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资源“动起来”、红色教育“灵起来”、红色基因“活起来”——看重庆如何做好“红色+”文章

发布时间:2025-01-09
2025-01-09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2024年冬至这天,在歌乐山渣滓洞入口旁一处剧场内,60多人“行进式”感受情景式体验剧《黎明之前》。记者 何春阳 摄/视觉重庆

2024年5月,南岸区香溪小学小剧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师生与香溪小学师生共同出演《行知先生》。香溪小学供图

2024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二楼,一处多媒体展示空间播放的渣滓洞难友“春节联欢会”的场景。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供图

在情景式体验剧《黎明之前》里与小萝卜头互动、走上舞台重现革命先贤号召民众觉醒的场景、利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使革命文物更加生动立体……

近年来,重庆在保护管理红色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开创形式多样的载体和场域,让红色资源“动起来”、红色教育“灵起来”、红色基因“活起来”。通过充分做好“红色+”文章,越来越多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红色文化品牌正在全国“叫响”。

“零距离”感受英烈大义

红色课堂有了更强感染力

“看守特务要我叫他叔叔就给我糖吃。我不能为了吃糖叫坏人叔叔,但我真的想吃糖,想知道糖是什么味道。黄伯伯,新中国的人能告诉我糖是什么味道吗?”

“新中国的人们正看着小萝卜头呢!你们就告诉小萝卜头,糖是什么味道吧。”饰演“黄伯伯”(黄显声烈士)的场外演员一边与屏幕上的小萝卜头呢喃,一边与观众对话。听到此起彼伏的“甜”字后,他转身望向小萝卜头:“小萝卜头,你听见了吗?新中国的人们说,糖的味道是甜的。”

紧接着,大屏幕中响起小萝卜头充满期盼的童声:“我好想吃新中国的糖,我好想上新中国的学校,黄伯伯你一定要接着当我的老师哦……”

去年冬至这天,在歌乐山渣滓洞入口旁一处剧场内,60多名参观者通过“行进式”观影,“穿越”进了情景式体验剧《黎明之前》。这部体验剧以《红岩家书》为线索,将真人演艺与3D Mapping、全息投影等技术融合起来,通过视觉特效、实景再现、观演互动,串联起红岩英烈家书、事迹、诗作,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红岩英烈的柔情与大义。

“平时的党性教育多少感觉‘隔了一层’,但今天的场景让我仿佛置身在那段悲壮历史,有时候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有时候又不自觉鼻酸落泪。”当天,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樵星芳被真人演员随机选中,参与到互动表演中,种种场景让她至今仍然很受震撼。

这处剧场曾是重庆警察学校训练基地,渣滓洞研学营地项目启建后被打造成重庆首个黑匣子剧场,成为红岩景区重要组成部分。红岩文旅公司市场拓展部副经理张灵源告诉记者:“过去游客来歌乐山,基本都是慕名到渣滓洞、白公馆参观。现在我们剧场的粉丝群也日渐壮大,不少企事业单位和学校都陆续组织党员来此观演后再去参观渣滓洞、白公馆,通过模拟实景更加深刻地感受红岩精神。”

据统计,2024年,该剧场共演出2100余场次,共计接待游客约21万人次。

在重庆,像这样的红色阵地正越来越多。近年来,重庆依托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打造市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40个,创建红色美丽村庄16个,实施红色配套项目198个;实施红岩景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100余个,推出9大主题20条红色研学旅游线路,4条红色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记者从市委宣传部了解到,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原则,不仅出台相关法律条款和各类文件大力保护红色资源,还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进行了总体规划,研究挖掘红色史料,增强“红色课堂”的体验性和感染力。

如今,保护提升后的重庆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及关联地带以及不少主题公园、红色村庄、老旧街巷,都融入了重庆独有的红色印记,潜移默化地传递出红色文化的气息。

“大先生”来了

在演绎红色故事中接受红色教育

“在这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我们要用笔杆当作枪杆,唤起民众的觉醒,为了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为了革命理想而呐喊!”

去年12月30日,在南岸区香溪小学叮咚小剧场的“元旦文艺汇演”中,学生戏剧社团演出的《行知先生》惊艳全场。

四年级二班学生吴亦涵扮演的韩东阳面向台下发出呐喊,同班同学祝天爱扮演的艾青紧随其后:“愿我们的文字成为革命的号角,鼓舞每一个有志青年投身到这伟大的革命事业中!”

《行知先生》是一部由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原创的示范教育剧,集中体现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开展农民教育、地主教育、难童教育、妇女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大先生”的教育情怀。

“红色资源中的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英雄人物,都代表着我们党鲜活的价值观,象征着我们党奋斗的精气神。”在南岸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李智看来,进入新时代,思政教育也应当与时俱进,让值得被铭记的那些人那些事,真正走进孩子们心中。

从2021年起,南岸区在充分挖掘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探索“戏剧+思政”,依托全国首家开办戏剧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整合起大中小幼资源创作戏剧剧目,让学生在演绎红色故事的过程中获得情感共鸣,接受红色教育。

仅在2024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就联动香溪小学、南坪实验小学、110中学等单位,组织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红色景区、名人故居展开沉浸式戏剧实践。其创作的《行知先生》《少年王朴》等多个红色戏剧在市内外公演超100场。《行知先生》还曾到上海参加第十九届上海市话剧节,到国家话剧院参加“金画眉”戏剧展演,赴香港参加“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活动。

近年来,重庆将时代元素和重庆文化标识深度融合,推动“红色教材”从书籍走向舞台剧、戏剧、歌剧、微电影等。同时,持续推进川剧《江姐》、歌剧《尘埃落定》、话剧《幸存者》、杂技剧《一双绣花鞋》等红色文艺精品的巡演,不断发挥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不仅如此,我市还建立了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与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的共建共享机制,把活化利用红色资源与党员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紧密融合,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让烈士回家”“‘小萝卜头’进校园”“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等系列活动,让越来越多的红色故事跃出纸面“焕发新生”。

从平面走向立体

以数字赋能红色资源保护传承

“现在呈现在您眼前的,是发生在渣滓洞监狱影响最大的一次集体斗争事件——春节联欢会。平日里被单独关押在各个牢房的难友们,是如何有了一次打开牢门开展大联欢的难得机会呢?”去年12月27日下午,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二楼,著名词曲作家、音乐制作人李杰盯着多媒体展示空间看得入了神。

在光学技术与数字投影技术的结合下,渣滓洞看守所的难友们合唱国际歌、互送贺卡等一幕幕场景被生动再现。当出现贴春联的情节时,李杰情不自禁念出了声:“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

观展结束,李杰为“人民歌手”古承铄烈士献上一朵电子花,并为该馆展览创新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点赞:“我觉得借助数字化技术来介绍历史,更能还原历史,而且比过去的蜡像、雕塑等更加鲜活,更触动人的内心。”

据悉,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的《歌乐忠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事迹》展览设有多媒体技术展示处共21处,通过利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使革命文物更加生动立体,精心制作的多媒体内容和艺术场景,生动地再现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通过交互式的展陈方式引导观众主动参与,拉近受众与展览的距离。

近日,在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与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联合发布的2024年全国红色旅游新技术应用优秀案例名单中,该展览项目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红色旅游新技术应用优秀案例,也成为重庆近年来强化数字赋能红色资源保护传承的又一次佐证。

“我们利用高精度平面扫描、360°高清环拍、三维扫描建模等方式,目前已对馆藏4009件(套)珍贵文物和9处不可移动文物实现了数字化保护。”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技术设备部副处长彭亮表示,将文物数字化不仅能尽可能减少对其的损伤,还可以对文物数字化资源进行多元开发,在参观游览、学术研究、产业转化及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等领域,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同时,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还开发了“千秋红岩”数字应用,建立起红色资源数字化保护体系,对12446件《新华日报》完成数字化转录,并推出了“红岩记忆数字体验厅”,进一步增强观众的交互体验。

此外,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刘伯承同志纪念馆也纳入中华民族文化红色基因库建设。截至目前,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已采集扫描移民文件、档案、出版物等纸质文物藏品1605件,拍摄移民文物336件,采集照片2329张,编码采样音视频459部;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已完成145件珍贵文物的数字化采集工作。

2024年以来,我市还组织开展了“缅怀先烈·虚拟献花”活动,110余万人次通过网络向革命英烈敬献鲜花表达哀思。组织开设“铭记革命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革命英烈故事汇平台,以赵世炎、江竹筠、薛传道等革命烈士为重点,通过故事诵读的方式讲述他们的英雄事迹和精神,获得了100余万人次阅读和转载。