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 > 图片新闻

大足鲤鱼灯舞 登上国庆联欢大舞台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12-10 10:26
发布时间:2019-12-10 10:26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中的大足鲤鱼灯舞

大足鲤鱼灯舞训练

演员合影

大足鲤鱼灯舞第二代传人周克强扎制鲤鱼灯道具 摄/蒋光华

  10月1日晚,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上,伴随着《花儿朵朵向太阳》的音乐,一条条色彩斑斓的“鲤鱼”在光影中欢悦游动:卷草、觅食、漂江、冲滩、打挺……

  这些寄托着“年年有余”祝福的“鲤鱼”,其实是由90名演员倾情演绎的大足鲤鱼灯舞。这种惟妙惟肖的“鲤鱼”表演形式,在全国独一无二。

  事实上,这并不是大足鲤鱼灯舞第一次进京参加国庆庆祝活动。在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时,大足鲤鱼灯舞就代表重庆参加了花车巡游活动。

  大足鲤鱼灯舞何以两次登上国庆联欢大舞台?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一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

  大足鲤鱼灯舞表演惊艳全国的背后

  演出队员为排练延迟婚礼

  大足鲤鱼灯舞历史源远流长,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戏水、觅食、翻身、漂江……一系列鲤鱼的动作被民间艺人惟妙惟肖地搬上舞台,流传于“岁时年节”“寿庆婚嫁”等礼仪活动之中。

  “国庆联欢活动中,我们大足鲤鱼灯舞表演在第二篇章《山笑水笑人欢笑》,90名表演队员双人或单人手持70条鲤鱼灯表演8分钟。”大足区文旅委副主任、鲤鱼灯舞表演项目负责人夏尧中介绍,虽然表演只是短短的8分钟,但演职人员付出了108天的辛苦。他介绍,自大足区6月6日接到赴京表演任务后,区委、区政府就立即组织编导人员和选拔演员。按照安排,6月14日至7月22日,本地演员在大足开展初步训练。7月23日至9月30日,演职人员进京参加集中训练。

  尽管大足鲤鱼灯舞多次代表重庆参加表演活动,但这是第一次在90米×130米的大舞台进行表演,对动作的编排和演员的表演都有着不小的挑战。

  “任务在肩,责任重大。”大足鲤鱼灯舞表演队编导组负责人于进凤说,为高标准将大足鲤鱼灯舞的风采展示出来,鲤鱼灯舞在编排和训练过程中,不断根据导演组的要求,一遍遍反复调整和修改编排方案,一次次指导队员们备场、候场、转场、定位定点,牢记节目架构和套路、精抠动作、注重细节及表情。特别是在进京集中训练的68天里,在导演组的指导下,大足鲤鱼灯舞表演队伍有序完成了在猎鹰基地的分篇章排练,在吉利大学进行了整体联排、合排及与光平方合成,并在天安门广场全要素、全流程、全力量进行了3次演练。

  最终,这些非专业演员的表演队员们以饱满的热情、过硬的技能,圆满完成了10月1日晚上8分钟的正式演出。

  然而,在这100多天的训练中,这些从300余名报名的教师、医生和公务员队伍中挑选出来的队员们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刻苦训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履行着自己的使命。

  作为10年前国庆花车大足鲤鱼灯舞表演的编排人员之一,今年63岁的大足文化馆退休干部胡勇再次接到邀请,参与了此次大足鲤鱼灯舞表演的前期编排工作。

  “我从事大足鲤鱼灯舞研究有几十年时间,对这种表演形式有着深厚的感情。退休了还能发挥余热,我觉得无比荣幸。”胡勇说,每一个队员们几乎都是从零开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反复地练,手脱臼了接上去继续练,中暑了喝一瓶藿香正气液接着练……

  其中,还涌现了为参加演出而推迟婚期的感人故事。推迟婚礼的小伙子名叫陆鑫,是大足宝兴镇中心小学的体育老师,上半年就定下了大喜的日子——9月25日在老家丰都县举行婚礼,并早早地安排好了酒店宴席及婚庆公司。

  然而,在6月中旬接到通知去参加大足鲤鱼灯舞的表演面试被录取后,陆鑫不得不为了节目排练而将婚礼推迟到10月2日。10月1日晚,他和队友们成功完成了表演后,便于次日凌晨6点赶乘最早一班飞机回到重庆,再转乘动车前往丰都出席自己的婚礼。

  大足鲤鱼灯舞发展久经变迁的背后

  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一直没变

  大足鲤鱼灯舞许多人都不陌生,但说起鲤鱼灯舞的起源,却是知者寥寥。相传上古时期,大禹治水成功过后,由5名儿童扮演鱼儿,一着红衣,四着青衣,翩然起舞,称为“五鲤跳龙门”,表示水族欢腾之意,为大禹庆功。这传说就是最早的鲤鱼灯舞雏形。

  据清康熙年间宝顶香会朝拜灯戏表演的记载,当时所舞的鲤鱼灯纱灯不似鱼形更像泥鳅,宝灯也如汤圆,被民间戏称为“泥鳅吃汤圆”,表演形式也很单一,“没得看头”。直到20世纪50年代,鱼灯舞在周树人等万古镇老一辈民间艺术家的努力下,才定型成了滚圆可爱的鲤鱼。

  大足鲤鱼灯究竟如何制作而成,又是如何进行舞蹈表演的?

  大足鲤鱼灯制作工艺传承人周克强介绍,鲤鱼灯道具制作颇为讲究,首先用竹篾绑扎成鲤鱼骨架模样,再以白绫或皮纸裱糊表面,最后再画上精美的彩绘。鲤鱼灯的头、尾各有一支撑木棒,供前后两人手执玩舞。

  而鲤鱼灯的舞蹈也比较特别,主要模拟鲤鱼在水中生活的各种自然形态和习性。表演时,通常以地方戏曲“川剧”的打击乐器和唢呐曲牌套打为伴奏,目的在于渲染热闹喜庆的气氛。

  人们通过鲤鱼灯舞表演,寄托“吉庆祥和”的期盼和“年年有余”的诉求。这一拟物类舞蹈,广泛流行于大足民间的“岁时年节”“寿庆婚嫁”等礼仪活动之中。凡属喜庆热闹的场合,“耍鲤鱼”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民间习俗。

  古往今来,大足鲤鱼灯舞两人舞一鱼的表演形式一直没有变。在1957年时,周树人等艺人根据鲤鱼在水中生活的习性,在以前的基础上,提炼出“鲤鱼卷草”“觅食”“漂江”“冲滩”“打挺”等更具观赏性的表演套路。该舞定型后,在1957年参加全国民间舞汇演中一炮而红,不仅获得了国家二等奖,周树人等老一辈民间艺术家也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后来,受种种原因影响,鲤鱼灯舞的发展停滞了下来。直到改革开放之初,周树人等前辈才重新舞起鲤鱼灯,并将鲤鱼灯制作与舞蹈的技艺传承给了后代。

  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灯棚类民间舞蹈,大足鲤鱼灯舞于2010年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

  民间人士与政府同助鲤鱼灯舞做大做强

  10月17日10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重庆进京项目汇报展在重庆市人民广场拉开帷幕,现场展出参加首都国庆群众游行的“魅力重庆”彩车,以及参加国庆文艺晚会表演的大足鲤鱼灯和铜梁龙,并以图片展介绍了“魅力重庆”彩车、大足鲤鱼灯舞和铜梁龙舞在京表演背后的故事,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

  汇报展开幕当天,参加国庆文艺晚会的大足鲤鱼灯舞表演队和铜梁龙舞表演队的原班人马,再现了当晚在天安门广场的表演。一整天从白天到夜晚,共计演出5场。

  同样,大足鲤鱼灯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万古鲤鱼灯民间艺术团团长何定模最近也是忙得不可开交,加班加点开展鲤鱼灯舞表演和鲤鱼灯制作销售。“大足鲤鱼灯舞参加联欢活动走红后,我接到了一大批的演出业务订单。”何定模高兴不已地介绍,“这样多的订单,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最近,担任进京表演队编导组组长的于进凤也喜事连连。她说,在京演出时,漂亮的鲤鱼灯备受关注,许多人对它爱不释手。回来后,表演队就接到好几个外地演出邀请。下一步,他们将带着鲤鱼灯舞走出去,让更多的人近距离感受它的魅力。

  何定模、于进凤等人眼下的忙碌,恰恰说明了大足鲤鱼灯舞的传承之路,渐渐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一方面,是制作工艺的“脱胎换骨”。“近年来,我们在制作工艺上做了许多创新,同时也保留了最原始的东西。”作为传承人,何定模和艺术团里的团友们费尽心思,对鲤鱼灯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如,以前用篾条扎的鱼架很容易损坏,收纳时稍不注意就折断了,现在变成了钢丝为主、竹篾为辅,用个十年八年不成问题。如果全用钢丝,鱼变硬了,耍得又没有灵气,所以保留了部分篾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把鲤鱼灯设计为可拆分成头、身、尾三段,在更方便收纳的同时,也更能适应出远门表演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表演技巧的不断改进。何定模说,为了让鲤鱼灯舞活灵活现,他们常常到水边潜心观察鲤鱼的生活习性,如群鱼争食、卷草、戏耍、漂江、板子(产卵)以及受惊四射、奔腾等形态,仔细模仿形成表演套路。如今,鲤鱼灯舞的表演形式多样,可以两条鲤鱼灯在一个桌面上表演,也可以四五条鲤鱼灯在舞台上表演,还可以8条、16条、24条鲤鱼灯在广场上表演……

  除了民间人士的自发传承外,大足区也助力鲤鱼灯舞做大做强,开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道路。

  从鲤鱼灯制作到鲤鱼宴,从节会打造到文创产品开发……其中,大足区万古镇已编制了一个鲤鱼灯文化产业的规划,从打造鲤鱼灯品牌、提升文化内涵、培育文化产业、开展文旅融合等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

  “这两年,随着鲤鱼灯舞的推广,每年演出场次逐步增加,在大足当地,鲤鱼灯舞常常作为各项演出的压轴好戏。”大足区文旅委副主任夏尧中说,目前,大足鲤鱼灯舞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传承这项非遗,周树人的二儿子周克强现已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鲤鱼灯舞传承人,大足区第三小学为大足鲤鱼灯舞传承教育基地。

  不过,大足鲤鱼灯舞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表演者年龄偏大、文旅融合和文创产品开发还不够等方面。

  下一步,大足将大力宣传和推广大足鲤鱼灯舞这块金字招牌,加强对外交流,让鲤鱼灯舞走出去。同时还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加强鲤鱼灯舞的创作,传统与现代融合,提高艺术表演水平,让观众们更喜欢。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