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智治 让基层群众幸福感更可持续

发布时间:2025-01-10
2025-01-10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2024年12月17日,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劳动二村,外表可爱的化粪池监测机器人静静伫立在道路旁。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永川区中山路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受访者供图)

正值岁末年初,在永川区中山路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10分钟就填报好一张表格,按下发送键,即刻就能送到相关部门;

在巴南区龙洲湾街道龙德社区金源御府小区,消防人员正为老人们讲解烟感报警器的作用;

在渝中区城市无害化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紧盯屏幕,随时关注化粪池安全监测系统……

这些新气象,都来自数字重庆建设。

近年来,从“治”到“智”,重庆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工作有序有效,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一表通”化繁为简 为基层减负增效

1月8日,永川区中山路街道办事处综合调度岗工作人员何霜在梳理上一年工作时发现,以往每年要报送的1000多张传统报表“消失”了。

改变,缘于永川区在全区23个镇街及重点部门投用“一表通”应用系统。

为解决基层“报表负担”这个难点,去年,永川区依托数字重庆“1361”总体构架,在基层智治体系下,形成“131”架构——将“渝快政”作为1个统一入口,形成“数字台账、智能报表、分析调度”3个核心模块,建成1个镇街数据池。

中山路街道位于永川城市核心,面积54.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6万人,辖16个社区、6个村。“街道干部141名,村(社区)干部160名,均有报表任务,每张报表平均耗时约两小时。”谈及过往填表经历,何霜有些无奈地说。

中山路街道作为永川“一表通”应用首批试点单位,将原先QQ群、微信群、纸质件等多个联系渠道整合为“一表通”1个渠道,建立数据多跨共享、按需调用机制,满足95%以上的报表需求。同时,率先贯通至村(社区),压实三级数据采集队伍责任,将34个业务表授权村(社区)填报,实现市―区―街(镇)―村(社区)四级同步更新的业务表数据达30%,并自建业务表6个,有效解决各板块和岗位多头要数、村(社区)层层上报的难题。

罗倩是中山路街道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主要负责对接农委、林业、水利、应急等部门,过去填一张表至少要两三天,而且还要向不同的部门报同样的表,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表格报送上。“以往在数据审核时,如遇相关领导出差或开会,审核就会‘卡壳’,现在只需短信、微信或电话告知,领导便能在手机终端随时完成数据审核。”罗倩说。

“一表通”减轻了基层干部的负担,也让他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以前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需要填报11张表格。‘一表通’应用以来,将11张报表进行共性字段整合,形成一张业务报表,通过一个渠道上传,减少了填报渠道,提高了效能。”中山路街道民生服务办公室主任陈立梅表示,现在工作量减轻了,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服务群众。

辖区居民刘平原是肢体残疾三级,前段时间,陈立梅在走访网格时发现,刘平股骨头坏死,已没有劳动能力,并且每月药费在300元左右,随着病情加重,费用还将增加。了解情况后,陈立梅在次月为刘平填报申请,将其低保金调增240元。

“一表通”的成功运行,让基层工作从“键对键”报表向“面对面”服务转变,做到一表减负增效。

永川区大数据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表通”投用后,永川各镇街月均填报报表数量从112张减少至11张、压减90%,台账维护数据量从最开始的全量维护减少为仅维护40%;镇街处理报表平均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10分钟、报表人员由平均80人减至8人,报表时间、人员分别减少90%;部门从制发1张报表到汇总数据的时间由平均3天减至20分钟。

社区里的独居老人有了“安全守护者”

“年龄大了,记性就不好,全靠我家安装的烟感报警器,才没酿成大祸!”近日,家住巴南区龙洲湾街道龙德社区金源御府小区的独居老人万先容,回忆起上月初发生的意外,依然心有余悸。

2024年12月6日中午,68岁的万先容前往医院探望住院的老伴张武华,离家时,忘了家里炉灶上还炖着一锅汤。

“龙德社区金源御府27-8-*住户客厅烟感探测器报警,请立即赶赴现场核查处置!”当天下午2点19分,龙洲湾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独居老人安全守护一件事”应用监测到万先容家中烟感报警器连续报警,立即自动向老人、监护人、网格员和社区干部发送告警短信,并自动向老人及其监护人拨打语音电话。可张武华的电话处于无人接听状态,万先容接通电话后表示自己未在家中。

因烟感报警器连续3次告警,基层治理指挥中心与该社区综治干部联系,要求上门核查具体情况。5分钟后,社区网格员张俊杰就赶到老人住所。

“还没开门,就隐隐约约看见门缝里有烟往外冒!”张俊杰心中一紧,赶紧打电话联系万先容。此时,万先容才想起家里还炖着汤。

万先容赶回家打开房门后愣住了,只见烟雾弥漫了整个房间。张俊杰赶紧冲进厨房关掉燃气灶,并快速开窗通风。

当天下午3点,处置完火情的张俊杰通过渝快政基层智治平台,向街道指挥中心反馈上报处置情况。

“老人家,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呀,用火不离人!”没过多久,社区工作人员再次上门走访,向老人进行用火用电用气安全宣传。

近日,记者在万先容家中看到,客厅天花板上的烟感报警器不时闪烁着红色信号。

“去年7月,政府免费为家里安装了报警器,把我和老伴的电话都录入了系统,这样踏实多了!”万先容说。

巴南区消防救援支队防火监督科科长蒋孟逍介绍,一直以来,独居老人“小火亡人”防控工作始终是基层消防工作的难点和堵点。为此,巴南区在市委政法委、市消防救援局的指导下,打造了“独居老人安全守护”应用,该应用归集民政、残联、卫健等部门1.9万余名重点守护对象的22类信息,并结合网格重点人员关注走访,依托“一表通”动态更新。

“我们为巴南区23个镇街社区的独居老人,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火灾烟感、燃气报警器等感知设备6200余套,实现高风险对象全覆盖,将人员信息、设备情况分区域落图,实现一屏掌控。”蒋孟逍说。

数据显示,自2024年3月“独居老人安全守护”应用上线以来,已防范500余起一氧化碳超标、3500余起火情隐患等险情,闭环处置率和重点人员走访关注率始终保持100%,实现守护对象伤亡事故零发生。

化粪池安全监测系统24小时守护群众安全

近日,在渝中区城市无害化管理中心,屏幕上显示着化粪池安全监测系统传来的实时数据,渝中区每处化粪池的定位、编号、报警状态等情况在此一目了然。

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23年开始,安装化粪池安全监测系统连续两年纳入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工作。2024年,全市已安装1263台化粪池安全监测系统,24小时守护群众安全。

在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劳动二村,居民发现最近多了两个外形酷似熊猫的机器人,走近细看,机器人的“脸上”还显示着密密麻麻的数据:一氧化碳、氨气、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浓度。

“如果有害气体浓度超标了,机器人的‘眼睛’就会闪烁。”九龙坡区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设施科科长罗文亮演示了报警场景,只见机器人的“眼睛”不停闪烁,附近工作人员的手机同步响起报警声,手机上的“移动巡检终端”也会提醒异常化粪池的定位、气体浓度等信息。

一旁另一个机器人的一侧有排风孔。“这台机器人内置了芯片驱动新风循环和臭氧消杀系统,一旦报警会自动启动降低有害气体浓度。”罗文亮介绍,该机器人会自动根据环境情况和有害气体浓度,计算出最佳的通风时间和通风量,十分钟内有害气体浓度就会恢复正常。

在九龙坡区城市管理局智慧化环卫中心化粪池智能监控平台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化粪池监测机器人的分布状态,点击鼠标,还能看到机器人周围的实时场景。

罗文亮介绍:“机器人可与附近摄像头联动,通过算法自动识别化粪池现场危险行为,比如有人带火作业、抽烟等,并向监控平台发送预警信息。”

“化粪池安全监测系统是一个监测者,更是一个高效的调度中心。”渝中区城市无害化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旦系统发出预警,该中心可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快速调动人员与设备前往现场。

“现在,无论是哪种异常,我们都能迅速响应和处理。”该负责人称,通过该系统,还可预测化粪池维护的需求趋势,合理安排资源,减少不必要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