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渝北区中央公园一商场,纵跨四层的森林景观吸引市民游客打卡拍照。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近几日,重庆迎来一波商业体“开业潮”。国庆假期前夕,重庆渝北·光环花园城、龙湖重庆龙兴天街、龙湖重庆江岸天街等多个商业体集中亮相。
为何商业体在此时频繁“上新”?开业后的首个长假人气究竟如何?10月1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所有新开商场内都客流涌动,餐饮店更是一座难求,重庆假日消费成色十足。
抢滩黄金周
大型商业体密集开业
9月26日,重庆渝北·光环花园城正式开业亮相,打响国庆前商业“抢滩”第一枪。该项目商业体量达16万平方米,共8层,涵盖A、B、C馆及户外空中花园“游里”街区,以多元业态和空间创新迅速吸引市民关注。
紧随其后,历经600余天改造的北城天街也在同日焕新开业,进一步点燃重庆商业氛围。此次调改共引入超过150家品牌,其中包括80余家重庆首店,首店、旗舰店等比例提升超50%,显著增强了商圈的品牌聚集力和消费吸引力。
仅隔一日,9月27日,两江新区龙盛新城也迎来区域首个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龙湖重庆龙兴天街的开业。不仅填补了该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的空白,也为当地居民带来更优质的一站式消费体验。
节前开业热潮在9月30日更是达到高潮,另一座备受瞩目的全新天街——龙湖江岸天街正式开门迎客。项目坐落于南岸区南坪商圈核心区域,总体量约15.7万平方米,汇聚超300个品牌。
“短短五日内,四大商业体接连入市,从填补区域空白到打造城市地标,从品牌焕新到场景重塑,这些项目在定位与功能上形成有效互补,反映出重庆商业格局正经历新一轮升级。”重庆工商大学应用经济系主任李然分析,众多新商场扎堆节前亮相,正是看中长假所带来的天然客流优势,借助节日的高人气,新项目有望实现“开业即火”的集聚效应,不仅能在短期内快速提升销售业绩与市场声量,也为后续运营奠定坚实基础。
人气持续攀升
停车一位难求、餐饮排长队
新商业扎堆开业后,首个假期人气如何?10月1日中午11点,记者抵达光环花园城时,停车场已一位难求,多家餐厅在午市开始不久便排起长队,现场人气火爆。
在一家融合川菜馆的西南首店门外,已有数十位取号等位的顾客。“开业这几天,到店尝鲜的消费者非常多,并且有不少顾客体验后都成了回头客,带动了持续的客流。”该店店员向记者介绍,得益于新店效应与假期经济的双重加持,预计整个“双节”期间的日均消费将比平时激增两倍以上。
除了首店,独特的场景也成为光环花园城吸引客流的“利器”。在光环花园城B馆的“世界树”主题空间,一棵融合动态机械装置的参天巨树,以其充满未来感与艺术感的视觉奇观,吸引了大量人驻足拍照打卡。“我们早上飞机刚落地,就直接从机场打车过来了,目标就是直奔这棵‘世界树’。”一位上海游客感叹,重庆的商场已经是“next level”了。
火爆的人气直接转化成真金白银的销售额。数据显示,9月26日至27日,光环花园城仅两天就实现销售额突破2252万元,客流量突破54万人次,多个品牌业绩全国第一,预计“双节”消费热度还将进一步攀升。
下午2点,记者来到位于南坪商圈的龙湖重庆江岸天街,尽管已过午间高峰,其内部的“南岸集市”依然人声鼎沸。作为龙湖在西南首创的“商业综合体+特色菜市”融合空间,现场整齐明亮的摊位上,蔬菜水果色泽鲜亮,肉类水产区整洁有序,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菜市场的印象。
“没想到逛菜市场还能这么时髦,又能买菜又能喝咖啡、买手作,我们一家人一进来就没空手出去过。”一位提着满袋“战利品”的90后宝妈表示,作为南坪“原住民”,她认为新商场极大丰富了本地休闲选择。
节日效应的“流量场”
正转为日常消费“生活场”
记者走访发现,为抢占“双节”消费先机,各大新开商业体还纷纷打出“活动+促销”组合拳,营造出浓厚的假日消费氛围。
光环花园城特别打造“THE MONSTERS”森林秘密基地主题展,吸引大批年轻消费者前来打卡互动,人气IP LABUBU惊喜亮相,成为节日期间的热门打卡地;龙兴天街则同步推出丰富促销活动,9月27日至10月3日期间,全场零售、餐饮类商品五折起,部分烘焙、饮品推出“买一送一”等福利,让市民畅享购物实惠。
此外,龙兴天街还围绕文化体验做文章,9月27日至30日及10月6日每晚推出“红房子”音乐会,以自然与音乐交融的沉浸式演出丰富夜间文化消费;同期举办的品牌联名露营生活展,则通过还原多种露营场景,为家庭客群提供户外生活新灵感。
“龙盛新城的产业集聚,将带来大量年轻、有消费力的群体,我们也有信心为广大消费者带去具有‘生命力’的消费体验。”龙兴天街入驻品牌,上海华人文化电影院线有限公司UME影城区域总经理桂麟说。
李然指出,节假日是全年社会消费的重要节点,规模占比显著。推动节假日消费提质升级,既需加强市场规范治理,也应鼓励各区结合自身产业特色,构建差异化、品质化的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便民、利民、惠民。
李然也表示,新商业开业火爆固然可喜,但新商场要实现持续长红,关键在于从依靠节日效应的“流量场”,转变为融入日常的“生活场”。对此,他建议,首先需深度链接社区引入高频消费业态,增强用户黏性,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其次,要持续进行业态焕新与品牌迭代,并利用数字化手段精准洞察需求,提升复购率。避免同质化竞争也至关重要,应打造独特的文化标签,将主题展、音乐会等IP活动常态化、系列化,构筑独特的品牌记忆点和坚实的“护城河”。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