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今日重庆

锚定“三增”目标 城乡共融绘就和美乡村壮丽画卷

发布时间:2025-04-28 07:05
发布时间:2025-04-28 07:05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巴掌田”上寻“粮”机 “鸡窝地”里掘金蛋

万物勃发的时节,农民又在播种丰收的希望。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的稻米谷物、水果蔬菜、家禽鱼类,是事关千万人温饱的“饭碗”,也是农民增收的“饭碗”。

去年,这个“饭碗”成色更足:全市粮食产量突破220亿斤、增长0.44%,创近16年新高,实现“十七连增”。巴渝特色名优“土特产”培育提速,全市重点农业产业集群实现综合产值5200亿元。

作为粮食产销平衡区,重庆人在破碎的“巴掌田”“鸡窝地”里爬坡上坎,不仅兜住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底,还因地制宜放大了“土特产”的效益,充分彰显了巴渝人民的农耕智慧。

智慧藏在“依山就势”的探索里——

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重庆,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盘踞在东部、东南和南部,滚滚长江自西向东从山川间奔涌而过,造就了这座城市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独特气质。

同时也赋予了这片土地丰富的资源禀赋:气候温暖湿润的长江沿线区县,冬季无冻害,是全国三大晚熟柑橘产区之一;植被丰富的武陵山、大巴山区,自然环境极佳,盛产中药材;遍布紫砂岩土的涪陵沿江地区,适宜青菜头生长……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强调,抓牢抓实粮食生产,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依山就势,就是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农业生产实际,尊重农民意愿,走适合自己的农业发展之路。

柠檬、荣昌猪、柑橘、榨菜……通过系统梳理“土特产”禀赋,重庆体系化、集群化推进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创建9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均已超100亿元。

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等特色农产品也借此“乘风破浪”,品牌价值分别达34.08亿元、379.24亿元、381.7亿元,居全国同品类前列。

智慧藏在科技研发的创新里——

大山大川带来了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同时也造就了“巴掌田”“鸡窝地”,对农业生产产生极大制约。

短板所在,往往蕴含着无限潜力。要补上短板,深挖潜力,关键还得靠科技。

当有人说重庆是劣质稻区,种不出优质水稻。一代又一代重庆育种人不甘示弱,不懈寻找水稻耐高温“密码”。去年,我们成功找到了38℃高温下,品质仍能达到一级优质稻标准的新种质“渝稻86”。

为解决山地陡坡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的难题,我市科研人员埋头苦干找到提升效率路径,减轻人力作业强度,让土豆、红薯等传统作物赶上了现代农业的“快车”。

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让农业在“不可能”处创造奇迹,改变着传统农业的效益。

目前,重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实现了连年增长,创新的步伐愈发坚定,创新的根基愈发深厚,为希望的田野增添新的动力与生机。

智慧藏在产业链条的延伸里——

一颗卖相不佳的柑橘,通过压榨浓缩,成为一杯橙汁;花椒和脆李经过成分提取,制成护肤面膜;传统的麻花“穿”上文创的“外衣”,切中新兴消费群体的喜好……

加工、设计、文旅等内容和形式的拓展,让农业焕发了青春、增加了效益,有效抵御和对冲了生产风险,诞生了梁平张鸭子、梅见青梅酒、潼南柠檬等一众渝味农产品“爆品”。

当“巴掌田”“鸡窝地”遇上智慧农业,当“土特产”变身“国际范”,重庆人用山城特有的“爬坡上坎”精神,书写着山地农业增效的“立体答卷”。

翻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接下来怎么干,似乎有迹可循。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支持发展智慧农业;确保粮食稳产丰产,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

越往前走越难,越难越要往前走——建设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的任务扛在肩上,一刻不敢松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行走在春光里,春耕的忙碌,即将在秋天收获甜美的果实。

扮靓“颜值”“气质” 筑牢巴渝和美乡村底色

四月的巴渝广袤乡村,千山万壑流碧,风景如诗如画。

近年来,在巴山渝水间,各具特色的现代版“桃花源”,随处可见。从一个村美到另一个村,从一个片区拓展到另一个区域,星罗棋布的小山村因和美乡村建设串联成珠,形成从一处美到处处美的蝶变。

这种美,源于对巴渝文化习俗等的尊重。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市从东向西,有山区,有丘陵,有“靠山吃山”的山乡,也有靠水而居的渔村。巴渝乡村的风土人情、建筑特点、文化习俗等千差万别。

这就注定不能像北方平原村庄一样,一种风格改到底,而是要在保持山水肌理、尊重自然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分散式的小组团改造。

总而言之,巴渝和美乡村的“颜值”强调的是遵循乡村建设基本规律,尊重巴渝乡村客观存在的不同差异,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这种美,源于为民而建的一种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时强调,要聚焦现阶段农民群众需求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重点实事,抓一件成一件,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这就要求在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时,要立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做到乡村建设的为民而建。

随着农村户厕改造的推进,农民如厕基本告别了“一个土坑两块砖”的历史,但农村户厕改造重建轻管以及改厕质量不高等问题,一直影响着改厕的成效;

7000多个村实现了垃圾转运,但农村垃圾的源头减量以及就近就地垃圾资源化利用仍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污水处理同样如此,虽然治理率持续提升,但农村黑臭水体影响村庄整体风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

结合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去年以来,我市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路、水、电、通信、物流“五网”建设,深入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个革命”。目前全市新建和美院落3209个,和美乡村建设覆盖30%以上行政村,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这种美,源于对农民积极性的调动。

现代版“桃花源”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个领域,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势必要调动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其参与到巴渝和美乡村的建设中来。

换句话讲,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坚持塑形,也要坚持铸魂,做到有“颜值”,更要有“气质”。

在巴南区麻柳嘴镇平桥村张家湾院落,前几年因为猪圈管理的事,村民肖复金和肖孙攒下积怨,成了一对“老冤家”。去年,在张家湾“巴适小院”院长余元珍调解下,两人最终握手言和——这是将矛盾化解在源头的小院议事亭的有效实践。

去年以来,我市以乡村治理为牵引,紧扣“把农民组织起来”这个关键,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发展,通过设立群众议事厅、百姓说事点等平台,探索推行“清单制”“积分制”“院落制”等乡村自治形式,实现了小事不出院落、大事不出村,村民的事自己说了算,走出了一条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之路。

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这样才能打造更多具有“国际范、巴渝风、山城韵、乡愁味”的巴渝和美乡村。

巴山育沃土 渝水润富路

4月,春潮漫过巴渝大地的田垄,农人俯身播种的剪影,在湿润的泥土上勾勒出与千年农耕文明遥相呼应的希望图谱。

这幅延续了世代的劳作图景里,“农民增收”始终是最核心的命题——它是“三农”工作靶心的红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锚点,更是千万农户触手可及的幸福坐标。

农民增收,工资性收入当仁不让。

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每季度发布的数据里,工资性收入往往占据农民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是农民增收的最重要保障。但在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当下,怎样让农村居民端稳就业“饭碗”?

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外出就业。市级多部门紧密协作,以农村群众需求和就业市场导向为指挥棒,制定精准实用的培训计划,再辅以交通补助、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等政策,照亮群众的就业之路。

另一方面,竭力将“老乡留在老家”。在重庆多地,产业升级与公共服务提升同步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开始扎堆出现在悠悠三峡、巍巍武陵,薪酬待遇与沿海地区差距不断缩小,持续助力农民工“雁归来”。

针对弱劳动力和半劳动力,重庆同样展现出细腻的关怀。加大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培育家门口的就业帮扶车间,如同一座座避风港,为那些无法远行的劳动力提供了稳定的工作机会。截至目前,全市超10万脱贫人口在公益性岗位上实现就业,占弱劳动力、半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

内外兼修、破题解难,这是更有力度更有温度的山城“解法”。

农民增收,经营净收入是重要来源。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富民产业是首选。重庆多山,山地丘陵面积占比九成多,大规模发展农业受到一定限制。但与此同时,大山大江也馈赠了重庆丰富的物种资源、多样的立体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乡村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做足“土特产”文章,重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与此同时,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常态化开展产销对接、品牌推广和消费促进等活动,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

当一棵脐橙树富裕30万人、一碟“国民小菜”实现“富万家”、一颗小脆李变成“金果果”时,“思路一变天地宽”的哲理在发展中愈发清晰。

农民增收,需要释放财产净收入潜力。

毋庸讳言,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一些土地、农房、水塘闲置下来,农民赖以生存的资产不能提供收益,自然成为了“沉睡的资产”。

改革是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之匙。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构建全市统一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着眼农业农村发展瓶颈障碍,重庆以一系列“强村富民”综合改革为牵引,持续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空置多年的民房收储到了村集体,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了质的提升;村级、乡镇级、区县级、跨行政区域的强村公司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发,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元化经营层出不穷,零散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闲置的农房、宅基地能够像淘宝网上的商品一样自由流通,农村资产交易的透明度、溢价率得到了空前提高。

农民增收,转移净收入的作用不可小觑。

眼下,农业补贴的改革方向力度不减,结构调优,正由激励性补贴向功能性补贴转变、由覆盖性补贴向环节性补贴转变。于是,我们看到了养老、社会救济和补助为民生托底,也看到了耕地地力补贴、种粮大户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等为生产护航,这些无不体现着发展所需、民心所向。

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去年,重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21元、增长6.7%,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24,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超过58亿元,村均经营性收入64.3万元,成果喜人。

从脱贫攻坚的山乡巨变,到乡村振兴的阔步前行,当就业帮扶车间的机器声与田间的蛙鸣声交响,当直播间的点赞数与丰收的欢笑声共鸣,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正谱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田园诗——这是对千年农耕文明的当代续写,更是对“强国必先强农”的生动诠释。亿万农民的乡村振兴梦想,正如同春日的秧苗,在希望的田野上拔节生长。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