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大科创高地建设,金凤实验室、嘉陵江实验室、明月湖实验室相继获批挂牌建设重庆实验室,广阳湾实验室正在加快启动筹建;
新能源汽车领域首个全车型多元动力一体化智能平台启用、国内首个全人源银屑病生物制剂“赛立奇单抗”上市……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巴渝大地上,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首个”“首创”成果不断涌现;
科技创新核心地位显著增强,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6年保持西部第一、居全国第七。
2023年7月,我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召开,重点提出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系统重塑市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24年8月,我市再次召开科技创新大会,谋划部署科技创新重大任务,进一步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两年来,重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夯基垒势”向“提质增效、攻坚突破”不断迈进。
“416”科技创新布局不断优化
7月,两江新区明月湖畔,明月湖实验室正式揭牌。聚焦新型储能材料、高性能轻量化材料等核心领域,实验室将整合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打造新材料创新高地。
事实上,从2024年11月筹建揭牌以来,明月湖实验室在创新平台、人才队伍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已经取得诸多重大进展。
就在揭牌当天,明月湖实验室还与赛力斯、宝钢金属、中铝高端、长安汽车等市内外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现场签约,携手开展先进材料研发、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平台建设、行业标准制定等合作。
实验室是市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实验室更是重庆科技界的“顶流”。近年来,重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四大科创高地建设,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原则,由市级统筹、自上而下布局建设金凤、嘉陵江、明月湖、广阳湾四大重庆实验室,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走向深度融合。
金凤实验室聚焦以病理诊断为核心,有机整合检验和影像学科的“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研究,在全球率先提出并实施“病理表型组科学计划”,推动从“经验看病”向“智慧算病”的迭代。
嘉陵江实验室重点开展数智基座、关键部组件、仪器和光电芯片等7个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化应用研究,已与多家企业在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
明月湖实验室牵头获批中国产学研镁固态储氢材料联合实验室、中国新型储能材料和装备协同创新平台;与赛力斯、宝武镁业等企业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其中,赛力斯发布的面向量产的全球最大一体压铸镁合金后车体,就是明月湖实验室与赛力斯“双向奔赴”的“代表作”。
如今,三大重庆实验室相继“出道”,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发挥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服务重大战略需求、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支撑作用,重庆还加快推进超瞬态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3个,重组形成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累计建设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平台1296家,其中四大科创高地科创平台占比达51.4%。如今,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成势,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硬核支撑。
与此同时,高水平高校院所也加快发展。世界ESI学科排名前1%学科增至82个,其中9个学科进入前1‰、1个学科进入前万分之一。建成新型研发机构179家,其中引进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知名高校院所和央企来渝建设新型研发机构39家。
为推动“416”科技创新布局不断优化,当前,重庆正在着力构建“核心引领—节点支撑—全域联动”的科创走廊空间布局,进一步从“分散低效”向“协同高效”重塑市域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奔着最紧迫的问题去,重庆加快实施“5+8”重大(重点)专项,即人工智能、高端器件与芯片、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核心软件5个重大专项,及新材料、现代种业、生态环境等8个重点专项,立足“四个面向”,以行业产业重大技术需求为导向,着眼于解决创新链、产业链短板和弱项,不断探索完善有组织的科技创新,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
从“4个轮子+沙发”发展到“4个轮子+计算机”,在智能化趋势下,汽车搭载的软件越来越复杂。如何保障软件质量安全?这成为汽车行业重点关注的新课题。
对此,中国汽研联合长安、赛力斯、重庆大学、湖南大学重庆研究院等单位,承担了核心软件重大专项“汽车电子软件代码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与工具开发”项目,针对软件定义汽车带来的行业共性关键难题,开发高效可信的软件代码质量控制工具。
随着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团队完成了编码规则扫描、代码质量度量、缺陷分析及安全漏洞扫描、动态单元测试4款工具的集成开发,实现行业主流商业软件功能的全替代。这些工具陆续应用于长安、赛力斯多款量产车型的软件开发中,助力企业软件代码质量大幅提升。
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持续“放大招”,让重庆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创新频频“上大分”。
截至目前,“5+8”重大(重点)专项已实施3年,累计支持科技攻关项目600余项,财政投入超10亿元,带动企业投入50亿元。项目的实施,布局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近700个,产出一大批创新产品。
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重庆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截至今年7月,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123家、科技型企业7.45万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0家、独角兽企业7家,优质科技企业实现量质齐升。
为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今年以来,重庆还启动建设30家产业创新综合体,覆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具身智能、智慧医疗等领域,由创新能力突出的科技型企业或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和科创服务,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创新成果。
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擦出更多“火花”,当“楼上”原始创新、“楼下”转化应用成为常态,重庆将在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打造高能聚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枢纽上实现重大突破。
科技开放合作稳步拓展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西永微电园,华润微电子(重庆)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井然有序地忙碌着。
在这里,时常能看到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电子科大重研院)师生的身影。他们深入产业一线,和企业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助力成渝地区加快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高地。
从成都到重庆,电子科大重研院落户西永微电园5年有余,与华润微电子是“邻居”,相隔只有2公里。得益于地理位置的相近,双方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如今,双方在功率半导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合作上已取得新突破,预计今年将推出系列新产品。
在四川遂宁,依托重庆大学锂电及新材料遂宁研究院(以下简称重大遂宁研究院),重庆大学新能源化工研究团队自主设计并建成国内首条锂硫电池中试生产线。随着各项研究有序开展,团队在新一代锂硫电池方面已陆续取得多项进展,正在从实验室走向产品化、产业化。
不论是电子科大重研院,还是重大遂宁研究院,打破地域界限的“珠联璧合”,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堵点,破解产业链上“卡脖子”的痛点,都是川渝协同创新的生动写照。
坚持“一体化”“一盘棋”理念,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川渝相向而行,正在加速协同创新向纵深推进——
构建“1+6”川渝协同创新体系,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创新发展带纳入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布局;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11个,开放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突破1.4万台(套);联合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联合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超200项。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科技合作是大趋势,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开放包容的视野。
放眼更大范围,重庆还持续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省市科技合作,积极推进鲁渝科技协作。
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高水平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启动建设全国首个“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积极拓展国际科技交往渠道,与新加坡、匈牙利等71个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布局建设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9家,推动韩国、泰国等18个国家在渝建立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平台,科技开放合作稳步拓展。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城市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创新。重庆将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全方位植入城市内核,全力做好科、产、城、人、文一流创新生态这篇“大文章”,不断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新动能。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