆市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的特色主导产业仙桃李。”在乌牛村,采访团了解到当地通过“合作社+农户+企业”的合股经营模式,推进“三变” 改革,发展仙桃李、蒙娜丽莎李等多个品种的李子,实现了“四季有李”,去年销售额近200万元后,科技日报记者迅速在其官方微博上以《李子拳头大 致富就靠它》为题刊发文章为该产业点赞。
“这李子确实好吃,我要买一箱!”在果园实地参观品尝后,采访团还有记者当场下单,表示要把仙桃李带回家。
果农段成芳告诉记者们,自己以前没有务工渠道,仅靠在家种粮食维持温饱,日常生活还要靠女儿接济。近几年通过产业发展,她常年在果园务工,月收入能达到2000多元。“现在我们收入可观,住房有保障,我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
采访团走进青龙村时,在田间地头看到各种农机在田间“大展身手”,纷纷举起手中的手机、相机拍照。
青龙村是我市建成的首个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于一体的丘陵山区现代水果产业基地。此前青龙村可耕种土地面积仅为1400亩,自2018年启动农田宜机化改造后,目前可耕种土地面积增至2350每亩。
“农田改造后,我们发展了柑橘产业,以及大豆、土豆等经济作物,好多劳动力都返回家乡参与产业发展了。”青龙村党总支书记黄志介绍,预计到2021年产业进入丰产期后,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35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能增长1万元以上。
“通过今天的采访,我发现这两个村都是通过‘三变’改革,实现集约化生产,提高了生产率以及村民的生活水平。”人民日报政文部记者金歆表示,重庆在推进“三变”改革中对于各方资金的撬动、资金的整合利用以及提高农民积极性方面做得比较好,这让他感触颇深。
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建议升级到Internet Explorer
9及以上版本或者安装Chrome内核浏览器获得最佳浏览体验。查看详情
更换或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最佳体验。
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会有安全风险且无法正常显示。建议您升级或使用其他浏览器。
若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为QQ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仍出现该提示,请切换至极速模式。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