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今日重庆

如何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从三个关键词看大城之治新路子

发布时间:2025-09-13 07:08
发布时间:2025-09-13 07:08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渝中区马鞍山传统风貌区,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拍照打卡。(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市住房城乡建委,工作人员正在对城市内涝治理系统进行内涝点实时更新。(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巴南区地下综合管廊,工作人员正在检查网络交换机运行情况。(本报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李攀/视觉重庆

9月11日,渝中区大溪沟街道“马鞍山·堂里”,一座老建筑中,上班族们指尖在电脑前跃动,跨境电商业务订单一个接一个,历史的怀旧感与数字经济的新潮在此奇妙交织。

“马鞍山·堂里”的蝶变,是我市城市治理“精耕细作”的生动注脚:既不辜负老建筑的历史文脉,也不怠慢新日子的民生需求。

从老街巷焕新到内涝智治,到地下管线的数字守护,我市正以数字重庆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关键词 城市更新

老街巷蝶变热门打卡地

全市力争在2027年前打造30个城市更新示范片区,形成100公里大美滨江风景线、打造提升10条美丽廊道,建成100个现代社区

9月11日下午,天气还有些热,“马鞍山·堂里”的游客却络绎不绝。循着石阶漫步其间,青砖黛瓦的老建筑与虬枝盘曲的黄葛树相映成趣。不远处,游客们正以重庆人民大礼堂为背景打卡,镜头里,历史风貌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作为重庆人民大礼堂传统风貌区的核心部分,这片街巷藏着1处市级文保单位、5处文物点、2处历史建筑,是网上热传的“时光打卡地”。

曾几何时,这里还是墙面斑驳、设施落后的“老破旧”。城市更新的画笔,没有简单“推倒重来”,而是以“修旧如旧”的细腻,对沈钧儒旧居等8栋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保护修缮与排危改造,原汁原味保留街巷空间和建筑特色,历史文脉和文化记忆得以在砖瓦间自然流淌。

“更新不只是‘修房子’,更是让资产‘活起来’。”建设运营方重庆渝中文旅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如今,闲置的老旧建筑已是兼具格调与功能的写字楼、人才公寓;引入多家企业打造的“渝欧跨境数字贸易产业园”,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点;针对片区停车难问题新建的公共停车库,让周边居民生活更加便利。

“马鞍山·堂里”的蝶变,正是重庆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老建筑“活”起来、资产“动”起来、群众日子“美”起来。

市住房城乡建委表示,下一步,重庆将深入实施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力争在2027年前打造30个城市更新示范片区,形成100公里大美滨江风景线、打造提升10条美丽廊道,建成100个现代社区,形成更多年轻人喜欢的生活、消费、文旅、创业新场景,更好展现国际化大都市风貌,提升城市价值,增强城市能级。

关键词 内涝智治

“隐形防线”紧盯风险点

城市内涝治理应用已实现风险全量落图,仅中心城区就归集了城市道路、地下车库、居民小区等556个风险点

“中心城区将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嘉陵江流域过境洪水风险和部分区县暴雨灾害风险较高!”前不久,江北区石马河街道“141”基层智治平台的大屏上弹出消息——城市内涝治理应用推送了风险预警。

“请各网格立即巡查易涝点、居民小区、地灾点、沿江区域!”不到1分钟,“141”平台的指令已同步发送至辖区网格员。

网格“前哨”并非单打独斗,科技力量早已在幕后搭起“智慧防线”:布设在辖区54个城市低洼处、重点排水井、立交下穿道、交通环道路口等易积水点的感知设备,24小时“站岗”监测,一旦发现异常,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传回“141”平台,并同步网格员以及相关处置单位,为后续处置搭建起高效的“信息中枢”。

不久后,暴雨来袭。“石马河立交壹江城转盘道路低洼处出现积水!”“141”平台刚发来预警,“智能预案”“一键调度”随即启动,网格员、应急人员、排水专业人员等立即赶赴现场处置。30分钟后,积水排除,道路保持安全畅通。

高效处置背后,是城市内涝治理应用与三级治理中心深度贯通,共同构筑的“隐形防线”。目前,该应用已实现风险全量落图,仅中心城区就归集了城市道路、地下车库、居民小区等556个风险点。

针对不同风险类型,精准施策:非工程措施点位,通过管网清淤疏浚、排水设施划禁停线等手段,强化管理;需要工程整治的点位,均已落实“一点一案一策”,逐个消除隐患。

当前,重庆正着眼于把风险智控有机嵌入城市内涝治理全过程。市住房城乡建委介绍,下一步,我市还将迭代升级城市内涝治理应用,研发强降雨下人车转移综合场景,提高应对极端天气能力,真正实现“风险看得见、处置能闭环”,推动重庆城市内涝治理走在全国前列。

关键词 数字管线

守护城市运行“生命线”

中心城区6.2万公里管线全部建成数字孪生模型,38类属性数据标准化归集,7000套感知设备覆盖97%的中高风险点

9月初,渝北区龙溪街道金龙桥周边管线空中“蜘蛛网”整治项目启动。现场,施工人员却犯了难:“要把空中凌乱的管线改迁到地下,可我们不知道地下藏着哪些管线,也不清楚位置,不敢胡乱开挖。”

“别急!”相关工作人员打开了“数字管线”系统,通过三维数字孪生技术,输入开挖范围后,系统立即弹出地下管线分布图。

靠着这份“管线地图”,排水、燃气、供水等管线的走向一目了然,有效避免了施工破坏管线。

除了推动地下施工从“事后补救”向“全程智防”转变,“数字管线”系统也时刻守护着地下管线的“健康”。

日前,在渝中区化龙桥街道,地下雨水管道内安装的感知设备“亮起红灯”。两分钟后,“数字管线”系统向当地住建部门发出预警信息:雨水氨氮超标,疑似污水流入。随即,“管道机器人”在巡查人员的指挥下,进入管道“问诊”,很快找到症结:管道接口破裂,污水正在渗入。

“要是以前,必须开挖路面找漏点,费时又费力;现在,机器人‘钻’进去,效率大大提升。”参与处置的渝中区住建委工作人员说,确认漏点位置后,维修队伍很快进场,半天时间便完成了抢修。

在城市运转的庞大体系里,地下管线堪称“生命线”。作为山地城市,重庆地下管线密集,仅燃气、供水、排水、油气长输等四类管线就达11.6万公里,如何让它们健康运转?

重庆用数字化手段给出答案:中心城区6.2万公里管线全部建成数字孪生模型,38类属性数据标准化归集,7000套感知设备覆盖97%的中高风险点,实现管线生命体征实时监测、一屏掌控。

下一步,重庆将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以外区县人口密集区的地下管线数字孪生建设,加快推动AI赋能综合场景,切实把“数字管线”打造成“生命线”示范工程。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