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我市正加快推动高校专业调整,计划用三年时间,优化调整20%左右的专业布点,建设一批契合重庆实际,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优势专业群 。
都有怎样的变化,专业“大调整”又将对学生、学校乃至这座城市带来哪些长远影响?首先我们一起去校园里看看。
智能制造工程,是西南大学在多个传统工科专业基础上优化升级而来的“新”专业。学生们除了学习理论知识,还在项目制、竞赛制等培养方式的帮助下,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以“大健康”、“国际化”为关键词,重庆医科大学也在加紧推进专业调整。目前,已增设临床医学(钱惪班)、临床医学(检验医师培养试验班)2个方向,以及眼视光医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智能医学工程等5个专业,并计划新增“健康与医疗保健”等教育部导向的新医科专业。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与英国莱斯特大学携手,共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水平医学人才。
都有怎样的调整呢?比如西南大学,撤销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工程、环境工程等13个专业,增设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智能车辆工程、生物育种科学、智慧农业等13个专业;重庆大学,去年以来停招、撤销和整合了20个专业,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等“老牌”专业,新增设的专业则包括碳储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等等。
远不止这两所高校,统计显示,近两年,全市26所普通本科高校共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专业点95个,撤销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专业点40个,改造升级传统工科、文科、医科、农科专业300余个。
高校里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调整?调整又经过了怎样的科学而专业的评估呢?我们接着关注。
去年12月,我市出台《重庆市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锚定优化全市20%学科专业布点目标,以“一校一案”“一校一表”制定26所本科高校时间表、路线图,着力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市教委介绍,此次在渝高校专业调整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加大急需紧缺专业设置力度,引导高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我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做好专业增设,在新增的95个专业中,工科专业点有48个,占比50.5%。二是促进传统专业迭代升级,推动校企共建专业点200余个,着力解决专业不优等问题。三是突出交叉性,围绕建设高水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高校,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机制,促进知识重构、学科交叉、专业融合。
市教委表示,“专业调整是一个动态性、持续性的过程。”怎样的“动态性”“持续性”?比如重庆理工大学依据专业建设、对重庆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支撑度等要素,来调整优化专业名单;重庆交通大学从就业、社会影响等维度设置专业动态评价,如果得分出现连续2年红色预警、3年黄色预警,就意味着这个专业需要调整。并且从此次高校专业“大调整”中也能看出,随着社会发展,解决复杂的科技问题及社会发展问题越来越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创新发展学科交叉型专业已成趋势。
专业的“推陈出新”,需要既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又契合国家中长发展战略。对此,我市将建设一批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
下一步,我市将通过实施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改革、急需紧缺人才自主培养、特色优势专业集聚等四大行动,有组织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急需紧缺专业,有的放矢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与此同时,我市将建设一批契合重庆产业实际的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促进专业建设由“单兵作战”向“集群发展”转变,大力推动人才培养“进区县、进园区、进企业”,引导教师和学生深入行业企业、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在真实场景中锻造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高水平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这“四个新”不是新瓶装旧酒的新,而是内涵质量的新。怎样在调整过程中,突出特色、提升优势?
在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正高级经济师熊艳看来,在推动高校专业调整过程中,要突出特色、提升优势。首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入调研产业发展趋势。比如新工科建设,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那么高校可根据人工智能产业链的需求,设置从基础算法研究到应用开发等不同层次的专业方向。对于新医科,我们可以重点关注新兴的医疗技术,比如基因编辑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需求,调整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并且与新专业的对口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确保专业的教学与产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再就是优势资源、跨学科资源的整合。在新文科建设中,将历史、社科、哲学等传统的文科与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学科融合。比如,可以创建数字人文专业,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和研究,提升文科专业的特色和竞争力。
专业“版图”中“一增一减”,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一场关乎教育未来与人才培养的深刻变革。迈出“这一步”,既需要客观定位自身优势,明确核心赛道,也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持续增强前瞻性、精准性,确保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时代的需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