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今日重庆

引领教育新突破 扛起育人新担当 重庆建设教育强市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教育力量

发布时间:2025-04-22 07:09
发布时间:2025-04-22 07:09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大江奔涌,红岩精神激荡育人初心;山城叠翠,教育强市擘画时代新篇。

2024年,重庆教育谋篇布局、架梁立柱,召开五年一度的全市教育大会,签署教育部、重庆市战略合作协议,出台《重庆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推进教育现代化规划(2024—2035年)》,形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部市同向发力,市区联动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生动局面。

一年来,重庆教育积厚成势、多点突破,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全力打造标志性成果,工作经验在全国教育系统交流61次、推广162次,获批教育重大改革33项、重大平台7个、重大项目52个,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进入全国中上行列、西部第一方阵。

走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重庆教育以敢为、敢闯、敢干的魄力,绘好并实施新时代教育强市建设“158N”体系架构,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党建领航 固本铸魂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办好教育,关键在党。

如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毫不放松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旗帜鲜明抓党建引领,用实党建统领“885”工作体系,深入推进清廉学校建设。纵深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行动,培育全国高校党建“双创”单位154个,高校党建“双创”单位数量位居西部第一。中小学校党建质量提升“五双工程”经验做法入选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并在全国推广,以高分答卷成功创建“红岩先锋·模范机关”。

答好“强国建设、高校何为”的时代命题。

我市聚力推动高校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化、全面从严治党长效化,全力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高校组织,探索健全激发高校党组织书记创造性张力的“三项机制”(培训赋能机制、赛马比拼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推动了党建统领优势的层层放大和党建工作效能的整体跃升。

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通过深入实施中小学校党建质量提升“五双工程”(“双带头人”工程、“双创建”工程、“双培养”工程、“双强化”工程、“双规范”工程),我市中小学持续增强头雁领航力、政治领导力、党员战斗力、思政引领力、基层组织力,擦亮了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党建名片”。

重庆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拥有独特的思政教育资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对思政育人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一年来,我市以持续擦亮“红岩思政”育人品牌为牵引,通过打造具有“红岩味”的思政精品课程群、推出《行走·红岩》系列思政实践大课、成立“红岩思政”教育联盟、建设并建好“红岩特色学校”“红岩院系”“红岩班级”等行动,让红岩思政育人体系更加立体、多元、丰盈。

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领青少年筑牢理想信念、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我市还守正创新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队伍建设攻坚行动等一揽子重点举措,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一年来,我市“红岩思政”工作经验在全国交流6次;创新“红岩思政”育人实践改革项目入选2024年重庆市改革创新成果;高校26个项目入选教育部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党建领航下,我市积极培育思政育人品牌,凝聚起强大的思政引领力。

服务发展 担当作为

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中挑大梁

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通过一体化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重庆如何行动?

我市围绕服务支持国家战略需求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需要,聚力打通束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堵点卡点”,主动适应重庆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需要,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加快“双一流”建设,大力培育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学科专业生长点。

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建强学科专业,围绕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加强引进培养,我市积极探索跨学校、跨学科人才交叉培养,强化专业建设与产业结合,与经济发展结合,与社会结构相结合,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加快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为进一步增强教育科技支撑力,我市搭建高能级科创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把教师和学生放到“看得见硝烟”的产业场景中去实践,尤其是2024年启动的“教育强市区县行”,服务3247家企业,解决技术问题3000余条,实现区县“出题”、高校“答题”、市场“阅卷”。

今年3月,最新ESI数据显示,重庆高等教育再创里程碑式突破:重庆大学计算机科学、西南大学植物与动物学两大优势学科首次跻身全球前1‰行列。

2024年,我市建成高水平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四新”高校13所;新增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学科11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增至10个;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点通过率全国第1,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增至13个。

我市还围绕提升市域创新效能增强策源能力,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开展有组织科研,重庆成为全国首批筹建高等研究院省市;纳米时栅技术性能水平实现国际领先,海扶刀成为全球首台体外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顶天立地”的自觉,服务“国之大者”、力行“民之关切”,重庆教育正在“高原”之上再攀“高峰”。

优质均衡 惠民有感

聚焦民之所望所盼所需全方位发力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将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聚焦民之所望、所盼、所需,我市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回应民之所望,抓资源配置促优质均衡。我市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布局合理、公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扩大优质基础教育供给。一年来,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8.4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5.2%,学区制、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超80%,优质高中资源覆盖率达75%,并全面启动有组织的跨区域紧密型“教共体”建设,有效缓解了学位焦虑、质量焦虑。

渝中区获评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北碚区朝阳小学开设近百项社团活动,为学生个性化成长“量身定制”;重庆高新区全力打造“智慧协同・共育未来”家校社教联体品牌,为成长筑牢坚实基础……这一幕幕场景成为以教育民生的“小切口”撬动城市发展“大格局”的生动注脚。

回应民之所盼,抓问题治理促良好生态。我市持续推动教育减负,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全面提升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水平和课后服务质量,持续巩固扩大“双减”成果。同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阳光招生、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校外培训监管护苗、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整治等专项行动。今年春季新学期,我市进行全面部署,下好体质强健“先手棋”、走好校园足球“育苗路”、唱好美育浸润“主旋律”、答好卫生健康“民生卷”、上好国防教育“必修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回应民之所需,抓体制机制促充分就业。为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我市着力健全完善分阶段、全覆盖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不断增强就业指导实效性,并大力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创谷等双创载体建设,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带动更多毕业生参与创新创业。持续办好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品牌赛事活动,也逐步释放出大学生创业示范引领效应。

从破解“入园难”到疏解“就业忧”,从规范教育生态到护航全面发展,重庆教育发展的每一步都踏在民心所向处,为青少年成长发展铺就公平而有质量的道路。

瞄准产业 提质领跑

聚优势特色打造全国职业教育重镇

今年2月,我市正式发布《重庆市职业教育专业与重点产业适配度分析年度报告(2024)》。据《报告》显示,我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匹配度达88%,年均调整专业布点5%,呈现出三大亮点: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增强、区域产业支撑作用凸显、动态调整机制成效显著。

“重庆制造业基础较好,科教人才资源丰富,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服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市职业教育领跑之势正加速形成。

起势于“互动”:教育部与我市在职业教育领域相继实施中澳(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制度建设试验区建设、技能型社会建设(2021)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2023)四轮部市共建,部市共建深入推进为重庆职教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增势于“驱动”:市委、市政府率先将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社会民生领域唯一的重大改革项目,在全国率先出台《改革实施方案》,贡献出“分层级组建、实体化运行、数字化治理”的联合体建设重庆方案,分层分类组建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1个、市级36个,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共享”赋发展之能。

成势于“联动”:职业教育是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集群、高技能人才的“接口”,把握“需求牵引”“精准对接”“提升效益”三个关键要素,我市对接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调整优化专业,目前,全市职业教育专业群匹配3大主导产业、3大支柱产业数量较多,平均每个产业集群有10个以上专业群支撑,为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提供70%以上新增劳动力。

我市以职教本科、高职“双高”和中职“双优”等重大项目为牵引,推动职业教育综合实力实现整体跃升:以位居前列的综合绩效高水平建成10所国家“双高”院校;川渝两地248所职业院校、299个企业建成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9个;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生和教师类比赛持续领跑;中职、高职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机制不断完善;组建职教国际合作平台10个,建成特色境外办学项目22个……

乘着国家重大战略、现代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东风,我市正全力以赴把打造全国职业教育重镇的“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力争入选国家“新双高”建设单位10所,打造全国有志学生获得“一技之长”首选地。

深化改革 落地生根

教育改革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学生

2024年,重庆教育系统以义务教育“入学一件事”改革为牵引,绘就教育改革的幸福新图景。全市57.5万名义务教育新生通过线上入学实现“指尖报名”,家长评价40.1万条中99.2%给出四星、五星好评,选树为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典型案例并全国推广。

这是我市深化教育改革中鲜活的“立体剪影”。

改革是教育发展活力之源,重庆如何让改革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深层次变革。

我市在全国率先印发《重庆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若干措施》后,不断完善五大主体评价机制,旨在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营造健康教育生态。

以向新求变的力度推进数字化改革。

对标落实数字重庆“1361”整体架构,我市聚焦打造中西部数字教育“风向标”,在平台赋能、资源供给、融合创新、数字治理等8个方面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惠学生”等5个重大应用贯通运行,有效推动教育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深刻、多域发力的变革。例如在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健全“育师”“强师”“惠师”“尊师”工作体系,通过国优、优师、师范教育协同提质三大计划,打造出教师教育改革“重庆样板”。再如考试招生制度方面,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形成“文理融通、多元录取”新格局,并在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率先开展省级联合命题改革,推动自命题“减量提质”。

改革永无止境,创新未有穷期。

当前,重庆正对照教育强国“六大特质”,持续挖掘禀赋优势,持续强化部市互动、强化改革驱动、强化产教联动,聚力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高水平标志性教育改革成果。

同频共振 开放致远

在教育合作中奔赴互鉴共赢新征程

在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背景下,重庆教育以“开放”为帆,以“协同”为桨,通过成渝协同、省际联动、国际合作“三重维度”,铺就一条教育发展与战略服务同频共振的发展之路。

在推动成渝教育协同发展方面,重庆积极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布局建设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试验区,切实落实成渝两地流动人口义务教育同城化待遇政策,有力促进了区域教育资源共享与协同共进。

在省际教育联动协作层面,重庆深化渝藏、渝新、渝鲁等教师协同创新,积极推进“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现区域名师名校教学资源广泛共享,为提升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开放合作、一路勇往向前。

为更好服务重庆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为加快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留学之地,我市从三个纬度持续发力:

持续汇聚全球资源“铸引擎”,成功引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增至69个,位居西部第二;持续提升国际影响“育品牌”,“留学重庆”成为首批全球推广的六个重庆品牌之一,来渝交流学习的外国青少年超过9000人,举办海外办学机构和项目51个,“职教出海”向世界贡献重庆智慧;持续深化区域协作“强支点”,成渝共推130余个重大项目,重庆、哈密27所学校结对共建,渝港澳姊妹学校总数增至45对,以高标准教育开放推动高水平内陆开放。

从成渝双城协同到跨省多元合作,从“职教出海”到“留学重庆”,以教育为纽带,多层次协作网络正在织密并铺开。

锚定强国使命,勇立时代潮头,重庆教育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与城市发展的澎湃脉搏同频共振,与国家前行的宏大征程同向偕行,全力投身教育强市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